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眼下的上海,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阅读不会停顿,在“静止的时间”里可以更多地阅读与思考。为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社联、文汇报社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从4月1日起到“4·23世界读书日”,每天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作家、艺术家为读者推荐一本优秀图书,也可以自由组合再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一幅名画,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多方面的阅读观赏体验,以实际行动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抗疫力量。
读书、春天和爱,一直与我们在一起!
今日嘉宾
汪涌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诗词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硏究会副理事长,《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文艺批评。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等17种,主编有《中国诗学》等5种。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以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多项多次。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今日推荐
推荐图书:《病玫瑰:
疾病与医学插画的艺术》
疾病是人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健康的起始
眼下疫情施虐,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值此艰危时刻,人的智慧备受考验,人的耐心和韧劲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疾病固然会带来不幸,带来死亡,但正像托马斯·曼所说,作为人走向更高级精神健康的起始,它也能从另一个方面助人成长。这里向大家介绍一本英国作家理查德·巴奈特写的书,《病玫瑰:疾病与医学插画的艺术》。作者长期专注于科学与医学文化史的研究,写过好几部疾病与艺术方面的著作,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1831年欧洲首次爆发霍乱,维也纳一名23岁的年轻女子染病的前后对比。绘制第二幅图像时,她染病仅一小时,而在图像完成四小时后她就撒手人寰。
书名用的是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围绕天花、结核、霍乱、癌症等10种全球性的流行病,收录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300多幅相关的医学绘画,成为“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难得而忠实的记录。
1890年由隆巴多(E. S. Lombardo)所绘,图中解剖学家对着从女子身上取出的心脏沉思。
当然,它的价值不仅在帮助人了解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巨大的生命灾难,甚或让人有可能重新理解上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人类的医学伦理,还在于向人展示了人与疾病的抗争历史,人面对痛苦与死亡所表现出的勇敢和高贵。用作者自己的表述是,“没有永恒的奥秘,只有暂时的无知”,他赞美“在这个耽溺于进步可能性的世纪,信奉科学的行医者挺身而出,当起向完美未来挺进的先锋部队”。通过它,我们可以建立起个体生命与人类全体的生命自觉的有效连结,实在很值得一读。
推荐画作:《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这是荷兰画家伦勃朗26 岁时创作的作品,《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现存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17世纪,解剖在荷兰是一项演出活动,每年由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向公众开放,每隔5到10年委托一位画家予以记录。1632年,伦勃朗接到了这个任务,在一栋中世纪建筑里创作了这幅作品。他一改“平铺直叙”式的传统画法,于人物体位、表情的变化中,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张力的叙事场景,从而赢得巨大的成功。
其实,疾病与艺术从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艺术家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创作,更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而英年夭亡。他们的艺术固然渗透着某种低沉的气息,但有时对生的执著也使他们短暂的生命,反而绽放出异常鲜烈的花朵。这样的艺术最让人感动。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乔尔乔内、提香,或者埃贡·席勒和克里姆特。
相关作品介绍
《病玫瑰:疾病与医学插画的艺术》
[英]理查德·巴奈特 著
郭腾杰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幸灾乐祸”。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作者简介
理查德·巴奈特,作家、教师、电台节目主持,专注于科学与医学文化史。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博士,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疾病史、进化思想史等课程。2011年,他成为第一批获得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奖学金 的学者之一,并在惠康博物馆的支持下,出版了畅销作品《病玫瑰》、《手术剧场》和《难以启齿:牙医学的艺术》(The Smile Stealers)。他还曾担任BBC医疗喜剧Quacks的历史顾问。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诗集《海房》(Seahouses)并获奖。
图书目录
导 言 肉体的祛魅
第一章 皮肤疾病:身体的边界
第二章 麻风病:超越切肤之痛
第三章 天花:强制法案下的水泡
第四章 结核:白色死神
第五章 霍乱:畅行的恶疾
第六章 癌症:巨蟹之螯
第七章 心脏病:血冠杂音
第八章 性病:与水银白头偕老
第九章 寄生虫:被殖民的殖民者
第十章 痛风:时髦的痛楚
精彩选摘
痨病捕捉到浪漫主义盛行的要诀:过多的激情,从身体内燃烧自我,以苦难净化并升华创作的灵魂。
结核病甚至影响了时尚的审美观,比如在脸上铺施粉底以达苍白效果、穿着紧身马甲以模仿消瘦的美态。
库珀(Richard T. Cooper)的水彩画以拟人化的骷髅天使描绘象征死亡的结核病。
从人们渴望的死法也能看出痨病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善终”(Good Death)想法当道的19世纪,用重剂量鸦片减轻慢性结核病的痛楚,完全体现“善终”的要义,如凯莱赫(Allan Kellehear)教授指出的,一切都是为了缓慢、无痛的死亡国。相处,并和家人道别。他们的身形日益苍白、单薄,却也可能变得更漂亮,在生命的终点慢慢接近前,学会拥抱死后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原型中的夙愿,都鲜少反映在司空见惯的现实上,但“善终”主宰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艺术,从丁尼生(Tennyson)的《亚瑟王之牧歌》(Idylls of the King),到各种狄更斯式的临终场景,无一不是怀抱这样的期待。死神可能就躲在下一个转角磨刀霍霍,在这样的世界上人类自然很希望得到善终,而非被丑恶的霍乱迅速又羞辱地夺去生命。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创作者:伦勃朗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是荷兰画家伦勃朗于1632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这幅画现存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有一项活动既骇人听闻又万众期待,那就是解剖公开课。一年一度,一名罪犯的尸体被运至剧院的舞台中央,由一名专业的主刀医师现场进行对解剖和讲说。观众一般由医生、学生以及上流阶层组成,他们一面观看血淋淋的开膛破肚,一面探究着五脏六腑的秘密。伦勃朗的这幅作品就记录了这样一场解剖课,画面的中心,自信满满的主刀医生,是当时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解剖大师:尼古拉斯·杜尔医生。被解剖的死者名叫艾瑞斯·肯特,他因抢劫罪被执行了绞刑,刚死去不久,尸体比较新鲜。其他围坐在尸体旁,煞有介事的人物都是外科医生行业协会的会员。
该画是伦勃朗的成名作,作品突破荷兰传统的团体肖像画的呆板程式,他力求在作品中,以显眼的人体姿态和运动来表达最巨大的内心情感。在构图和人物神态上均处理得逼真而生动,因而受到好评。
创作者简介
图片来源:网络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铜版画。其中,他的油画肖像画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伦勃朗风格”。伦勃朗肖像艺术的魅力首先在于求“真”。他的作品会用简单而又精致的光线刻画人物或环境,之后由于其绘画中的典型明暗对比用光,衍生出了著名的“伦勃朗光”。
联合发布
书香上海
世纪阅读
上海社联
文汇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