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在这里是依靠,依托的意思,未嫁的时候,依靠父亲给予生活的保障,出嫁之后,依靠丈夫给予保障。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1)

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及其迂腐,法度森严,女人们地位低下。可以说,在所有人眼中,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在家从父,少女被养在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规规矩矩地学习女德、女红才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出嫁从夫,小妇人嫁到夫家之后老老实实孝顺公婆、抚养子女方是正道。古代对女人们的要求就是不得拥有过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历,尤其是未出嫁的少女。

《孟子·离娄上》里曾说道:“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可以说,“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阻挡了多少少女怀春的心思,束缚了多少想要追求自由恋爱的男男女女。而对于出嫁了的女人,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2)

在林语堂的《中国人》一书中,作者向外国介绍中国人的时候写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中国古代,一个寡妇在伴随自己丈夫棺椁回乡的路上,因为,想要中途休息就找到一家客店,客店老板怕晦气,拉住寡妇的胳臂让她出去。之后,那寡妇觉得愤恨不已,认为自己被玷污,居然砍掉了自己的胳臂,甚至,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当时却收到了极大地赞扬。

这种故事屡见不鲜,也有记载,在元代一位寡妇拒绝让郎中看她生病溃烂的乳房,最后,在人们的敬仰中“勇敢”地死去了。当时的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之前的重要仪式,仅次于正式的婚礼仪式。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3)

但是,处在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少男少女们总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之间若是产生了情愫,就会用信物来定情。但是,在当时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未婚少女严禁和外男接触,所以,定情信物的交付一般都是私下悄悄进行的。

古人的定情信物种类十分之多,大抵都是女孩子贴身的饰品,如:手镯、耳环、发簪、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荷包之类的东西,也有家中祖传的小物件或是精心挑选的纪念物等。但是,不管是何种物品,不管信物是廉价还是贵重,它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十分具有内在意义,它包含的情感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4)

一般来说,只要两个人互相赠与了信物,那么,就意味着对方表明了自己忠贞不移的信念。在众多定情信物中,最具有意义的大概就是少女的“青丝”了。《东周列国志》中这样说道:“二八深闺不解羞,一桩情事锁眉头;鸾凰不入青丝网,野鸟家鸡总是愁。”这里的“青丝”指得就是少女的黑发。

在道德制度森严的古代,女孩们年轻的躯体被衣物层层包裹,裸露在外的就剩一颗脑袋和一头秀发。而一头浓密黝黑的秀发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有多重要,自然不必多言。汉武帝时期有这样的记载:“皇帝见她的头发美丽,十分心动,所以纳入宫中”。汉武帝因为一头秀发相中了还是歌姬的卫子夫,抛弃了他曾经许诺“盖一间黄金做的屋子把阿娇藏起来”的原配陈阿娇。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5)

其实,不只是汉武帝,还有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他第一次见到年仅十岁的张丽华就对她心动不已,根据《陈书》对张丽华的描述:“头发七尺有余,像墨漆一样黝黑,油光可鉴。又十分聪慧,神采奕奕,容貌端庄。眼神所到之处,光采溢目,照映左右”

古代,在女子十五岁时,需要行“笄礼”,就是把头发梳上去的意思,意味着女子成年,可以嫁人了。成语“结发夫妻”也是指原配正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女子都是把头发当成是身体的一部分,若是一小撮头发剪下赠与男子,那么,这就说明女子有非君不嫁的决绝。《礼记·曲礼上》就曾说道:“女子许嫁,缨。”缨是五彩丝绳,女子许嫁以后就用它来束发。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6)

当然,男子也十分清楚女子赠与头发当定情信物的含义,都会十分珍重地收好青丝,妥善保管。在汉朝时有一种浪漫的习俗,若是发妻不幸早亡,丈夫会把妻子的梳子掰成两段,一半留给自己,一半放入妻子棺椁之中,寓意永生铭记自己的发妻。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之前,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和妻子道别:“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等到满头华发的他回来的时候,妻子的结发早已白发苍苍。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7)

甚至,在《隋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凄凉的故事:

女子赠与男子一缕青丝,两人早已定亲,成亲之前男子被安排到巴蜀之地任职。两人明白四川山水重重距离十分遥远,男子临别前和女子抱头痛哭,并叮嘱道“巴蜀之地,极为凶险,若是我没回来,你就另寻良人吧。”女子二话不说,挽起满头青丝。

并说道:“只有你才能打开我的发结。”多年后,男子在四川另娶她人,又过了几十年,男子返乡,发现在家乡的未婚妻还在等他。他取下女子的头巾,发现还是他离开时的发结,只不过满头青丝变成白发。

定情信物发钗(你知道女子身上最贵重的)(8)

此时,那个女子红颜已然老去,青春不再回来,实在是可叹可悲。

参考资料:

『《孟子·离娄上》、林语堂《中国人》、《东周列国志》、《陈书》、《礼记·曲礼上》、《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