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上写有“非卖品”字样。
在解放碑一家银行上班的田女士称,不久前她在位于解放碑的一家面部护理店买产品免费洗脸,部分产品用完不想再买,将剩余的产品拿回后才发现面膜竟然是“非卖品”。她为此感到郁闷,明明写的“非卖品”,为何还卖给她?“非卖品”是否可以进行买卖?
买的美容套餐面膜是“非卖品”
田女士今年27岁,在解放碑一家银行上班。她告诉记者,因为皮肤有些松弛, 10月30日她在渝中区民族路一家大型超市入口处的樊文花面部护理店咨询洗脸时,被店家推荐买产品免费洗脸。
“当时给我说只洗脸不划算,正好店里在开展双‘十一’预售活动,买产品会划算一些,产品满一定的金额后就可以免费洗脸,并且是买多少产品就送多少,相当于5折。”田女士说,当天回家后思考了一下,觉得还行,第二天(10月31日)就去店里买了折后价为679元的产品,包括面膜、洗面奶、泥膜、精油、水疗等产品。
田女士告诉记者,所有产品都是店员根据她的皮肤配的,然后告知她各种产品和价格,加起来后打五折,付钱后产品就放在店里,每次直接去洗就行。
“我是11月初去洗的第一次,12月中旬去洗的第四次,第四次店员就告诉我说其中一个产品用完了要重新买。”田女士说,因为不想再买产品,上周她便去把没有用完的产品拿回来。“在途中,我就发现套餐中最贵的一个产品没有,回去找她,对方说忘了,也就补给我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回到办公室打开那些产品,发现3张没用完的仙人掌1号面膜背后竟然写的‘非卖品’三个字。”
对此,田女士感到很气愤。她说,当时最贵的产品说是忘了给自己可以原谅,可能确实是忘了,但早在她第一次洗脸时,她出现了过敏,对方就说给她把面膜换成甘草面膜,如今她拿回来的面膜,不但没有换,还写着“非卖品”,“花钱买到‘非卖品’,我就更生气了。”
“当时她给我算的面膜好像是180元10张,我现在还剩3张没用,也不是很多,不想因此再去和店家争吵。”田女士说,不过,她还是想知道,非卖品到底能不能买卖?
店家称可能是拿错了
面膜上写有“非卖品”字样
对此,记者拨通了广州樊文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称,该公司的“非卖品”面膜一般都是属于赠送用的,不卖给消费者。至于店家为何会卖“非卖品”面膜给田女士,该人员称需要再向门店进行调查核实。
记者随后来到田女士消费的这家店,店里只有一位女店员。她告诉记者,是她给田女士拿的没用完的产品,至于给的是“非卖品”面膜,她称“可能是没注意看,拿错了,她可以拿回来换。”。
那么,之前给田女士在此洗脸时所用的产品是否也为“非卖品”?该店员称,绝对是正品,不是“非卖品”。
这位店员还说,田女士的产品套餐里是买了10张面膜,价格是180元。她们的面膜,在线上线下都是一个价格。并表示,该店的“非卖品”面膜是给客人免费进店来体验,或是买了38元的水疗用“非卖品”面膜,因为公司要求的是“非卖品”的派发,客人进店免费体验。
在记者离开后,该店员又追上来说,“她(田女士)当时是参加的我们店活动价,我可以给她‘非卖品’。”当记者要求查看当时她给田女士配的产品清单和价格时,被对方拒绝。
对此田女士很是气愤,“当时确实是给我的面膜算了钱的,给我‘非卖品’还这么霸道。”
调查
化妆品领域“非卖品”居多
牙膏也有“非卖品”
什么叫“非卖品”?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到,“非卖品”一般是商家促销的一种手段,主要以赠送、试用形式给予消费者,一般不单独买卖,其质量与正品质量并无差别。
那么,哪些领域会比较常见“非卖品”?记者走访了市内一些实体店和网店,发现不少需要赠送给顾客使用或品尝的商品都标明“赠品”、“试用装”等,而标注为“非卖品”三个字的在化妆品领域较多。
记者在某购物网站上搜索“非卖品”“标有非卖品”等关键词,立刻弹出众多商品,几乎全是化妆品,比如口红、洁面乳、眼部精华等等,有的标注“请勿下单”,而有的则可以直接购买。而在实体店内并未发现可以买到“非卖品”化妆品的情况。
记者还发现,除了化妆品,牙膏也有“非卖品”标签,记者在南岸区茶园一家超市发现,某品牌牙膏的小瓶装包装上写了“非卖品”三个字,没有产品条形码。促销员告诉记者,这是厂家做活动赠送的小礼品,不会单独卖,“其他牙膏也有这样的赠送小样。”
律师:
买到“非卖品”消费者可要求退换货
既然标注了“非卖品”是否可以拿来买卖?对此,重庆广君律师事务所律师主任付林根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非卖品”能否进行买卖,更多的是从厂家的层面来讲,是不能对外销售的,是给顾客试用的。但从销售惯例和市场现状来讲,“非卖品”也是不能对外销售的。如果消费者买到“非卖品”,可以要求商家退换货,要是商家不给退换,可以向消协投诉处理。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张春莲 实习生 黄美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