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233号。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五仙观现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红米石麒麟两头、红米石棋杆架两座、青石华表(柱)两根,以及宋至清有关五仙观古碑刻13块,书法或风骨神秀,或潇洒飘逸,很具鉴赏价值。

现存木构建筑 现存木结构形式(1)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现存木构建筑 现存木结构形式(2)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现存木构建筑 现存木结构形式(3)

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跨栏水池,内有十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自,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现存木构建筑 现存木结构形式(4)

岭南第一楼又叫禁钟楼,坐北朝南,高17.45米,分作两层,下层用红砂岩砌筑,上层为木构架檐梁式结构,重檐歇顶,四周设置了木栏杆,供游人依栏远眺。楼中央悬挂一口明代青铜大钟。钟铸于1378年,高3.04米、口径2.1米,钟体铸篆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阳文。钟底下以方形竖井直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这独具匠心的设计,不但可以使钟声洪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据说扣之可"声闻十里"。此钟是作为遇火警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是本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