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泽宝

丑牛仗义友多助(青未了辛丑话牛)(1)

岁至辛丑,牛转乾坤;牛马年好种田。“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一句民谚,道出了农耕时代牛在父老心中的地位,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我童年时处于集体时代,农村以粮为主,父老面朝黄土背朝天,常年从事拨弄土垰垃的体力劳动,而这些繁重的劳作很多需要用牛去完成;牛憨厚忠实,力大无穷,吃得是草,流得是汗,是当年农村最主要的劳动力,农民耕种最卖力的好把式。

从春季翻耕、平整土地,到耕种、收获,凡是有沉重体力的劳作都离不开牛;此时田野上最美的风景就是前有两头大黄牛拉着铧犁或耙,后有一老农一手扶着犁把或提着耙索和牵牛鼻子的缰绳,一手拿着使牛鞭,不时扬起鞭子,扶打着牛屁股,口里吆喝着使唤牛的术语“驾驾!”(直走),“拉拉、拉!”(转弯或调头),“吁!”(停下);因从小牛起农民就不停的用这些话语训练,其慢慢就养成了条件反射,通过常年的人畜合作,这些操作便默契共明。

为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当时各个生产队都建有饲养院。饲养院里盖有牛(驴)棚和猪圈等,安排专人饲养着生产所需的牲畜,记着我们队饲养院里养着四五头牛、两三匹驴(骡子)和八九头猪。饲养院除建有棚圈外,还有几间大房子存放牲畜饲料、有间房子里垒有大锅台和土炕,饲养员一天三次给大牲畜喂料、用锅馇猪食喂猪。

那时生活清贫和单调,寒冷时节老人孩子都喜欢到饲养院的大房子聚堆,一是图饲养院里天天有烟火暖和,二是老人聚在一起抽烟拉呱,小孩则喜欢跑到牛棚(圈)里与牛逗乐。因此,对我对牛再熟悉不过了,那时农村叫牛发音“由”,公牛头上长两角,叫犍子,有“好大犍子不拉犁”的俗语,母牛头上没角,叫“沙由”,小牛叫小咩(mie音,没查到确切的字)子、小爬牯子或牛犊子。

丑牛仗义友多助(青未了辛丑话牛)(2)

牛是最温顺的家畜,小孩可随意靠近它、抚摸它,尤其喜欢是摸它头上那两个弯弯的大角,看它吃草、“倒嚼”,夏秋时拿根树条子驱赶它身上的苍蝇,捉拿居在它身上的牛虻(农村叫红眼虻),听它“哞哞”的叫声。牛休息时总会用尾巴在身体后面左右晃来扇去、两个耳朵一抖一抖地驱赶附在身上的蚊蝇,有时也会闪忽着其密密的眼毛抵挡。

牛圈的南侧一般无墙或有墙无窗,里面树两根木柱,中间绑一根横棍,横棍上并排拴两三头牛,有加长木槽盛料。至今不明白的是猪驴等牲畜用石头槽子喂食,而牛用木制的;因用的时间久,木棍磨得溜光,木槽四面的棱角都磨得平平的、滑溜溜的;老牛不时“哞”一声,沉郁低昂,声动四邻。

牛吃草料,而且多是硬干草,秋末至夏初多是麦秧、谷秸和玉米秸的下半截等;细干草如干地瓜蔓、花生蔓和上半截的玉米秸叶等多加工粉碎成草沫喂猪。草料用铡刀切成三至五公分大小的截段,然后拿树条编的提篮或竹筛子盛着倒进槽里,喂的时候先把牛槽里上次吃剩的硬杆划拉出来,再换上新的草料。

牛吃草的时候,低头伸出大长舌头,把草料用舌头一卷就送到嘴里,基本不嚼就咽进肚里,接下来在休闲时其再不停的反皱。牛有四个胃,吃到口的草料先进入瘤胃,初步消化后再进入蜂巢胃(牛百叶),再由蜂巢胃通过食道重新送到嘴里“倒嚼”,嚼过的料再次吞入瘤胃,经过蜂巢胃,然后进入重瓣胃,最后进入皱胃里进行充分的消化。

我们队的饲养员也姓樊,论辈分我叫叔,是我村解放战争时期参战最多的一位复员军人;因多年的战争生涯得了胃病,被炮弹震得耳聋,生产队照顾他当饲养员。他全心用在照料这些牲畜身上,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尽心,晚上还起来给牛驴添料;且总结了几句顺口溜:草不宜长,料不在多,淘草要细,慢绞快捞,料多料少,四角拌到,圈要勤垫,身要勤扫;每年正月初一他总会打一桶掺杂着麸糠、生饼和粉碎的地瓜干面的温稀食饮牛,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打一千,骂一万,大年初一吃顿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俺队的几头牛长得像气吹得似的,膘肥体壮,皮毛油光,拉犁拖耙一个顶俩。

牛最休闲的时节是小麦成熟前,那时每年的春耕春播已结束,它可以得到完美的享受。这时节漫山遍野的鲜嫩草儿已蹿高,饱含汁液的树叶也舒展开来,生产队会安排专人放牛或由到田野锄地除草从事田间管理的社员,牵到地头或路旁的林地让其自由啃食,牛恣肆的择取着鲜嫩可口叶草吞进肚里,只需两三个小时瘪瘪的肚皮就吃的像圆鼓;接下来便悠闲的趴在树下或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反皱着,阳光下或黄昏斜照的田野里,“倒嚼”着的老牛口里流着长长的涎水,眼睛似睁似闭,如领的小牛犊不在跟前,不时“哞哞”地叫唤几声,那情形宛如一幅静美而隽永的剪影。另夏秋季节,生产队会给各家按人口分配青草上交任务,除沤肥外,部分鲜草喂牲畜。

那时因经济条件限制,生产队的大牲畜多是靠自然繁殖,几乎每年都有母牛抱(生)小牛的吉事。小牛长大后,或留着淘汰老牛,或牵到集市卖了增加集体收入。

大牛抱小牛是生产队的大事,会引来大人孩子围观,尤其是中午或放学后,我也总是好奇的站在围观的人群里。随着母牛一声沉闷的叫声,一个小生灵,裹挟在与一阵阵的羊水哗哗流淌声中骤然而至,罩在一层似薄膜状胞衣里的小生命降临,小牛干瘦如柴,它跌跌撞撞地挣脱了那件曾经孕育自己的囊衣,母牛用舌头舔净小牛身上的胎液,身上湿润的胎毛一圈圈、一撮撮的,从它落地起就不停地蹬腿、昂头、弓起身子试图着站起来;两条后腿似乎比前腿坚硬,经历了几番尝试后,先是后腿能直立站稳,但前腿似乎软弱无力,总在站立起后立马弯曲、跪地,向四周“磕头”,老人说那是“拜四方”;多次的挣扎和失败后,在人们“啧!啧!啧!”的欢呼声中,其终于摇摇晃晃地勇敢地站了起来!天性使然,一站起来就跌跌撞撞地寻觅母亲的乳头,并很快含在嘴里嘬起来!老母牛则会很慈祥的轻声哞哞地叫唤着,任由小牛猛力嘬着;小牛犊偎了母亲,眼珠子像两颗褐琉璃珠,闪闪发光。

这时,饲养员叔就会将事先熬好的小米稀饭用水桶盛好搢到老牛跟前,一边用手抚摸着老牛的头,一边说着“吃吧、吃吧,恭喜你了!”此后两三天老牛就享受饮稀饭、半个月吃软草的待遇。我们小孩没事就跑到饲养院找小牛玩,我们有时抱着它,小牛全身软软的,多是抚摸它的软嫩的细绒毛,甚是可爱、好玩。

丑牛仗义友多助(青未了辛丑话牛)(3)

小牛长到三四个月左右,就身大力装,需隔奶、自食其力了。需先将其圈到空闲的猪圈或在其头上套上绳索拴在柱子上,让其与母牛隔离,起初喂些稀(软嫩)料;尽管其开始不适或挣扎,但都无济于事,在饲养员的精心调理下,陆续吃草,开始了牛的生涯。长到七八个月大,已是膘肥体胖,便到了该服役的时候了。但确是好大犍子不拉力,因还没上套,桀骜不驯,牛有牛脾气,一般人使唤不了它,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人能训得了它。把它牵到地里让它拉犁,当把牛轭在它的肩膀上一放,它就后蹄撒撅、尥蹶子,挣脱牛轭跑得远远的,有时甚至会转头顶人。

因此,要想让牛犊转变成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成为耕耘的得力的助手,还需对其进行一番锤炼。此操作我曾写过,当时队里有个胆大、蛮力的憨二叔,于是就把训牛的活安排给他。

首先要扎鼻牵。二叔将绳子套在已长出角的小牛的头上,七绕八绕的做个笼头,系上一根缰绳,想办法和它套近乎,给它喂青草,帮它刷毛什么的,混熟了后把它栓到一棵大槐树上。他手拿一截带尖的筷子和铜鼻环,先在牛头上抚摸几下,然后扳住牛嘴、抠紧牛鼻子,将带尖的筷子从鼻孔左侧捅到右侧,从穿透的鼻缝里按上铜鼻环。牛痛得后蹄蹬刨,血流出来,但无法逃脱。从此以后,小牛的鼻子上多了一个铜鼻环,被一根缰绳所牵着,而绳子的另一头就被人掌握了,这就叫牵着牛鼻子走。

其次是练活。扎上鼻牵后,就训练小牛耕作,这也是个苦差事。把小牛牵到一块闲地,在耙上放两三个碌碡,给小牛套上牛轭耙地,二叔在前头拉着小牛的头,听后面使牛人的口令,往前走,往后退,拉到田头了又怎样调头转弯什么的。小牛开始不听招呼,二叔就用拳头猛砸,二叔有得是蛮力,砸的小牛直哆嗦,向左、向右他有时直接用胳膊夹着牛脖子生扭,几圈下来,人牛均大汗淋漓。这样前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小牛基本就上套了,开始了其耕耘生涯,日后耕地、拉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

小牛即使练成了,刚开始也不会让其单独出工,那时除拉车用单牛外,耕翻地都是用两头牛。耕作时用一老一小,让老牛带着、使其逐步熟练规程,磨练一年后就成熟练“工”了。

年老体弱的老牛因无力耕作,就逐步退出耕种序列。那时有规定生产队不能宰杀老牛,生产队只能将其卖给公社食品站,由食品站处理,也算对老牛一生无私奉献的敬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是对老牛一生辛勤的写照。

牛对我们小孩还有其他用处,拾牛粪完任务,春夏之交收集牛换季退的毛到供销社卖钱买纸笔,夏季用牛尾长毛套蛣蟟,春节前后用大爆仗鼓(炸)牛粪,都别有一番乐趣。

古往今来,牛伴随着人类生活在广袤的田野乡村,被父老从内心深处当成了最温善的亲人,是农村少年最亲近的第二伙伴,是当年家乡的标准图景;在早出晚归的路上、田埂间、小河边,在乡间的各个角落,其“哞哞”声是乡村最动听的音乐,牧童骑牛归是最温馨的画面。

时过境迁,新时代各行业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告别了农耕时代;与农耕同步的牛也被农业机械所取代,牛的影子已极少出现在现代生活中。但牛的忠诚、勤奋、耐劳等诸多品质,时刻激励着我们;在两个一百年交替之际,在“十四五” 宏伟计划开局之年,我们要谨记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的要求,在牛年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俯首甘为孺子牛”,弘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时代感、使命感,牛年再启新征程,努力创造“牛劲十足”的明天。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樊泽宝,六汪人,喜欢文学并用文字记录生活的60后,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18765312921(投稿)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