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读唐太宗的《守岁》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1)

唐太宗只活了52岁,我今年快要满63岁,他短短一生惊天动地,而我的63年一生“蹉跎”,先父给我取名“戴建业”,想想自己的这个响当当的大名,再想想唐太宗盖世的功业,我真想偷偷换一个名字。我一辈子很少崇拜谁,可唐太宗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他让我仰慕的倒不是那一国之尊的帝位,而是他那赫赫战功,那巍巍大业,那烈烈操守,特别是他那大海似的宽广胸怀,那神一般的高度自律。普通人哪怕拥有其中任何一项,也足以让人十分佩服,而他样样都已完备,谁还能不对他高山仰止?功业、才华、胆略、爱情,更不用说权势、金钱……男人梦中想要的一切,李世民哪一样没有实现?

好在唐太宗也是人,他也要过民族节日——除夕,他在除夕之夜也同样守岁。下面这首《守岁》作于贞观年间,它让我们能一睹皇帝守岁的情景——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首联中的“暮景”指夕阳余晖,“芳殿”“绮宫”指帝都宫苑,“丽”是把形容词作使动词来用,意思是“使……更加美丽”。这两句交代除夕来临前的宫中景象:夕阳余晖斜照在富丽的宫殿上,给宫苑抹上了一层红彤彤暖融融的色调,除夕的喜庆气氛把华丽的宫殿装点得更加美丽。“年华”“暮景”与“芳殿”“绮宫”,自然景象与宫殿建筑相映生辉。

颔联“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紧承第二句的“年华”,写除夕正值冬去春来,随着冬雪的消融,严寒逐渐远去,扑面而来的和煦春风,给巍峨的皇宫带来暖暖春意。正如大臣必须早朝一样,春天好像也要先到皇宫报到,真个是皇宫一年春来早! “寒辞去冬雪”照字面上顺序说,“寒”辞去了“冬雪”,“暖带入春风”的字面意思,是说暖气带入了春风。这有点像小孩说话,听起来颠三倒四的。诗人的大意其实是说,除夕辞去了冬雪的严寒,春风给宫殿带来了春天的温暖。作者为什么要颠倒正常语序呢?首先当然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这首诗押东韵,不得不把“春风”调到句尾。其次是追求语言的生新奇崛,这种新奇的语言与除夕的新春气象十分和谐。通过颠倒语序或扭曲词性,有意与日常语言拉开距离,西方新批评派将这种做法称之为“语言的陌生化”。

颈联“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阶”指宫殿前的石阶,“馥”指弥漫四周的香气,“舒”在此处指梅花舒展或绽放,“梅素”指盛开的白梅。“盘花”有的说是指各种摆放精巧的供品,有的说是指点蜡烛的花盘。这两句是说梅花绽放送来沁人香气,宫苑四周都张灯结彩,白梅红烛烘托出浓重的节日喜庆。梅素与烛红相间,自然与人工相配,既有白梅的素雅,又有红烛的浓艳,处处都洋溢着除夕节日的气氛。

尾联“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回扣题目“守岁”,古人把这种写法称为“切题”。李世民的人生堪称“完美”,他几乎是我国历史上最被人爱戴的君主,贞观之际他又正处于人生的顶峰,回首“故岁”了无遗憾,展望“新岁”更为辉煌,不管是送走“故岁”,还是迎来“新岁”,他只有喜悦而没有愁容。“欢”既指他欢庆佳节的行为,也指他在佳节的欢乐心境。“共欢”是由己而及人,由宫廷而广被天下,在送旧迎新的除夕之夜与民同乐。“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因为道出了除夕的特点,又写出了守岁的心情,早已成为咏除夕诗的名句。

这首诗大体上属于除夕的应景之作,但唐太宗绝没有随便应付。从颔联的颠倒语序,从“丽绮宫”的扭曲词性,从“辞”、“带”、“舒”、“卷”的遣词造句,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章法上先用“暮景”“年华”“芳殿”“绮宫”“春风”“梅素”“红烛”等意象,把除夕的皇宫写得金碧辉煌,把除夕的节日氛围写得暖融融喜洋洋,最后自然逗出了“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名句,由除夕节日的喜庆情景,引出除夕节日的欢乐心情,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结构上更是环环相扣。色彩富艳而不艳俗,诗境极其壮丽而绝不俗气,境界既非常“大气”,情调又充满了喜气,它不失为歌咏除夕的佳作,结尾两句更被人广为传诵。在这个一刻值千金的除夕之夜,让五湖四海的华人一起同唱——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2)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3)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4)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5)

守岁李世民鉴赏(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