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感统,父母们都不陌生,有的是看了一些文章,把孩子对号入座后家长一拍大腿:我说他怎么有XXX表现呢,原来是感统失调!还有的是因为在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做了一个什么测试,说孩子需要感统训练,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1)

究竟“感统失调”是智商税还是真该重视?如何知道孩子确实感统失调?被判定为“感统失调”的孩子该怎么办?

一起来看小马君这一个月来的研究成果。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2)

作者/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说实话我在大学的时候没怎么学过“感统”,反倒是国内这个说法非常普遍,除了来自家长的疑问之外,也有幼儿园老师和我抱怨,某个孩子肯定需要感统方面的专业介入,但是家长却不当回事。我大概用了1个月的时间好好研究了“感统”这件事,争取能在这一篇中尽量全面系统地梳理出来(对很多研究者来说这些只是一些皮毛,如果有信息不准确的地方,还希望专业人士指正)。

这篇文章有点长也有一点干,考验家长耐心的时候到了(平时老说孩子坐不住,这次该自己体验一下了,哈哈)。

到底什么是感统?

找了很多文献才知道,严格意义上来说,感统,也就是感觉统合,对应的英文应该是sensory integration,直译过来就是“把感觉信息统一”。

看这张图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所有的感觉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两个步骤:

① 通过我们与外界接触输入大脑。

② 大脑处理完之后输出感觉信息,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感觉。

这个过程就叫做“感统”,即把感觉信息统一(输出的能力)。

那什么是感统障碍呢?

一番狂查,最终我找到意思最接近的英语“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即“感觉信息处理障碍”。通俗点讲,就是大脑统一输出感觉信息的能力出了问题。

举个例子,同样一杯奶茶,不同的人对它甜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过大部分人都处于一个正常的区间。但是一个感觉信息处理障碍的人,会觉得这杯奶茶比水还淡或者甜到让人恶心呕吐,感觉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区间。

这个与很多机构和文章里提到的“感统障碍”还是有区别的。大部分人能联想到的感统障碍是孩子走路不稳、打人手很重等等,不能说错,但是太片面,实际上感统障碍可能发生在任意方面。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3)

按照这个分类,听不了指甲刮玻璃的噪音,做操跟不上节拍……包括我自己的色弱,统统可以归因于感统障碍。感觉只要是个人,总能找到感统问题。

这么说,早教机构逮住个孩子都说需要感统训练,是对的喽?

难道说,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普遍发育都有问题?这不合常理啊。

于是我决定继续深挖。

官方是否承认“感统障碍”的说法?

先说答案:美国儿科医学协会与美国康复协会看法截然不同。

美国儿科医学会是反对派。它至今没有把“感觉信息处理障碍(SPD)”纳入最新的《DMS-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理由是,这些分类纯属经验之谈,缺乏科学依据和大样本的研究。如果孩子有具体异常行为,根据精神手册,都可以清晰地归类为“自闭症”“多动症”或者“焦虑症”,没必要存在SPD这个维度。而且,SPD可能治标不治本,耽误发现孩子根本病因。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4)

美国康复协会则是支持派,特别是美国的儿童职业理疗师们( occupational therapist)不停地敦促政府拨款支持SPD研究,向美国儿科医生们普及SPD。

他们认为,现有的DSM-5手册有漏洞。有些孩子并没有达到那些“病”的标准,却可能被强行归类成了各种“病”,导致过度治疗。而且,即使没有病,发现一些小问题,根据SPD的评判,让职业理疗师帮助调整一下也有必要。

神仙打架,没分输赢。吃瓜群众怎么看?大部分的美国父母和幼儿园从业者挺美国康复协会,理由简单粗暴:“虽然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能修理好孩子的小毛病啊。”另外,显然父母也不愿意动不动说孩子有“病”,更愿意承认他们只是“感统信息处理障碍”。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5)

所以你看到了,其实源头上对于SPD并没有达成观点统一,但现实却是,在国内,“感统”已经深入民心了,似乎随便一家机构,给家长整套表格,然后陪孩子玩一会儿,就能判断出有没有感统障碍。更有甚者,在视频平台上一忽悠,就直接开始卖感统课了。

这么鱼龙混杂的市场,我们怎么判断机构们的测评是否专业呢?

真正的感统障碍测评,比确诊一个病还复杂……

有人专门系统对比过现有的SPD测试工具,针对3-11岁测试共有14套,其中最常用最权威的一套叫做SIPT(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6)

这套工具从1989年出版沿用至今,是感统理论基础最重要的创立者之一——Anna Jean Ayres博士的毕生心血。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7)

这套工具比大部分传统的问卷式主观测试准确,但是缺点就是做完测试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于测评者本身专业能力要求也很高,测试结果也很复杂。(而且超级贵!美国本土都卖1300刀。)

这么贵的测试,好在哪呢?我特意为大家要到了一份案例报告。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8)

看方框中的打分项就会发现,SIPT一共测试了17个方面,从上到下翻译下来分别是:

1.空间视觉测试(Space Visualization)

2.图形背景辨识测试(Figure-Ground Perception)

3.形状辨识测试(Manual Form Perception)

4.运动觉(Kinesthesia)

5.手指触觉辨识测试(Finger Identification)

6.图形书写觉测试(Graphethesia)

7.触觉定位测试 (Localization of Tactile Stimuli)

8.口语指令运用测试(Praxis)

9.图形重复测试(Design Copying)

10.构建能力测试(Constructional Praxis)

11.姿势运用测试(Postural Praxis)

12.口部运用测试(Oral Praxis)

13.序列运用测试(Sequencing Praxis)

14.双侧运动整合测试(Bilateral Motor Coordination)

15.站立行走平衡测试(Standing and Walking Balance)

16.运动准确性测试(Motor Accuracy)

17.眼球旋转后震颤测试(Postrotary Nystagmus)

(部分翻译参考了中国康复医学会职业理疗感统学组组长胡岱的文章)

由于SIPT中并没有包含与听觉以及感觉调节相关的测试,更加专业的职业理疗师还会结合另外一套工具EASI的测试结果做综合判断。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晕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解释这么多规则,就是为了说明一点,“感觉信息处理障碍”的评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活儿,并不是随便一家机构就能得出结论的。所以父母千万别轻信早教机构的说辞,你可以先问一问对方是否听说过SIPT量表,对比一下对方的测试和上文中的17个测试差距在哪里,就能侧面评估出机构的专业程度了。

作为父母我能做一些什么?

Q

想做专业的评估该找谁?

A

国内专业机构推荐“长和大蕴”

之前有读者给常爸私信时问过有特殊发育障碍的话,国内有没有可推荐的的专业机构做诊断和治疗,我推荐的是长和大蕴,今天干脆直接把名字写到了正文里,先声明真的没有收广告费,以前他们来我们幼儿园给老师做过感统方面的工作坊,单从工作坊的内容和质量上看,我是认可的。

另外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无意发现,国内有一位职业理疗领域较权威的人士叫胡岱,他是中国康复医学会职业理疗感统学组的组长,同时刚好也是北京长和大蕴管理团队的一员,由此也可以证明其机构的专业性。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个比较专业的评估,我会推荐这家机构,当然收费和预约情况不详哈(可以预测肯定不便宜)。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的父母所在的城市并没有这样的资源,怎么办呢?

Q

如何判断孩子可能“有问题”?

A

下载CDC’s Milestone Tracker免费APP

这里我推荐一款免费的APP,叫做CDC’s Milestone Tracker,由美国疾病控中心制作。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9)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10)

这款APP的质量非常高,你选择完孩子的年龄,APP会自动弹出一些家长问题,帮助父母快速确定孩子是否符合这个年龄发展情况,如果评估异常也会列出警示。虽然不是专业测试,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当然,这需要父母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看懂,但好消息是,文字本身并不难。

Q

日常如何帮助孩子?

A

自助游戏手册Early Intervention games

同时,我也特别理解,父母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特殊需要,舆论、心理压力很大。不愿抛头露面,也请不要假装事情没有发生,向您推荐一本书,用于自助。

这本书是由美国的一位专业的理疗师Barbara Sher写的,记录了她自己使用过的所有干预游戏,并且按照不同的感觉处理障碍进行了分类(一本好书,可惜国内还没有引进)。

在书中,她特别强调了3种感觉系统是父母应该注意的:

前庭觉:有的孩子喜欢在转椅上不停地转,却一点都不头晕,有的孩子走路都很踉跄。这些都是前庭感觉信息处理障碍的特质。

触觉:有些孩子异于常人地爱干净,一点都不能弄脏自己。有的孩子全没有疼痛感。这些都是触觉信息处理有障碍的特征。

本体感觉:有些孩子拒绝任何形式的拥抱,但是有的孩子需要抱得超级紧才行,这就是本体感觉信息处理障碍的特征。

有这些障碍并不代表不好,一个班级中50-80%的孩子都多少有一些感觉信息处理上的问题,Barbara把他们叫做“sensory smart kids ”(感觉聪明的孩子们)。所以,Barbara并没有把感觉信息处理障碍当成“病”来看待,而是把它视为一笔独特的财富。她的干预游戏,大部分不是为了纠正孩子的某种能力,而是希望不同感觉信息处理能力的人之间能够合作,有更多机会去感受自己感觉信息的能力,并且享受调整自己后,协同游戏的快乐。

我翻译过来3个挺有特色的小游戏,给家长们感受下。相信看了之后大家就明白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其实就是孩子发展自己的最好方式。

游戏1

水中的伦敦桥

主要改善前庭信息处理能力。这个游戏能够让孩子们在浮力的帮助下,穿过老师手持的“伦敦桥”,通过不停地挪动“伦敦桥”,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准确地感受到空间位置,也让他们感受控制自己身体移动时候的快乐。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11)

游戏2

桌面拍水游戏

在一个小水槽中倒入水,孩子们围成圈,在水面上打节奏。一个触觉信息障碍的孩子,能够通过触摸水以及打击的动作,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触觉力度,也能够尽情享受水花溅起的快乐。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12)

游戏3

水面漂浮游戏

这个练习是为了增加孩子的本体感受。孩子在水面漂浮,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重量,以及任何微小移动。同时水和救生衣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包裹,从而本体感受需要得到满足。

感统失调的孩子一定要做感统测评(到底是什么问题)(13)

写在最后

我很喜欢以前教授和我们说的“common sense is powerful”(直觉是强大的)。大部分孩子是否异于常人,父母其实自己心里特别清楚,直觉就能感受到,专业测试只是一个求证的过程。而且,有感统障碍不代表是坏事(比如味觉异常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出色的品酒大师),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机构,调整成流水线产品(当然,如果是专业机构评估认为是感统失调,且的确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还是需要进行专业的干预)。

关于感统的研究,差不多就到这些啦。但是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我和常爸在写这篇感统文章时也在讨论,怎样才能让真正需要感统训练的孩子,准确及时接收到专业的干预方案?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相关的资源,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