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依存(物质与意识之间)(1)

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自然界喜欢矛盾。——爱因斯坦

记得上初中时,思想品德课上,会学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大概是多数人第一次系统地走近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一,真的只是物质是物质,意识是意识吗?

关于物质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定义,化学上,物质是指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或无机物质。物理学上,物质是构成宇宙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物是质量的空间分布,此处有一个外延的定义:所有包括“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的总和,都是物质。

佛教的视觉,物质是什么?物质是“相”,精神,也就是意识属“性”,“相”的特点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性”的特点是无处不在,恒久不变。“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缘,即条件。看佛教的意思,好像是说,意识才是根本的因素。

再看哲学及心理学的视觉,意识之外,能被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便是物质,而心理学认为,意识的定义,是指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包括所有的心理现象的总和,就是意识。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依存(物质与意识之间)(2)

二,物质与意识的区别,有可能只是人类的认知偏差与狭隘性的结果

如上所述,如果“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的总和,统称为物质的话,那么物质与意识,是不是就统一起来了呢?

物质,按照最标准的定义,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意识,人的思维,人类的思想意识,心理活动,念头,想法,你能否认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吗?既然不能否认,它和物质的区别,又如何去界定?

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其划分可能只是人类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为了方便认知起见,比较粗糙和笨拙的一个界定罢了。

就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分,有严格的区别吗?社会,本身不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吗?自然界进化出了人类,人类构成了社会,社会中的事物的总和,既是社会科学,也是自然科学。

回到开头引用爱因斯坦那句话,自然界喜欢矛盾,统一性可能才是将问题带向深入的另一个崭新的角度。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依存(物质与意识之间)(3)

三,把物质与意识统一起来,有什么意义?

至少在角度上,如果把二者统一起来,人们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所变化,如果人类意识也是一种物质,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备物质的基本特征,可见,可测知,可量化,甚至有质量等等。

人类可以感知的范围,和可以思考的部分,可以认知的程度,比起真实的世界本身,还有太大的距离,既有人体本身的局限性,也有思维的局限性,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认知,可能也只是初步的触碰和观察,简单的划分和界定。

毕竟人类的历史,比起生物界的历史,是很短的,比起地球的历史就更短了,而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就更是仿若昨日,才刚刚开始。

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是将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统一、联系、结合起来观察的过程,最终发现他们共有的特征。自然界本身就是千头万绪的一张网,科学家说,唯一存在的不是实物,而是事件,是一个又一个事件,构成了这个世界。也许,物质和意识,都只是其中的一个个环节而已。

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依存(物质与意识之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