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

THE STUFF THAT REFINES YOU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2)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3)

在《迷魂记》上映60周年之际,回观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空间设计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4)

希区柯克无疑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之一,他的导演身份人尽皆知,但其任职布景设计师的经历却鲜有人知。这些早期训练为他电影作品中视觉风格的成形奠定了基础:拍摄每一部电影时,希区柯克都会根据真实场地亲自绘制详尽的分镜图和片场布局,再请设计团队依照他的图纸进行搭建。对他而言,电影布景不止是演员的背景,更是故事发展和情绪氛围的决定性因素。

上映距今60年的《迷魂记》(1958)自 Pierre Boileau 于1954年出版的小说《D’Entre les Morts》改编而成。电影背景设置于旧金山海岸,James Stewart 饰演的私家侦探 Scottie Ferguson 受托跟踪同学的妻子,由 Kim Novak 饰演的 Madeleine Elster。电影开篇便是男主恐高症的触发,当初还是警官的 Ferguson 不幸在行动中坠楼。希区柯克以滑动变焦展现男主视角下两侧楼房动态舒张,镜头运用堪称经典。在颠覆空间感知的画面中,主人公被恐高症左右的脆弱心理展露无疑。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5)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6)

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7)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8)

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中的餐厅 Ernie’s Restaurant

在1958年的影评中,《Los Angeles Times》将《迷魂记》(1958)形容为“半惊悚,半全景”的制作,指出了导演在电影中对旧金山城市景观几近痴迷的持续描绘。希区柯克在剧本交稿前就已经完成了电影中多个镜头的踩点,令人晕眩的城市确实是这部电影的内核所在。随着侦探行动展开,电影带领观众游览了一系列旧金山地标,譬如美国内战要塞金门大桥、蒙哥马利街上的奢华餐厅 Ernie’s Restaurant,以及城中最老牌的花店之一 Podesta Baldocchi。

希区柯克对室内设计的细节要求十分严苛,每个布景都在派拉蒙影城内搭建完成,并根据角色进行了个性化设计。比如,航运巨头 Gavin Elster 的办公室内就铺设着浮夸的木质镶板,窗外是施工中的楼房、脚手架和起吊机。在 Ernie’s Restaurant,暗纹浮动的红丝绒壁毯烘托出餐厅奢华而压抑的氛围,男主就此第一次见到了女主。时装设计师 Midge Wood 则居住在城市另一端的俄罗斯山,窗景将旧金山城区尽收眼底,房间内还设有 George Nelson 沙发床及 Harry Bertoia 座椅。由工业设计师 Norman Bel Geddes 之女 Barbara Bel Geddes 饰演的这一角色与男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活在当下,后者执迷不悟。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9)

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中的花店 Podesta Baldocchi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0)

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中 Gavin Elster 的办公室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1)

希区柯克,《迷魂记》(1958)中 Midge Wood 的公寓

在接下来的《西北偏北》(1959)中,希区柯克将现代主义建筑搬上荧幕,其空间语言也由此得以丰富。Cary Grant 饰演的影片主人公 Roger Thornhill 原是一位广告总监,因错认而莫名其妙被卷入了一场黑帮、美国特工等多方角逐的追杀之中。随着男主在危险中愈陷愈深,亦真亦假的美式场景开始出现,在拉什莫尔山总统巨石上的枪战将悬疑推向顶点。

希区柯克形式主义的场景调度不仅体现在此处。影片开篇所描绘的写字楼正是纽约麦迪逊大道上由 Harrison & Abramovitz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CIT 大厦,曼哈顿市中心车水马龙的倒影被框限于由花岗岩和不锈钢构成的网格系统之中,平面设计大师 Saul Bass 也据此绘制了经典的电影序幕。从高空俯瞰联合国大楼的几何构图则提供了欣赏建筑师 Oscar Niemeyer 新作的另一角度。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2)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3)

希区柯克,《西北偏北》(1959)开片场景及序幕设计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4)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5)

希区柯克,《西北偏北》(1959)中的联合国总部

为塑造片中反派角色 Phillip Vandamm 的形象,希区柯克特别授意制片导演 Robert F Boyle 参照 Frank Lloyd Wright 的建筑风格设计了 Vandamm 的私人宅邸。最终设计恰似大师名作流水别墅(Fallingwater),室内则依据 Usonian 美式风格进行布置。当然,电影制作团队并没有真的建造出这座“设计精良”的别墅,而是在10米宽的巨幅亚光帆布上绘制了建筑外景。夸张的混凝土悬臂立于崎岖的山顶之上,在特殊角度下显得更加棱角分明。

由于联合国大厦不准许电影团队进入室内拍摄,制作团队再次运用了亚光画板背景,外景拍摄则在一辆货车中悄无声息地完成。Boyle 因这部影片中成功的布景设计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而后再度与希区柯克在《群鸟》(1963)中进行合作,以 Edvard Munch 画作《尖叫》(1893)为灵感,呈现阴郁可怖的波迪加湾。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6)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7)

希区柯克,《西北偏北》(1959)中 Vandamm 的私宅

希区柯克接下来的作品《惊魂记》(1960)以更加血腥的谋杀故事重新探索了“窥视”的主题。与《西北偏北》(1959)的全景镜头不同,这部电影以近镜头为主体构成,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制造恐怖感。男主角 Norman Bates 的分裂人格,则在他所继承的普通汽车旅馆与山顶哥特式住房的差别间可见一斑。影片中,希区柯克将对话减至最少,通过环境和细节讲故事。《后窗》(1954)里,观众也只能望见对面的公寓楼,纽约格林威治村街区的种种景象被阻挡在外,压抑着人们的情绪。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8)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19)

希区柯克对建筑空间的精妙运用影响了诸多电影人。不论是 Stanley Kubrick《闪灵》(1980)中令人发指的 Overlook Hotel 宾馆走廊、Ridley Scott《银翼杀手》(1982)中的后现代洛杉矶,还是 Wes Anderson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中对室内设计的执念,都证明了布景于电影的重要性。

Pete Collard 撰文

saltypink 编排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20)

混凝土之上的乌托邦

回顾社会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建筑

从北欧到景德镇

在景德镇做手工艺的年轻人

希区柯克式惊魂记电影赏析(从迷魂记到惊魂记)(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