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江山社稷当成一块大蛋糕,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它分给宗室子孙,还赋予了藩王们兵权。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老朱的做法,自然有亲情因素夹杂其中,但里面同样存在着权谋之术。
那么,藩王并立,会不会对中央集权造成影响?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朱元璋考虑的却更加长远,他看到了藩王势力犬牙参互背后所构建的微妙平衡。
藩王各个虎视眈眈,每个王爷都在惦记京中圣位,可他们却不会冒然起兵,为何?还不是忌惮其它强藩,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强藩们相互制约,达成平衡,正是朱元璋喜闻乐见的情况。
或许有人会说,倘若中央式微,无法维持这份平衡,又该如何是好?
这个假设,是建立在中央式微的前提下的,相信在这种条件下,就算没有藩王,也会有外戚、权臣、宦官横空出世,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其如此,倒不如满足藩王的野心,毕竟,相比于外姓,藩王终究是本家子弟。
朱元璋,出身草根,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比他的出身更“土”,起码没有开国皇帝当过乞丐。巨大的贫富落差,让朱元璋开始珍惜眼前的生活。
他没法像传说中的彭祖一样活个八百岁,所以他的江山社稷终究要传给子孙。因此,他希望朱家的儿郎能世世代代地保有这份荣耀和富贵。
朱元璋对外人,堪称绝对的严苛。这份严苛是无差别的,哪怕是早年与他并肩作战的好兄弟,也逃不过明初四大案的大洗牌。但朱元璋对子孙的态度,相当仁慈。
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的所有儿子均被封为藩王。朱标是太子,老朱想让他继承大统,所以自不可能把他也分出去。
每个藩王享受到的待遇都令人眼红,至少令朝中的大臣们十分嫉妒。老朱是个抠门皇帝,他给官员开出的待遇创了史上新低。
可对于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相当大方。每个藩王的禄米,都比正一品官多得多。高官能拿到一份,藩王就能领到五十份。
但若就此说朱元璋是出于亲情考虑才分封藩王,也不尽然。朱元璋将儿子全都分封出去,除了要表达父爱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成为拱卫朱明江山的屏障。
元朝的覆灭,是朱元璋等人一手造就的,所以元末的弊病老朱心知肚明。倘若,元廷在中原设置了藩国,那么,起码有一半的农民起义势力会在举事之初遭到弹压。正因为没有藩王坐镇,所以元朝统治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义军逐步蚕食江山。
除此之外,历朝历代的权臣、外戚、宦官之祸,都为朱元璋敲响了警钟,让他意识到“勤王”的重要性。当国家面临内忧时,皇帝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亲族。即便藩王不怀好意,也总好过大好河山改名换姓。
在朱元璋的构想中,只要能让朱家子孙遍及天下,让朝中的居心叵测之徒有所顾虑,那么,他的目的就达成了。一般来说,权臣在中央有一定力量,他们亦会制约藩王。这样,就能让权臣、藩王的势力达到平衡。
类比宋朝,朱元璋的做法何不是一种变相的分权呢?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做法似乎更加稳妥,因为他所扶持的两相倾轧的势力之中,有一支正是朱家“自己人”。
或许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生了靖难之乱呢?
这仍是朱元璋的错,却不是分封藩王的错。
晚年的朱元璋疑心病越来越严重,他总是担心权臣会影响到允炆将来的统治,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将那些脑袋后面可能长了反骨的大臣屠杀殆尽。
宋国公和五皇子喝了顿酒,两人似乎聊了些什么,斩!凉国公居功自傲,目无法纪,斩!胡宰相疑似谋反,斩!傅友德什么都没做错,照杀不误!朱元璋杀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每次杀人都要牵连甚广,不杀到万人绝不善罢甘休。
到了朱元璋死的时候,朝中的权臣已经死干净了,这下他终于能安详地闭上眼睛了。可这时的朱元璋已经老糊涂了,他没有意识到早年苦心营造的格局,已被自己破坏殆尽。没有了权臣的辅佐,明室式微。没有了权臣的制衡,藩王崛起。
皇权与藩权的矛盾与日俱增,最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终于成了靖难之役的导火索。好在,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并不会心痛,靖难结束,天下仍是他老朱家的。
参考资料:
【《历朝藩王统计表》、《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