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必需理解各类激励理论,除了马斯洛层次论外,就是双因素理论了,所谓理论是对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我们HR还是需要认真学习一下的。

此理论由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最初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核心观点是,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中,如果采用被动的方式去驱动员工,必定使员工推一下动一下,如何给员工装上发动机实现自驱?

1、满足员工的保健需求,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流程等需求,只能消除不满意,不能产生满意,也不能产生激励作用。

2、满足员工的激励需求,包括成就感、被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获得进步、成长等,能让员工得到激励。

具体如下图:

双因素激励理论感想(双因素激励理论)(1)

在1987年9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再次发表《再说一遍:你如何激励员工》中,再次回顾收效甚微的激励手段,包括:

1、减少工作时间。西方过去也是6天半制,逐渐发展到了双休。

2、螺旋上涨的工作。从持续加薪的企业来看,加薪逐步会被员工认为是一种应得的福利,而非激励;

3、额外的福利。同理加薪,福利慢慢也变成了员工认为应得的权利。

4、各类员工管理方面的培训;

5、管理参与。真正的成就需要完成一些挑战任务才能变成现实而非仅仅参与管理。

等等不一而足。

赫兹伯格提出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并且通过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且给出了工作丰富化的步骤:

1、选择丰富的工作类型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a)在工业工程学方面的投资不会使变化的成本太高;

(b)态度很差

(c)保健因素越来越昂贵

(d) 激励因素能够改善业绩表现

2、在对待这些工作的态度上,要坚决相信改变是能够实现的。

3、开展头脑风暴,不用考虑可操作性,准备一份清单写下可以导入的改革措施,以丰富工作内容。

4、从清单里去掉保健因素,保留属于激励因素的建议。

5、在清单上的各项内容中,去掉关于一般化的建议,如“给予他们更多的职责”,因为在实际中很难实施。

6、 在清单里,去掉所有平衡工作负荷的建议。

7、不要让在岗员工直接参加其工作内容的丰富工作。

8、在工作丰富化开展时,至少要选择两个小组,其中一个不进行丰富化是进行对比。

9、在开始的几个星期,工作丰富化的小组工作效率可能会下降,要有心理准备,因为转换到新的工作需要时间适应。

10、基层管理者可能会担心,甚至抵触这种变化,因为可能会导致他们部门效率和绩效下降。

现在最流行的激励仍然是物质层面的居多,奖金、股权、高薪,什么时候我们能开始关注人性的一面,真正的开始关心人在企业的成长和满足,从而提升其绩效,实现真正的激励?

(作者:王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