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罗定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乡村振兴我来‘议’”主题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家围绕主题、踊跃投稿,助力乡村振兴。经过专家学者的评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现将获奖作品予以选登,以飨读者。
费正清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国人数千年的农耕传统塑造了重视血缘、地域的宗族特性,“乡土”气息根深蒂固地存活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性格底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党和国家仍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大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的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表明,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先富带动后富”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共同富裕”才是全国民众翘首以盼的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让农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品、农业重新迸发出新的活力、广大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民能够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等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对农村“五位一体”的具体要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广东省在落实“乡村振兴”的时候,注意到“镇”的重要性与独特性。“镇”作为中国农村地区最基层的行政建制单位,是构成县域行政体制的基础单元,更是密切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载体。“镇”“圩”的建设能够辐射周边农村,吸引农村居民消费、生活,逐步形成生活居住圈,有效地协调城乡发展。自“美丽圩镇”提出以来,在罗定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促进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罗定市位于粤西山区,与云浮市其他区、县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性。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农作物如水稻、龙眼、荔枝等生长状况喜人,农业基础趋于相似。而各区、县人文历史存在差异,这是“特色圩镇”挖掘的要点。如黎少镇田心村把传统水车要素与红色人物李芳春烈士串联起来,水清、天蓝、道宽、鸡鸣,颇有陶公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之美,实为远离城市喧嚣、回归乡野静谧的好去处。每逢周末及节假日,不少留守田心村的老弱妇孺把自己栽种的蔬果、养殖的鸡鸭兜售给游客,更有青壮年把自家院子提供给游客作为农家乐场所,增加收入。因为游客的增多,不少村民都能熟练地讲述李芳春烈士的故事,言语间透露出自豪。
第二,充分调动市、县、镇、村各级干部在“美丽圩镇”规划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拉近干部与村民间的距离。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村民对官员、干部似乎存在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甚至戏称“官字两张口,说话有两手”,部分官员对上阿谀奉承,对下盛气凌人。这种思想在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越浓厚,不利于基层工作开展。“微网格治理”将圩镇划分为若干区域,落实干部责任制,干部巡查成为常态,村民可以在干部巡查过程中将一些问题反馈给干部,而干部能及时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同时,“体制改革”深刻地在体现在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明确标准和时限上,“办证多、办事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也逐渐形成“各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的朴素观念。
第三,圩镇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改善,道路整洁度与特色风貌的保护利用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主要街道、六乱整治、公共活动空间及门户节点得到较大改善,人居环境干净有序。“美丽圩镇”中的十项工作中的两项——“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碧道建设”都指向了环境问题,这也表明居住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圩镇建设得更加“美丽”的直观表现。如今,各镇的主要街道通过划分停车分割线;内街统一商铺招牌,进行建筑立体色彩和建设风格管控;街区则由环卫工人定期定点清扫、增设垃圾收集点及垃圾收集设施,由此改善圩镇居住环境。
虽然罗定市在贯彻落实“美丽圩镇”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极化效应,大量的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由圩镇流向城市,而城市对圩镇的要素输出比较微弱,这种近乎单向的流动体制和模式造成了罗定市的发展速度缓慢,“人——地——钱——业”等要素尚未完全激活。
首先,人才流失严重,地方政策对乡贤重返圩镇就业吸引力不够。罗定市基础教育在粤西地区遥遥领先,高考成绩优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但很多人在外学习、工作后不返乡工作。诚然,城市对青壮年的“虹吸效应”是重大原因,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大学生出于乡村振兴的崇高理想信念希望扎根乡村,为罗定市的繁荣兴盛贡献自身的光与热。一方面,由于对罗定市的人才政策不了解或人才引进政策尚未制度化,许多大学生空有满腔热情却无处施展拳脚。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求贤若渴,他们迫切希望罗定人尤其是同一村庄青壮年加入他们的队伍,因为宗族传统在农村地区仍旧浓厚,许多政策及新农业技术的落地、解读、宣传需要由共情力、理解力、表达力强且对当地实际情况较为熟悉的大学生完成。在走访乡镇基层单位时,笔者曾多次询问相关负责人是否有相应政策支持、保护罗定籍大学生投身基层,得到的反应多是“不清楚”、“不了解”。基层单位如此,本地企业更是如此。当前,罗定市基层单位、当地企业见习、实习机会少,多数大学生表示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信息。信息的不对等让许多当地的学生失去接触一线工作的机会,而当地的企业及基层单位也错过了对人才的提前选拔、培养。
由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在临近寒假、暑假时官方发布当地见习、实习信息,尤其注意吸纳罗定籍优秀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积极向他们介绍当地企业及基层单位的人才吸纳政策。在选拔实习生过程时,注意强调实习时长,避免出现为了获取实习证明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同时,政府部门在发布信息时注意甄别实习信息,为企业、基层单位和人才搭起桥梁,尽可能地留住人才。
其次,群众对“美丽圩镇”的参与度不高。这并不说明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不够,恰恰相反,在“美丽圩镇”建设中群众看到了政府官员、村干部的“有所为”,但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仍是农村居民的乡土性,这种特性历史悠久、与农耕文明相伴相生。费正清先生指出:“(乡下人,笔者注:此处乡下人并无贬低之意)一听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灰尘积满,满院长满荒草,谁也不愿意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不难发现:群众对“美丽圩镇”建设最直观的感受是街道变得干净整洁。在没有政府的参与,仅靠道德约束,村民是不可能自发注意门前整洁与否、街道是否干净有序。如何引导居民提高爱护居住环境的意识并落实到具体行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根据“微网格区域”落实责任范围及积分制度,该区域负责人摸查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读情况,由学生担任志愿者与小小监督者。检查的区域为自家门口及周围卫生情况,一旦发现乱摆乱放的状况,由学生负责纠错,同村的学生互相监督。区域负责人以周为单位落实检查,检查结果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一定积分后可以领取奖品。以学生的“眼睛”监督家长的行为,逐步提高区域内民众对环境的意识。换言之,公共伦理道德的获得与具体化不限于“自律”,而在于“他律”或“律他”,如此一来,乡村振兴中公共性构建方可具体化与可操作化,真正发挥实际效用,有效创建文明乡风。
最后,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实现资金最优化。笔者在走访某些乡村振兴项目时,发现不少“华而不实”的设施,A村在空地搭建兵乓球桌台,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了美观在空地上铺上一层大理石,且不谈铺设大理石的费用,光滑的地面就大大增加了安全隐患。又如B村利用把村内空置用地铺平用作烧烤场,供村民娱乐消遣使用,但烧烤场被茂密的竹林包围,又没有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同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综上而论,乡村凋敝或许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近乎单极化的流动带来的人才流失、产业单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僵化、传统道德规范约束消退、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的现实。毫无疑问,建设美丽圩镇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看到了罗定市的亮眼之处,也发现了不足,而如何克服这些不足,仍是美丽圩镇建设行动推进中需要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
来源 | 罗定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市社科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