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领着孩子一起复习唐诗时,孩子和我因为几个发音争论得不可开交。

最后不得不借助字典。

查完字典,我彻底懵了。

有些唐诗的读法,已经悄悄改了。比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清楚地记得,上面这两句千古名句中“石径斜xiá”和“一骑jì红尘”,怎么就改成了 “斜xié”和“骑qí”呢?

没当爹妈的,顶多笑笑自己当初上了个假学;当了爹妈的,是不是还有点自责?

刚刚还拍桌子瞪眼睛,责怪孩子上课没好好听讲,千古名句的读音就能搞错!现在知道错怪了孩子,你给孩子正过的音里全都是泪啊!今后是不是不敢再教孩子读音了?

查字典后就会发现,许多家长那个年代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那时候经常纠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当爹妈的,如果要辅导孩子语文,就要与时俱进,用最新版新华字典傍身,不能一味坚持旧的。

因为,那些用家长儿时血泪教训换来的“正确读音”,现在可能是错的。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1)

这些易错字读音,已经悄悄改拼音了!

为何字词的读音会不断变化呢?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对字音的不断变化是这么解释的。

他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原本念“凿(zuò )”,但由于长久大家都这样“错误”发言,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

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些年已经悄悄改变了的汉字读音

先别顾着蒙圈和议论,且先看看那些被大家发现修改了的读音的字。

发现了多少,先提醒多少吧。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2)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其实读“shuō”。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 6 版 )的条目(第 1225 页)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3)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骑”字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 qí ,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 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 qí,jì 音已经取消了。

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 qí 一个读音。(旧读“j씓jí”,2005 年起,统一废“j씓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 11 版)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4)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5)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6)

箪食壶浆,《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道别的时候经常说“拜拜”(bái 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7)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záo)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8)

”做姓氏时读阳平(二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这个字的读音争议进行了权威的解释,词典相关“宁”字的第5条注释表明,这个字在当作姓氏使用时,只有唯一的读音(níng),即第二声发音。

小学语文常考读错音的字(你以后还敢辅导孩子的语文)(9)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 1987 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此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从,统读 cóng,取消 cōng(从容);

脊,统读 jǐ,取消 jí(脊梁);

绩,统读 jì,取消 jī(成绩);

拎,统读 līn,取消 līng(拎东西);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 zuō,其他场合都读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 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当年好容易被语文老师纠正过的读音,如今全成为“错误”的了?

读音年年都有变更,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这两个重要工具,再把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作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