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这个典故形容那些没本事,怎么都扶不起来的人。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典故来自于刘禅。

(一)刘禅老爸的艰苦“创业史”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1)

刘备,坚韧不屈、崛起于草根的“天下枭雄”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2)

三国鼎立。刘备创业不容易!

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第二位统治者,大名鼎鼎的枭雄刘备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用在刘备和刘禅这对父子身上很不合适。

刘备是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开创者,也是一个皇帝——虽然这个皇帝有人说不算正统的。他奋斗了一辈子,从刀光剑影、尸山血海中走过,运用自己的谋略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下了一亩三分地。对于今天的创业者来说,刘备绝对算是楷模——多次“创业”都赔的损失惨重,但仍然坚持下来,最终成了一方“龙头”。

从23岁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到47岁和孙权联合打赢赤壁之战取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刘备整整奋斗了24年。其间数次寄人篱下,数次被敌人打得如丧家之犬,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再到53岁打下益州,58岁打下汉中真正巩固益州地盘(确定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真可谓是百折不挠,大器晚成,成功来得相当不容易。

(二)“虎父手下无犬子”?错!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3)

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刘禅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4)

'“相父”诸葛亮,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刘备打下江山的时候,年事已高。62岁的刘备在经历了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也撒手人寰。守江山的任务只能留给自己的儿子刘禅。并不是刘禅天资过人,而是他是刘备的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

刘禅即位时,只有16岁,勉强算个成年人。但是他的治国和处理军政大事方面,几乎是毫无经验。在古代,一个君主若是即位时年幼,通常会设置辅政大臣。刘备死之前,也给刘禅找了辅政大臣——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

从刘禅即位到诸葛亮去世,诸葛亮辅佐了刘禅整整11年,诸葛亮去世时刘禅27岁。

史书记载,诸葛亮处理军政事物采取一把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于是历史书上几乎没有留下刘禅处理军国大事的记载。这一阶段是诸葛亮辅佐阿斗,刘禅隐藏在幕后,重要军事决策,估计是最后让他盖个章,走个形式。可以说,刘禅在这段时间没做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诸葛亮因为连年征战,耗尽了心力,去世了。诸葛亮去世了,刘禅开始了亲政。刘禅亲政时毕竟才27岁,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的辅佐大臣从蒋琬到费祎、从费祎再到姜维。刘禅如同一个公司的挂牌董事长一般,干实事是下面的总经理。这段时间,刘禅仍然没什么大书特书的事情。

难道刘禅真没做过什么事情?其实,还是有的。我们来看看:

建兴十四年(236年)四月,刘禅前往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归成都。

建兴十四年(236年),武都氐王苻健弟前来归顺,刘禅将其全部迁往广都居住。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祎、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 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病逝,刘禅将皇太后合葬于先帝惠陵。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查遍史书,关于刘禅的记录就这些了。刘禅没有提出过什么施政纲领、主持过什么军事会议、发表过独特的政治、军事见解,几乎就是同意下属的意见,接见来降的将领或少数民族领袖,出游。

由此可见,也许刘禅并不是演义上的白痴,但绝对是个平庸的君主。随着时光的推移,平庸就变成了昏庸

(三)平庸和昏庸——“不抵抗皇帝”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5)

邓艾偷渡阴平,是一场成功的奇袭战

蜀汉后期,蜀国最后的帅才姜维逐渐开始不被刘禅待见,宦官黄皓开始成为刘禅的宠臣。诸葛亮生前写的《出师表》,其中一句千古名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万万没想到,自己辅佐的这个皇帝成了自己反感的那类昏主。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和姜维连年的军事行动已经让蜀国不堪重负。现在加上刘禅的昏庸,蜀国的国力更加衰弱。敌人趁虚而入!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南下攻蜀。刘备千辛万苦打下的汉中沦于敌手。刘禅不待见的姜维领兵把手最后的天险:剑门关。蜀汉政权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刘禅直到这时还是宠信宦官黄皓,手下大臣也大多是是一群庸碌之辈。

姜维把魏军主力挡在了剑门关外。就在姜维苦苦支撑之时,魏国的一路奇兵——邓艾的军队“穿插敌后”,直接打到了成都城下。

这一下可让刘禅和朝中大臣傻眼了,没想到魏军还能千里突袭!刘禅毕竟是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经过战阵,手下又尽是些奸臣或者庸碌之辈。众人瞬间吓破了胆子。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魏军投降,并且命令前线将士放下武器不准抵抗。虽然,刘禅不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第一人,但称之为软骨头也不为过。估计刘禅不知道兵临城下,还可以抵抗吧!不知刘备、诸葛亮泉下有知,作何感想?要知道成都城内还是有兵有粮,城防也是有的!

(四)乐不思蜀的安乐公

刘禅的乐不思蜀是装出来的吗(说一说乐不思蜀)(6)

于是,刘禅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成为阶下囚。不过司马家族对待刘禅还是宽容和优待的,好吃好喝地把他养了起来,只是把他挪到了洛阳,让刘禅和蜀国的旧臣无法兴风作浪。

刘禅到了洛阳之后,留下了一个出名的典故“乐不思蜀”。话说刘禅到了洛阳,司马家族的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你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蜀汉皇帝刘禅甘心为阶下囚不思复国。人们后来比喻那些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的人。这个词语怎么也不像是表扬某人来使用的。

那么刘禅真的是“乐不思蜀”,对于自己的故国百姓一点都不思念了吗?我不认同。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几十年,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情的。那他为什么说“洛阳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呢?

其实很简单,刘禅就是个平庸的人,追求的吃喝享受。虽然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但是自己仍然吃得好喝的好,那有什么不同呢?他毕竟不是刘备,没有体验过“打江山”的不易,他只是一个温室里的花朵,虽然年少时遇到过危险,但是毕竟那时年少——曹操下荆州,刘禅还是个婴儿,被赵云从敌阵中救出,以及被自己的后妈孙夫人带回江东时被张飞赵云解救。没多久,刘禅就生活在了安定的环境中。

刘禅几乎从没吃过苦没挨过饿,更没上过战场!刘禅出生于207年,刘备208年取得荆州南部四郡,算是有了稳定的根据地,214年取蜀地,刘禅肯定没有像刘备那样,多年间连个稳定栖身之地都没有,还不得不东奔西跑。

(五)“乐不思蜀”的另一个解释

不管刘禅是不是真的“乐不思蜀”,有一点可以肯定,温室中长大的花草,怎么经得起风吹雨打?一个平庸的人,生活在一个富足的环境里,他怎么有进取之心呢?也许刘备和诸葛亮根本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