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汇总】

善于行走的人没有痕迹,善于言说的人因为说的没有毛病而不会被指责,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计算工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了。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没有被抛弃的人,也没有被抛弃的物,这是继承前人的正确做法。

历史上,善于做人的人是不善于做人的人传道授业者和学习的榜样,不善于做人的人是善于做人的人的成功助力。

一分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27章包含了丰富的老子的哲学思想)(1)

一代哲学伟人——老子

不迷信老师,不贪恋身外之物,虽然开发了智慧,却要大智若愚,这些对修道来讲是最重要的奥妙。

【小结】

本章涉及到老子的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不用关键而不可开,善结不用绳约而不可解”属于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有一技之长才能体现出人生价值,没有一技之长哪来的人生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尊严,会被社会所抛弃。不存在通常解释的“常善救人古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那种情况。

一分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27章包含了丰富的老子的哲学思想)(2)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

再重复一次,“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之中的“救”不是救助的意思,而是通假字“纠”,是纠集、集结的意思。纠集起来干什么?成为“善人之资”。如果什么价值也没有,谁脑子有病纠集你去吃白饭?

“是谓袭明”和“不贵其师”属于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继承、沿袭前人的正确做法是认识的途径之一,向老师学习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这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既包括前人的认识,也包含老师自己的认识,对此要批判性地学习和继承。另外,前人和老师不可能完成了对世界的所有认知,所以必须打破局限思维的桎梏,这就需要创新性思维。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不贵其师”的重要内涵。

“不爱其资”涉及到老子的人生观。老子看重的是生命和尊严。所以他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参见13章解读)。

一分钟读懂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27章包含了丰富的老子的哲学思想)(3)

虽然资产、资财和他人都是事业成功的助力,但是容易因贪财、贪权、贪图享受等造成过度敛财、过度利用他人之类的问题。老子的尊严是建立在个人能力之上的,而不靠“爱其资”。如果他“爱其资”的话,就不会出关西去。那样的话,中国的历史可能改写,不等进入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腥风血雨。

“虽智大迷”属于方法论。老子主张“爱民治国能无以智”(10章),认为“智慧出,有大伪”(18章),“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根源在统治者身上。

不知道我认为“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三点合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奥妙的这种解释合不合您的胃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