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黎明给人的感觉颇复杂。
论五官眉眼,他非但不及郭富城,确实也不及刘德华。
这个问题有他自己原话为证。
但经常有人提起四大天王,封他一个“帅”字。
当然“帅”可多解。
可以是气质、感觉、性格等等。
不一定和颜值紧密挂钩。
所以黎明和“帅”联系起来,当然也没问题。
不过今天想聊聊黎明的“听话”。
尤其在电影方面。
他的初期影路。
其实是四王里面最“蹉跎”的。
从1985年《我愿意》里出镜几秒钟的路人龙套,到1986年《猪仔出更》里继续龙套,1987年的《美男子》终于开始做戏份不多的配角,直到1991年,已经晋级香港乐坛“三剑客”之一的时候,终于成为电影《YES一族》的多主角之一。
而正式成为戏份颇重的电影主角,是1992年合作许冠文的《神算》。
此时距离他首次“触电”,已经过去了7年。
同比看其他三位天王。
刘德华1982年第一部电影《彩云曲》做龙套,同年度第二部电影《投奔怒海》做配角,1983年第三部电影《家在香港》就开始做主角。
张学友1986年踏足影坛,同年度连拍两部电影之后,第三部电影《痴心的我》就开始做起了主角。
郭富城1989年以配角身份参演第一部电影《飞越危墙》,1990年第二部电影《西环的故事》就是三主角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太大问题。
回到主题。
黎明的“听话”体现在表演上。
我们以他九十年代的代表作为基,略微展开。
1992年是香港影坛的“周星驰年”。
也是票房爆发的一年。
十大票房榜被“双周一成”瓜分,周星驰霸占榜单一到五名,周润发凭喜剧片《我爱扭纹柴》居第六位,许冠文携黎明的《神算》第七名,李连杰的《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第八,最后两名皆为成龙电影,而最末一名的票房都超过了三千万。
这一年刘德华参演十四部、张学友参演七部、黎明参演六部、郭富城参演五部电影,但除了黎明这部《神算》,没有任何一部能够上榜,就可见竞争的烈度。
单就黎明而言,参演的六部电影包括《神算》、《痴情快婿》、《伙头福星》、《明月照尖东》和《妖兽都市》,以及友情出演的《龙腾四海》。
其中前四部都是“轻喜剧”路线,但他不负责喜剧部分,这个阶段也基本就是本色演出,比如《伙头福星》里干脆就是一个英国留学回来的叛逆青年。
而《龙腾四海》就显露出“听话”的意味来。
如果将前几部电影,视作完全的黎明“本色”,就可以在这部友情出演的电影中看到“不同”。
换句话说,上述其余电影,导演要到是他的本色,而这部《龙腾四海》,导演要到是一个愚忠而又有仁心、兼有爆发力的杀手。
黎明在开场的一幕“雨中救父”戏,就将导演的要求尽数表达。
“听话”,其实是演员的应有之态。
角色万千,或青春叛逆、或老成渊深,又或者颓唐落魄,总之以剧本和导演要求为基础延展。
所以份属正常,也是极好品格。
像刘德华那样与杜琪峰杠上,执拗于“个性化”,当然又是另外一条路径。
在接下来的一部电影中,黎明这种表现还要更为突出。
1994年与刘镇伟合作《都市情缘》。
这部电影尤其好看,与吴倩莲演情侣,与吴孟达演父子,街头浪子的叛逆、一见钟情的热烈、百转千回的缠绵与老父的拳拳之心,正经起来的刘镇伟,功力可怖。
而与电影的好看比较起来,更突出的仍然是黎明的“听话”。
父子的争执,浪子的不羁,流落街头的狼狈,黎明将每分每寸都化作了角色小武。
印象尤其深的有两幕戏,一幕是被赶出家门后偷吃蛋糕,另一幕是幻觉中看见JOJO后挣脱警察抓捕的狂奔,从这两幕戏来看,黎明的表演其实是有爆发力的,也并不怕丑。
而不怕丑,其实就是演员的良好素质之一。
其后黎明愈加“听话”。
1995年与王家卫合作《堕落天使》,有一种痞意的帅气,1996年与陈可辛合作《甜蜜蜜》,开始走上本我内敛路线,同年度合作王晶的《赌神3之少年赌神》,也颇有意思,王晶难得正经一回,其后一路是《爱你爱到杀死你》、《半生缘》、《真心英雄》、《玻璃之城》和《一见钟情》。
直至后来的封帝之作《三更之回家》,在表演而论,都颇可圈可点。
也表现出来较强的可塑性,大有一种「你要我如何,我就能怎样」的态度和水准。
所以有人说,在郭富城以《三岔口》爆发之前,文艺路线的黎明可以做天王阵营里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这种看法其实不无道理。
当然,新世纪之后的郭富城,在表演层面跨级太多,早已不囿于天王之列。
而黎明在成为影帝之后,未能蜕变升级,在2008年的《梅兰芳》之后,反而步入了一条下行通道,表演手段逐渐固化,最终失去了角色塑造的创新能力。
这个问题的源头,也在“听话”这两个字上。
上文提到刘德华的“个性化”。
其实演员是需要有独特创造力的,不管是否合导演心意,必须要在剧本基础之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延展,不然难成大器。
黎明在整个九十年代,虽然商业票房上没有太多建树,但在表演层面是颇受嘉许的。
他在该耍帅的时候酷帅,该不羁的时候放肆,该内敛的时候含蓄,也在该豁出去的时候一往无前,这些表现无疑是助力他佳作频出的优势,相对刘德华近乎固执的“华氏”表演、张学友善辅助而不善控场以及郭富城的尚未发力,黎明该享名声。
但如前述,过于“听话”的态度,致使黎明很少尝试去做超出剧本范围的深度创作。
在大导演的掌控和剧本理解不出偏差的情况下,会有较好效果,而一旦离开大导演的掌镜,或者剧本和角色难度过高,就会无从驾驭。
也颇为让人扼腕。
敬业态度。
追寻更高难度与敢于创造。
对一个演员而言。
都不可或缺。
所以黎明的“听话”。
也是一柄双刃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