本文作者:狐小仙
无论是历史上的官场,还是现代的职场,一旦将生活中细节精挑细选出来,可能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人心大战。
从《大明王朝1566》到《人民的名义》再到《风起陇西》,剧中人物之间斗得你死我活,情节之复杂、之诡谲;人性之卑鄙、之恶毒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回望历史上的战争,与其说是为国、为民,不如说都是从自我处境出发。
这一点在新剧《风起陇西》尤为突出。
这也是与以往任何一部历史剧不同之处。当蜀国荀诩发现案情越来越难以琢磨时,感到深深的无力,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工作”意义何在?当双重间谍陈恭被威胁要亲手杀死结拜兄弟荀诩时,感到迷茫、困惑,他的妻子因他死了,现在兄弟也要死在他手中,他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纠葛在密集的关系网里,他们相互帮助又相互残杀,相互信任又相互怀疑,虽是违反人性,却不得不负重前行。每个人都是棋子,到底是谁的棋子,谁又是棋子的主人,他们也说不清,他们被命运之手推着一步一步向前,失去方向以及人生的意义。
这也许才是这部剧核心之处:明知战争违背人性,可人类为什么一次次发起战争?
跨入2000年之后,世界仿佛向前迈了一大步,国与国之间紧密合作,人与人之间加强联系,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开始不再把目光盯在彼此身上,开始关注新能源开发、绿色生态,以及关注和保护地球上弱小的生命体。
不得不说,这是人性之善。杨降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提到两种人性。一是“食色性也”,也就是肉体的追求;一是灵性良心,也就是说人在本性之上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说人类之间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食物之争,如今人类早已经不必为基本生存而战争,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多是良心,用“良心”压住“兽性”才是资格成为地球上的“主人”。
不然,每一种罪恶都会引发另一种罪恶。
当人类主动打破和平的世界格局,相互敌视,彼此指责,谁还会再去关心一只流浪的小猫小狗,谁还会关心植物保护,谁还会关心地球环境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把大量的精力、物力、人力放在人类的争斗之上,是人类最悲哀的一件事。
可惜,历史一再重演。自古以来,政治时有腐败,财富时有困竭,武力时有崩溃,家国时有灾难。但人们心里有信念,坚持认为,只要维持“大道”的人在,人类的大历史命脉就不会断。
问题是,谁才是维持“大道”之人呢?
《风起陇西》的故事建立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之上,作者马伯庸说:“司闻曹、军正司、以及蜀汉行政程序,都是凭空杜撰,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
虽然这并不是一部历史剧,只是借三国的外壳,杜撰的小说,正因如此,我们才发现三国之战里,没有谁是正面角色,我们只不过因为喜欢诸葛亮,内心偏向蜀国而已。
剧中,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魏国,但剧中涉及到诸葛亮攻击魏国的战争场面并不多,主要是围绕两国间谍展开的争斗,可谓披着历史外衣的谍战剧。
剧里诸葛亮出场也不多,他一心一意想收复魏国,在他有生之年。但内部已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李严为首,对诸葛亮举全国之力攻打魏国的行为极为反对,以“光复汉室”为由,千百计想尽办法整垮诸葛亮及他手下的一班人;另一股是诸葛亮手下杨仪,为了力保丞相的地位,他成立靖安司,利用陈恭等人,也以“光复汉室”为由将李严除掉。
这里,没有“大道”之人。他们只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坚持自己的理想。此时的蜀国内忧外患,人心不齐,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人反思:我做的就是正确的吗?
是人之局限,亦是大环境使然。
当翟悦问到:何为光复汉室?
陈恭说:为了不再有战争。
荀诩说:为了你我这样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答非所问。但在当时的看来,除掉魏国,他们蜀国就太平了,就不会有战争了,老百姓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只要一推敲,他们便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光复汉室”就像他头顶上的光环,让他们不顾个人生死,为国一战,直到手足相残,直到妻离子散,直到不分敌我,直到对错难辩,似乎才有所悟,然而开弓难有回头剑。
陈恭是蜀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不仅智慧超群,为人沉稳,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他经得起考虑。所以,当他以蜀国间谍身份入魏国,被魏国大将军郭淮策反,成了魏国棋子,去蜀国实行“青萍计划”,回到蜀国不久,又发现他两边间谍,故而再由他实行“反青萍计划”。同时,在蜀国他又面临着杨仪与李严之间的对立,不得不成了他们之间的双间谍。
“多智而近妖”之前形容的是诸葛亮,而在此剧中,更像是陈恭。一个人夹在这么多对立面,要如何应对自如?又要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还要在不同角色转换,随时更换角色,就是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有混乱的时候。
尤其是妻子翟悦被五仙道士无情惨杀;顶头上司冯膺为了反青萍计划,甘愿背负魏国间谍的罪名;荀诩因查案太给力、太认真,反而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为了大业,为了让魏国郭淮信任,必须让陈恭杀死他。
厚重的枷锁一层层压在陈恭身上。
陈恭悲怆地说:“我现在筋疲力竭,不仅仅为了悦儿,时到今日,我突然分不清,到底谁对谁错?郭淮、冯鹰、李严、杨仪,他们都出现在我脑子里。”
魏国占领天水,蜀国占领成都,两国百姓共同生存在一片土地上,却各自以自己国家为由,进行屠杀。而蜀国内部皆以“光复汉室”为名,力达排除异己,竟纷纷主动与魏国搭起桥梁,相互之间使出三十六计:远交近攻、借刀杀人、围魏救赵、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
回望真实的历史,人永远活在当下的局限之中。只有很小部分人,会从上帝的视角去平等看待每一个人,然而他们的话没有人去理解、认可,甚至因为他们的话而影响自己利益而被排斥,加以指责和污蔑。
不知情的大多数都活在自以为是的价值观——都是“敌人”的错,只要“敌人”失败了,我们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如此,人与人之间始终处在对抗的局面。没有人想过,人类或许皆是棋子,被人性之自私、之恶劣、之残酷所指使,有的人成了剑与矛,有的随波逐流,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一方,会成为罪孽之人。
当陈恭和荀诩对所处的环境和眼前的一切感到茫然与疲倦时,才发现曾经的抱负就像一张网,他们蜷缩在网中,失去勇气和力量,却又不得不裹挟向前。
那么《风起陇西》到底传达怎样一种思想内核呢?
就像剧中郭淮说的“这世间难论绝对的对错,不是非黑即白。”那么,回望历史,魏国与蜀国到底谁错了呢,根本没有答案。
在复杂交错的关系网中,陈恭心灰意冷,他不再顾及“反青萍计划”也不去管“光复汉室”他只知道他不应该杀死自己的好兄弟,他宁可选择陷入囹圄,被视为魏国间谍,当众杀头。
当文明被盲目、粗鲁的辗压时,没有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人自卫,看着眼前的闹剧,看着人群步伐凌乱,听着错乱的曲调,谁都知道,接下来琴弦崩断,只剩下忧郁而缥缈的死一般的寂静。
就像陈恭人头落地后,那些知情者死一般的寂静。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有大量对罗佳的心理的描绘,这些文字洞悉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幽暗,那里有善良、正义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比想象中还要邪恶、幽暗的一面,倘若命运平坦,大部人是前者,倘若命运悲凉,很多的人会堕落成后者。如罗佳说的:“我只想证明一件事,就是,那时魔鬼引诱我,后来又告诉我,说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不过是虱子,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罗佳与陈恭一样,不过是只虱子,一枚棋子。
历史上伟大的小说,呈现常常是现实社的某些真实的片段,当我们感受到相似的场景却无力改变时,心情是压抑、紧张和痛苦的。尤其是历史上显而易见的错误行为,依然被一群道貌岸然的人冠冕堂皇的再次重复利用时,除了愤怒,心被揪得很紧紧,却一筹莫展。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做什么吗?
不,他们肯定知道。只是他们像陈恭一样,要不被牵扯不能动弹;要不也失去明辨是非能力,不要就是《楚门世界》里的楚门。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是剧组为了做一期热剧,他们将收养来的婴儿放在搭建的虚拟小城里(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向外界直播他的一切生活,整整30年,而他浑然不知。因为真实,且毫无隐私,收视率非常高,公司赢得巨大的利润。终有一天,这个淳朴憨厚的小伙子发现破绽,那个死去的父亲怎么活过来了?接着,一个破绽又一个破绽被发现,他才开始质疑自己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
当他知道自己在摄影棚里,像一只猴子一样,被世人偷窥、控制,身边所有的人都在与自己演戏,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甚至爱的女人都是演员时,他愤怒了,那种被欺骗30年经历,相信是他一辈子无法弥补的痛。
很难说,我们不是楚门,被放在人世间某个角落,任人宰割、操纵。
王菲有首歌叫《棋子》: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却走近你安排的战局。我没有坚强的防备,也没有后路可以退,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