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意思是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关照,若子女能支撑托起老人,名曰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色弱与普通人的性格?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色弱与普通人的性格(色难的启示)

色弱与普通人的性格

孝这个字很有意思,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意思是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关照,若子女能支撑托起老人,名曰孝。

关于孝,在《论语》中是这样论述的:

①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这个礼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规矩侍奉,父母去世后,要按合乎人性的做法埋葬并祭奠他们。

②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曰: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③子游是吴人,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认为的孝就是在物质上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关于这点犬马都能做到,如果不心存孝敬,这种赡养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④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色难”这个词,色是颜色,这里指脸色,难是困难,指脸色难看,色难有两层意思:第一,子女长期给父母好脸色(尤其是久病床前)很难做到。第二,子女能够长期观察和注意到父母的脸色(表情,情绪变化)很难做到。

讲到孝,孔子在《论语》里由浅入深,由外到里,最后总结:孝的最高境界是“色不难”或“不色难”,能够长期的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并能持之以恒体察到父母的心里变化,身心合一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就是最高最大的孝。

很多时候,我们孝的行为和举动往注重外在的表现,在乎别人的眼睛和看法而做出的点点滴滴的形式行为,活在别人眼里为人处事,没错,做总比不做要强。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色难”的含义时,才会发自内心去侍奉父母,不关乎别人怎么看,只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色难”的本意是讲行孝的道理的,此刻,我突然受到启发:

关于夫妻,若能用“色不难”作标准,对另一伴极有耐心,真心沟通,做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算不枉作夫妻。

关于兄弟,用“色不难”作标准,有事好说好商量,以诚相待,这一生不枉手足之情这一称谓。

关于朋友,若用“色不难”作标准,礼让三先,无住布施,反求诸己,一生何愁无知己。

关于同事,若用“色不难”作标准,做事讲规矩,交流讲道理,同事焉有不和睦相处的道理。

“色难”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