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会认“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年级语文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优秀教学设计?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年级语文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学会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补充,揭示课题

1.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着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在南京,有这样几条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中山北路。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长眠于中山陵,他发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为民主共和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了纪念他,人们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南京的这几条道路。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南岗区有条一曼街,你知道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2.这条大街是为了纪念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赵一曼烈士的文章。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赵一曼烈士?

学生介绍查到的有关赵一曼的资料,教师适时点评:你真会学习,查到这么多有效信息。

3.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非常艰难的时期,故事的名字叫《一个粗瓷大碗》。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注意,“粗、瓷”这两个字是平舌音。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咱们按照老规矩,你来学,我来帮。

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1.这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教师适时正音。

2.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

预设:赵一曼用过的粗瓷大碗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赵一曼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治委员;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次……

3.同学们真会读书,短短一个自然段,就获得了这么多信息。学贵有疑。在这个自然段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哪里?粗瓷大碗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4.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这是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5.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归类整理。

字词类:陈列 抗联 搪瓷缸子 橡子面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我们班同学真会学习。在课文中,还有这些生词宝宝,你认识它们吗?谁来当当小老师教教我们?指名小老师领读。

借助图片相机指导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如:搪瓷缸子、橡子面、高粱、陈列。

你还发现了多音字呢,这个“还”在本文中读“huán”,表示归还,比如“还书”。还可以读“hái”,表示仍旧、依然,比如“还有”。

内容类:赵一曼为什么不要通讯员送来的碗?为什么要把满满的一碗高粱米饭倒回去?老李为什么不吭声,眼含热泪?……

三、自主探究,感悟品质

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袭击日寇战斗刚刚结束的时候。

1.默读课文,以通讯员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默读,要求我们不出声、不指读。现在我们化身为当时的那个通讯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相机出示学生所读段落,适度品读,感悟人物品质。

预设1:我们抗联部队连续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赵一曼和我们一样,嘴边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真的是太饿了,所以,有了这个碗,我就给赵政委盛了满满一碗饭,想让她饱饱地吃上一顿。

教师追问: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这碗饭,赵一曼吃了吗?(没有,她心疼战友,把好的都留给伤病员吃。)

教师适时小结。(板书:心疼战友)

预设2:赵一曼早就把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一个新战士,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碗,她只用了一天,就又“丢”了。原来,她把碗送给七班当菜盆了。赵一曼的心里时时刻刻想着战士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早就”和“好不容易”两个词语,适时小结。(板书:同甘共苦)

预设3: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碗,送给赵一曼,结果她让我还回去。因为敌人都被消灭了,没地方还,这个碗才被留下来。

教师适时小结。(板书:关心他人)

我们作为通讯员,心里一直想着让赵一曼有个碗,能吃饱饭。可是,赵一曼的心里同样也装着战士们,她艰苦朴素,不给自己搞特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2.猜读课文,以炊事员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课文里除了赵一曼和通讯员外,还出现了谁?(炊事员老李)

(2)自由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如果你是炊事员老李,你为什么不吭声,为什么眼含热泪?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预设1:我看到赵一曼端着一个粗瓷大碗轻轻走进炊事棚,把满满的一碗高粱米饭倒进锅里,然后盛了半碗野菜粥。我心里很难过,赵一曼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饭了,可她心里想着战士们,宁可自己吃不饱,吃不好,也要把高粱米饭留给其他战士。

教师利用课件,随着学生的述说,适时突显“端”“走”“倒”“盛”这四个动词,同时点拨:赵一曼轻轻地走进来,就是不想让别人发现她。这一连串的动作,可见她对战士们的关爱。

预设2:我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吭声。因为类似这样的情景发生过很多次,我知道即使去阻拦,也是拦不住的,赵一曼肯定会坚持把高粱米饭留给战士们的。我很心疼赵一曼。

预设3:我见过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没用几天就送给了一个新战士。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次,只用它盛了半碗野菜粥,我总感觉,她还会把这个碗送给其他战士。

教师适时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赵一曼,时时刻刻心里想着战士们,与大家同甘共苦。即使在遇到危险时,她仍然心系战士,心系抗联。

(3)出示补充资料:在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狠地戳她腿部的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得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没说出任何有关抗联的情况。

默读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3.演读课文,以七班战士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这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只用过一天,后来去了哪里?(去了七班)

(2)小组合作朗读第9~11自然段,读后讨论:①这个粗瓷大碗变成七班的菜盆了,七班的战士们用它吃饭时,会聊些什么呢?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1~2组学生表演读)②你认为赵一曼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她丢碗,是给一个新战士,是给我们七班当菜盆,只要有一个战士手中没有碗,她的碗就一定会“丢”。抗日成功,她就不会丢碗了;没有了战争,她就不会丢碗了;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她就不会丢碗了……)

(3)这里的“丢”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

4.诵读课文,以粗瓷大碗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出示博物馆里粗瓷大碗的图片。这就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就是陈列其中的粗瓷大碗。请同学们带着对眼前这个粗瓷大碗的理解,深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配乐起,教师语言铺垫:同学们,这个粗瓷大碗,带着当年通讯员对赵一曼的敬爱,带着炊事员老李对赵一曼的崇敬,带着七班战士对赵一曼的感激,更带着赵一曼对战士们的热爱,穿越百年岁月,陈列在我们眼前,它正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现在,让我们静静地聆听“粗瓷大碗”穿越时空的述说。

师生配乐朗诵——

师:我——粗瓷大碗,赵一曼把我“丢”掉,是为了战士们有碗,是为了今天的你们能捧上金碗银碗。

生:岁月流逝,我静静地陈列在这里,等待你——在幸福年代生活的孩子们,你们能听到我无声的述说吗?

全班:我带你们穿越时空,去回望赵一曼等烈士事迹,了解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希望你们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听完粗瓷大碗的讲述,老师的心情难以平静。课后请以“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预设: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读完这个故事,我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人——赵一曼。我明白了一个大人们常说的道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捧好我手里的“金碗银碗”!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堂

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我们学完了,相信大家都和老师一样,沉浸在感动中。其实关于赵一曼烈士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爱阅读的同学,课后读一读文章《我的母亲赵一曼》。爱看电影的同学,可以看看电影《赵一曼》。当然,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赵一曼成长、求学、和敌人做斗争的事迹。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拥有美好品质的人。有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不畏艰苦、关心他人的赵一曼。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是搭建于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转化与提升的有效平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教师要么“略读文精教”,生怕学生学不会;要么“略读文空教”,没有挖掘出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略读课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呢?本课的教学是有价值的尝试。

首先,关注导读提示。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一样,是课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的阅读提示有两点:一是说说“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二是查找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这两个提示设计教学环节。

其次,注重课型特点。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即可。教学时,教师无需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品读。本课采用“四读四讲”法,学生通过默读、猜读、演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再以“通讯员”“炊事员老李”“七班战士”“粗瓷大碗”等多个角度的讲,使学生对“粗瓷大碗”故事的了解、对革命烈士赵一曼的认识逐层加深。“粗瓷大碗”这根红线贯穿“四读四讲”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则在这根红线的引领下,触摸文本、深入体悟、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升华情感。

最后,重视问题设计。略读课文是提升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本课,教师的问题设计直击心灵,学生被充分激发,全身心投入进行阅读、思考、讲述和写作活动。学生在聚焦“粗瓷大碗”的一系列有创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在角色代入中,感受到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习得阅读方法——在阅读有年代感的文章时,可采用角色代入法,与文中的人与物产生共鸣。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略读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给一线教师以启发:语文教学,应追求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得益彰;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在与文本入情入境的对话过程中,将“红色精神”深植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