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传统,族谱、家谱中一般只记载男子的姓名、简介等,女子只作为附庸者存在。
比如,一个家庭的家谱,父亲和儿子是连名带姓被记录在册的;母亲只有姓没有名,如“陈氏”“李氏”等。
女儿则依附在父亲名下,只被记录数量(如“女一”)和所嫁人家,直到她(们)出嫁以后,才会和自己母亲一样,有姓无名地出现在夫家家谱中,且不体现在世系图中。
这就是女子生长在父系社会的悲哀——无论在本姓家谱,还是夫家家谱,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名字。
但是这一惯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被打破。比如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族。曾家虽然可能不是最早将女子连名带姓记录进家谱的,但应该也是较早的。
这段历史我们要追溯回纷繁的民国时期。
1938年11月13日的长沙大火后,一对当地的姐弟避居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他们又辗转逃回故里湖南湘乡荷叶塘富厚堂 (今属双峰)。
这对姐弟就是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曾孙辈——曾约农和他的堂姐曾宝荪。
在家乡隐居的这段时间,曾约农被曾氏族人推举为《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主修,开始“着手收集齿录、文艺”。
1946年,这本族谱修成付梓,共十九卷,首一卷,三省堂木刻活字本,为公认的湘乡曾氏家族历修族谱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版本。
这本《大界曾氏五修族谱》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设“祖训”目,传儒家之道。不同于一般家谱、族谱上的“族规”、“家训”,该族谱是设“祖训”,其主要包括了“宗圣遗训”和“文正公遗训”。前者“宗圣”即孔子弟子曾子,以孝著称;后者“文正公”即曾国藩致诸弟书及训子书。
二是在“典制”目内,收录了大量的契据之类的原始材料。后人得以据此减少各种族内纠纷,同时也可从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去研究农村经济史、社会史等。
三就是我们文章主要要讲的,即打破了私修家谱的惯例,准许女子入谱。
清朝名臣曾国藩
作为湖南家谱中的名谱、名人之谱、名人主修之谱。它居然规定:女子可以入谱?这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岂不是大逆不道?
因此即使是有过留洋经历、思想先进的曾约农,也不得不看国内风气的“脸色”,对于这个条目有所保留。
他是这么写的——“女子不字,且经亲支公认,有承嗣权者,得照男丁例提行”。“不字”是什么意思?终身未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终身未嫁,且要经亲支公认的女子,才能入谱。
有意思的是,参与修订曾氏族谱的曾宝荪(为族谱撰写跋语),就是一个独身主义者。
她自小就受了很好的教育,且天资聪颖。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浙江冯氏高等女学校(英国圣公会所办)读书期间,加入了基督教。
曾宝荪
次年即1912年春,她去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之后又去剑桥、牛津大学读研究项目及师范科。
1917年回国后,得亲友及社会人士的赞助,在长沙与曾约农一起创办“艺芳”女子学校并自任校长。
这一任,就是很多年,直到1949年去香港为止(中途因抗战爆发先后避居香港、湖南而停办)。
1951年到台湾后,曾宝荪主要投身传教布道和一些政治活动,未再直接从事教育事业。
她与堂弟曾约农都终生未婚,年老后二人相依为命。
对于自己的独身主义,她曾说过:“一个人结婚,顶多只能教育三五个子女……如果献身教育,却可以教育千千百百人。”
曾宝荪和曾约农
其实在民国时期,与曾宝荪一样抱定“独身主义”的知识女性还是有一些的。
如中国女子教育先驱吕碧城,再如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岭南大学教授冼玉清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剧烈转型时期,以上这些知识女性,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她们可以做到经济独立,因此能摆脱男人的束缚。
曾氏家族的独身主义仿佛被打上了烙印。除了曾约农、曾宝荪姐弟外,还有曾宝荪的堂妹、知名骨科专家曾宝菡及其养女富生;
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中国杰出女考古学家曾昭燏;曾昭燏的二妹、后任北京市第三医院院长的曾昭懿,都是终身未婚。
我国杰出考古学家——曾昭燏(前右二)
这些独身的曾氏后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教会学校背景,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们对婚姻不以为然,甚或视婚姻为人生事业的羁绊。
所以按照曾约农修订的《大界曾氏五修族谱》的规定,曾宝荪、曾宝菡等“不字”女都被连名带姓记录进了族谱,但奇怪的是,曾昭燏却没被写进去。
有人猜测也许是因为曾昭燏当时才37岁,不排除会结婚的可能。
此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被记录在了岳南所著的《南渡北归》中,就是湘乡荷叶塘曾氏长辈让曾昭燏一手带大的侄孙曾宁,称呼曾昭燏未“爷爷”。
曾宁后来在自己的文章《忆爷爷曾昭燏》中解释道:“因她终身未婚,按照我们湖南老家的风俗习惯,家里人叫我喊她‘爷爷’。”
曾昭燏在德国
但岳南在书中指出,晚辈喊未婚女性为“爷爷”之事,并不是湖南的风俗习惯,可能是曾氏家族的规矩,且这个规矩应始自曾约农主持修订族谱之时。
这是不是岳南采访过当地人或曾氏族人而得出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
总之,这样一种男性身份的称呼,在形式上适当弥补了曾昭燏这个“不字”女未被记入族谱的遗憾,给了她一个家族“宗主”的地位。
继曾氏家族之后,1986年时,福建省长乐县横岭乡谢氏编修家谱时,也一反女子不入谱的旧习,把当代女性名作家谢冰心编入了家谱。并且谱的序言也是冰心写的。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国家政策的改变,民间逐渐兴起了一阵修谱热。比如湖北鄂州“槐荫堂”1993年新编的《王氏宗谱》也将女性入了谱。
谱中指出:“鉴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因此必须改变以前女儿不能上谱的规定,决定每户只生一个独生女的,其独生女可以上谱”。
随后的2003年,孔子世家第六次续修家谱,决定打破昔日只有男性入谱的惯例,不仅女性孔子后裔可以入谱,女性后裔的子女也同样可以写入家谱。
就现在来看,部分家族都开明地将女性纳入了族谱,但对于女儿所生的子女,基本就不再纳入了;更开明些的家族,会记录女儿所生的子女信息,但第二代的子女信息就不记载了。
不管怎样,曾氏家族能在上世纪40年代就打破惯例,让“不字”女入谱,已经是一个很勇敢很超前的行为。
你们家族的族谱能写上女子的姓名吗?对于女子入谱,你们那里有什么样的规定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全文完)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雪梨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非常感谢!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