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太平歌词是相声从业人员的本门唱,探清水河就是失足妇女的本门唱。

探清水河是窖曲中的一个常见的小调。为什么叫做“窑曲”?姑姑们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土砖盖的房子,茅草做的顶,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门洞,像烧砖的窑洞,故称窖。姑姑们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所唱的体现自己工作性质的小调,统称窖曲。

探清水河可比太平歌词好听多了,有人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级别的,这个说法不准确。正经人家是不允许小孩家家唱这个的,会让人怀疑你们家有人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或者是祖传手艺。

而且“探清水河”不是独唱的,是姑姑与贵客一人一句合唱的。后来发展成酒馆卖唱专用的歌曲。现在有人发扬窑曲,甚至还撰文洗白这个,这有什么可洗的。传统文化优秀的那么多,为什么要发扬这个。有个别年轻人喜欢唱窑曲,认为很时尚,就差没在脸上写字:我很low,窝梅闻花。

解放后,探清水河作为一个民间小调,有人专门著书进行整理,但基本没有在台上演出过,现在被搬上了正式舞台公开演出,社会已经发展得这么给力了吗?

“探清水河“原文,网上流行的的内容都不全,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是故事主体部分,另一部分是”五更调“,主要篇幅在一更至五更的偷情描写,重点是床上动作描写,没办法给大家放原文。最老的主体版本放在文后,大家自行欣赏。这个版本小6同学没有跳河殉情。

五更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大莲被父亲暴打,最终被逼跳河。奇怪的是,小6好像什么也没做,就在旁边看着?然后祭奠最后殉情?真6。

探清水河整体来说,背景不清,人物模糊,故事粗糙,情节单调,主要剧情就是晚上偷情,好像和爱情也没什么关系,主打的就是纯欲风。

老曲新改,没问题,老词新改,一般不建议,因为不好改。

破烂的瓦房到处漏风漏雨,与其缝缝补补,不如推倒了重盖。

参考资料:《北平俗曲略》

探清水河的最老的版本(窑曲都有人洗白了)(1)

最老的版本“探清水河”

探清水河的最老的版本(窑曲都有人洗白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