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人吃饭的饭碗,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饭碗能不能带到别的生活地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饭碗能不能带到别的生活地方
老家人吃饭的饭碗,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老家人吃饭的饭碗,小孩儿有小孩的,诸如小木碗儿,小瓦碗儿,小瓷碗儿。青年人有青年人的,诸如头号葛簍儿,二号葛簍儿,海碗。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诸如瓦碗,青碗。讲究的有人用青细瓷碗,不讲究的有的人瓢盆都可当碗用。
在老家,小孩用的是木碗儿,小木碗儿做着简单,把直径三寸、厚一寸的圆木上挖个坑,外形做成跟碗一样的样子就成了。隐隐约约记得,我三四岁刚学会端碗吃饭时,用的就是这小木碗儿,小木碗儿最大的优点是摔不烂,缺点是碗皮儿太厚,嘴小噙不住,吃饭时老是顺着碗边流,因此老家的小孩用小木碗儿吃饭,都要戴个“憨水盘儿”。
小木碗儿最怕干,一干就裂,顿顿吃饭顿顿刷没事,去过几天不用也不见水,就裂了,一裂就露汤汤水水,记得有一次在大门外吃饭,小伙伴找我玩,我的小木碗没顾上送回家,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上午,碗肚子就崩开了一道缝,父亲穿进一根细铁丝儿,虎头钳子一拧,才又可以用了。
老家有句俗话,孩子半庄儿,是个饭叉儿!说的是小孩半大的时候,最能吃了,这时候就要换碗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吃饭嫌小木碗儿盛的少,使用着还不得劲儿,而且还难看,让母亲换成了小瓦碗儿,小瓦碗儿是瓦盆窑烧制的,灰青色,看着比小木碗排场多了,但最大的毛病的容易碎,记得第一次,当一只手咧着小瓦碗儿,吃着饭在院子跑时,拌倒了,趴在了地上,小瓦碗儿碎了,烂碗齿儿,把左手拇指下,划了一个大口子,到今天还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个疤!
在老家,青壮年棒小伙,用的都粗瓷大碗了。这碗上半部分或是黑色的,或是白色的,下半部分与碗底是土色的,这碗便宜实惠,但都不好看,记得在门外吃饭,端白碗的人说端黑碗的人:“你快把你那黑碗扔了吧!吃红薯面条,碗里跟空的一样。”端黑碗的人兑瓜端白碗的人说:“你快把你那白碗扔了吧!好不容易喝顿白面条,也不白了。”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老家也兴起了洋瓷碗,洋瓷碗大人小孩都用,特别是小孩,用的更多,洋瓷碗最大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三五年没问题。这些年老家人基本没人用洋瓷碗了,取而代之的是细瓷碗,金边的,银边的,各种花卉虫鱼的……
老家人吃饭端的粗瓷碗,但各家各户都有细瓷碗,那是逢年过节祭祀列祖列宗摆供用的,也是平常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待客用的。
老家的饭碗也是老家民俗文化里的一朵奇葩,透过老家的饭碗,可以知道老家饭碗演变的历史踪迹,可以了解老家饮食器皿的历史,更可以了解历历代代老家人饮食的甜美与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