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网红桶、融安金桔、扣肉、灯笼、芹菜……

车站春运行李装满温暖亲情

吃个螺蛳粉被骂了一整天(螺蛳粉网红桶)(1)

一名身穿侗族传统民族服装的女乘客,她的行李中装着新买的电熨斗和腊肉等物。 记者岑琴 摄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巴方 卿要林 岑琴 黄真真 策划:刘山 统筹:陈枫 刘山

2019年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不少在外打拼的游子正踏上回家的旅途。春节,这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活动,让归家心切的人们巴不得把这一整年的爱意,都装满在行囊里。2月2日,今报记者前往柳州火车站、汽车总站,看看即将从柳州出发返乡的旅客行囊里,都装了些啥?

1 “网红桶” 装着团圆梦

什么是网红桶?其实就是一个塑料的涂料桶而已,因为前几天的一部6分钟短片《一个桶》,火遍朋友圈成为新一代“网红”。这个桶用处极大,可装行李、可当马扎,盛水、盛米、盛面粉,还能当礼物送人,可谓是春运神器。

在柳州火车站,一位小哥就带了上十个涂料桶回家。他说这些桶不用花钱,工地上当垃圾,但是带回家就很实用,装什么都可以,父母特别喜欢,所以自己早早就开始收集,“攒了这一堆,家里人都会抢着要呢”。

一位从柳州回融水的大哥,扛着大包小包走进汽车总站,其中也有一只“网红桶”。他告诉记者,这次回家,他带了水果、新鲜猪肉和饮料。这猪可不是市场上卖的猪,而是朋友养的猪,肉质好着呢,所以他特意带了10斤打算回家给家人做扣肉。为了方便坐车,于是拿了只塑料桶专门装起来。

桶在,家就不远。小小一个桶,装载着团圆的梦!他们的桶里,更是盛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2 螺蛳粉成“最红主角”

在柳州,螺蛳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返乡人的行李中,螺蛳粉也是当仁不让的“最红主角”。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种品牌的螺蛳粉出镜率最高,不愧是柳州的第一网红。

刚刚进入柳州火车站候车大厅,一对匆匆而过的夫妇引起了记者注意。除了大小四个包,他们还带着三箱螺蛳粉。“这是准备带回湖南给父母尝尝的,我们在这里打工,肯定要带点这里的特产回去。”这对夫妇笑着说。另外两个来柳州旅游的四川姑娘,尽管吃惯了川味小面,但螺蛳粉也征服了她们的味蕾,所以也专门买了两件带回去。

火车站进站口的取票机前,正在整理行李的张先生带的年货可不少,他说准备跟老伴前往广州的朋友家过年。除了专门托朋友在桂林荔浦买了10多个当地正宗的荔浦芋头,他还给广州的朋友准备了柳州特产螺蛳粉。张说,这些是我们广西特产,广州朋友没尝过,带过去给他们尝尝。

昨日上午,柳州火车站回家过年的旅客拖着大包小包,里面都是爱心满满的各种食品和礼物。 记者卿要林 摄

3 “反向春运”带上父母手艺

与往年春运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运更多的是“反向春运”。在拥挤嘈杂的车站,随处可见满头华发的老人,背着沉重的行李,为了相聚团圆,正赶赴儿女的工作地。

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除了背着换洗的衣服,还扛着一个大纸箱。纸箱里是满满一箱他们亲手种的芹菜,又香又嫩;手里还拎着一个很大的塑料袋,里面是煮熟的羊肉,分装成4小袋,“我们的儿女在贵港工作,我们准备去看他们,家里人多,要多点带肉和菜。”这对老夫妻说。

一位90岁的老奶奶,在儿子媳妇的带领下准备去南宁看望孙女。他们的行李不少,除了一箱螺蛳粉,还用小行李车拉着两个纸箱,里面塞得满满的都是儿媳亲手包的粽子、煮熟的豆腐丸子,还有几碗扣肉,这些全都是孙女爱吃的。因为塞得太满,他们都不敢轻易打开,怕打开就没法塞回去了。

火车站进站口,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引起记者注意。阿婆手里提着一盒桂平五谷米粉。阿婆说,桂平米粉可好吃了,她准备搭动车去北京,这盒米粉,是给在北京的儿子带去的。

4 广西水果受青睐

记者注意到,在归家旅客的行囊中,广西的水果挺受欢迎,算得上年货大军里的主角之一。

正在柳州火车站候车的何先生准备回兰州,这次回老家过年,他买了两箱广西马山县的沃柑带回去。何说,广西的沃柑很好吃,在兰州买不到。

人群中,一名男子脚步匆匆地走向取票机,他手里提着一大袋沉甸甸的柚子。这位旅客告诉记者,他姓金,准备从柳州搭动车回浙江。金说,这次他提了8个柚子回家,柚子是朋友送的,打算带回老家跟朋友一起分享。虽然提起来很沉,但回家的路上心情愉悦,累并快乐着。

另一名旅客易先生刚从桂林坐动车到达柳州,马上转车要去金城江。他的行李箱上架着一大箱橘子。易说,这是桂林特产砂糖橘,是他自己种的,果特别新鲜,打算带回金城江给家人尝尝。

一位回河池的大姐,自己一个人乘大巴回家,除了一个大行李箱,还拎了三个不小的纸箱,里面装着融安金桔。她说自己在融安工作,当地的特产就是金桔,这果在河池没有卖,所以回家特地带回去,让家人尝一尝。

5 只带“平安”和“心意”

各式各样的行李组合在一起,俨然一个春运杂货铺。虽然它们样式不同、内容不一,但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地——那就是家乡。

一位看上去面容有些沧桑的农民工,他的行李里面没有年货,他小心守候的大纸箱里,都是他常用的工具。他是做建筑的,没有工具就不能干活。对他来说,只要有手艺,有工具,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此外记者也留意到,在出行的人当中,也有人“甩手甩脚”轻松得很,除了随身一个小包,啥行李也不带,“家里啥也不缺,东西随时能买,没必要大老远重重地扛回去”。

对于新年准备的年货,一位回宾阳的大妈感慨地说,现在生活好过了,过年的东西应有尽有,儿子给她准备了新衣服和大礼包。她说,不在乎东西的多少,心意到就行了。

正在柳州火车站候车室外等待进站的黎先生,准备回宾阳老家过年。他给老家人带的礼物比较特别,是一壶花生油和瓜子、花生。黎说,他平时在外打工,春节到了,老家人不在乎礼物贵重,心意到,才是他们最开心的。

6 “五花八门” 承载中国式亲情

一对正在低头玩手机的年轻夫妇,脚边放着两件坚果礼盒,这是他们准备带回去给长辈的见面礼。可能是因为如今的坚果包装够精美,花样组合多,拿着也不重手,所以带着坚果礼盒的旅客也不少。

曲奇饼干、旺旺礼包出镜率也高,行程范围在区内的不少人还把单位发的米、油以及干鲜山货年货礼包,统统带回老家,省得自己再费时间去准备礼物,觉得这样很省心。

一个小伙子的礼物在人群中很是惹眼,是一辆红色火焰纹平衡车,“准备带回贵港送给我小侄子的,花了1800元买的。”另一个穿蓝色羽绒服的男生带的行李鼓鼓的,一问才知里面装着一大袋灯笼和挂历。原来亲友在乡下委托他从柳州买一些质量好的大灯笼回乡,元宵节的时候可以在乡亲们面前露脸,挂历要看一年,当然是大地方出品更加有面子。

在柳州汽车总站,一位和儿子一起回三江过年的大姐,穿着侗族传统民族服装,在旅客当中很显眼。她的行李里装着新买的电熨斗和排钉,还装了一麻袋的腊肉。她说自己喜欢做衣服,所以过年专门买了熨斗带回三江。

《舌尖上的中国》的开篇语是这么说的:“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中,盛满的是中国式的人生;大包小袋的行囊里,装载的是中国式的亲情。瓜果特产,都是心意;鸡鸭鱼肉,全是真情。那个人有多爱你,都藏在他的行李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