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大家送上《罗曼蒂克消亡史》、《长城》两部影片的评分评论。

罗曼蒂克消亡史豆瓣一开始多少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评分呈两极化)(1)

1

《罗曼蒂克消亡史》

【评分6.4】

本来老六:9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这个电影首先是电影。标志就是他的细胞不是台词而是镜头。他违反了挂在墙上的枪在第三幕必须打响的原则,其实就是在拷问怎么算打响。阿娇【是阿娇?】不错,这个电影的演员基本都不错,但没有锐利到很好的地步。但并非是演技或者工作态度问题。而是导演凸显了极强的控制力,大部分导演消极地臣服于演员演技或者明星话题的力量。浅野忠信真是极好的演员。是那种哪怕和你坐在一起看都不会脸红的演员。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紧张感的演员。章子怡很好。特别是演十三点的时候。她可惜真的不够十三点。演到这个份上不容易。演性奴和最后流泪什么倒是本行所以完全不紧张。她还是只能演到【会演戏】而演不出【生疏感】{这个很绕}。倪大红两个黄金荣了,一般。杜淳很英俊算是惊喜。【所以不该是惊喜】。葛优是老了。的确没有问题,但作为老戏骨还是太僵硬了。所有的元素都在导演面前往后退了若干步。上海话自然不标准,导演该故意造成尴尬。上海是表现尴尬包裹成体面的最好平台了。

刘巽达:9分

《上海采风》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评语:精致。克制。精准。有《繁花》的意蕴,有《花样年华》的美感。上海话的“话里有话”特质把握精良。“电影感”十足。倘若葛优和章子怡能像闫妮一样下语言功夫,味道会更足。此片提升了上海话的魅力,为彰显上海地域文化厥功至伟。会在当代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程波: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评语:是近年来国产电影里把美学形式与叙事内容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之一。多线索多视角让故事绚烂起来,悬念十足翻转合理,自觉的类型意识经过了作者性的改造和过滤,黑帮片与黑色电影的元素与老上海的“在地性”结合起来,呈现了并不拒绝观众的导演风格,很有味道。葛优、浅野忠信、章子怡、袁泉、闫妮等塑造的都是很有复杂度的角色,但效果都很好,特别是浅野和章子怡。《教父》、《米勒的十字路口》、《蓝丝绒》影子飘过但不觉得有模仿之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美狄亚原型、“性明示”乃至禁室培育的桥段存在,没有让人觉得充满消费性,反而有效地支撑了主题和观众情感上大是大非的判断。个人以为这是2016年中国电影在接近尾声时的一个豹尾。

冯果:8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不仅因为演员整体表演出色,而且因为影片画面独特的形式感,导演将商业元素和艺术品位有效地结合,打乱的时间需要完美的叙事能力与之匹配,在这一点上,有些角色的交代略显仓促。

齐青:8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叙事方式契合了故事内容,演员阵容强大,总体把控得当。送小六离开上海的MV似的段落略显拖沓,无论导演的用意是积累情绪以强化之后的情节,还是纯主观的或车中各色人等情感的抒发。剧中人物地方语言运用的不均衡有待商榷。

汤惟杰:8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2016年末的一部提振精神之作。非常明显,导演被两种力量撕扯着,他浓厚的历史阐释欲和故事编织的难熬“技痒”,让许多人倍受煎熬,也教不少迷影者津津乐道。在此,历史的暴力底色能否被叙述圈套全然化为罗曼蒂克过往,这是我的最大疑问。

它不是一部地域片,也并非纯然意在怀旧。该片在上海之外搭建了“上海”,展示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地景呈现上所具有的“非地域性”潜能。方言的涵义会是一个话题,但不必过于纠结,毕竟,上海口音的机巧、魅惑、粗鄙和极其放肆的及物品性并非直接源于舌尖。

音乐的设计颇见巧思,没有被那几首所谓海上金曲圈拘住想象力。

赵建中:8分

中国太平洋保险品牌建设部资深经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语:一部伪上海题材的电影。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芝加哥、罗马、东京、里约热内卢、孟买等任何大都市。因城市一大,就比较容易寄生出罪恶的渊薮。而所有这些地方发生的故事如不讲细节,都差异不大。

关于老上海题材的影片,从《风月》、《摇啊摇》直到《罗曼》,其中最多出现的场景是陈设雅致的花园洋房及风景肃杀的郊野。这其实很表面。一位逃离纳粹的犹太少女在她的上海日记中写到:上海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虹口区满布街头的马桶及扔在垃圾桶里还有呼吸的婴儿。本部影片为追求影像的诗意,就完全忽略这些原生态的东西。或者,这是编导对上海真的不了解。不过导演是有野心的,有气场的,有艺术品位的,手艺也是地道的。菲律宾战俘营的搭建就不是草草了事。不过正如吕晓明先生指出的,导演的人文品位应被质疑。帮会是最讲规矩的,而最后陆先生居然借一位国军军官之手杀死了自己养大的外甥----一个儿童,这简直有点有点乱套。这是小混混才会干的事。如果他的原型是杜月笙,那更是离谱。同时,这也让曾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及杜家后人情何以堪?

对于本电影的过审也不能一味乐观,尺度较大而能过审,有可能是战果并且今后还能继续扩大,也有可能以后会对此类影片高度戒备甚至一闷棍殴毙。渐进有时比革命好。

至于分值,有提到0分的,但尚未提到负分。窃以为:如果将打分折分成几个单顶,那么,该电影的有些单项可以加分,有些单项则可打负分。不过无论如何该片不可小觑。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将留下一笔。老上海题材电影的繁荣之日,还有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终于建立之日,这部电影应该会被记起。此外,影片的童谣很好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给8分。

崔轶:8分

SMG尚世影业独立制片人导演

评语:在商业套路下的中国电影制作中开出一朵浪漫的个性之花。程耳是坚持用影像思考的导演,性与暴力都是浪漫的符号,而诗意是载体。程耳依然在探索影像的东方之美,上海之美!叙事或许不重要,人物也无许完整,留下得只有罗曼蒂克的绵力能深深得刻在观众的心底。巜罗曼蒂克消亡史》多年后你或许记不起他讲了什么故事,但一定忘不了那些意蕴的镜头。它时时提醒您生活中不该消亡的罗曼蒂克。

葛颖:8分

电影学者

评语:在急功近利的国内电影市场,能为年轻创作者的迷影趣味买单过亿,就是罗曼蒂克。现在的中国电影不像电影,症结乃是无情。惟有浪漫才会多情。

吕晓明:7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其实对罗曼的评价不止两极,起码三极四极。坦白地说对这样风格的影片我只当它是个寓言,不会拿真实不真实去要求的。从影像的表面我只看到导演的追求和才华,也看到他的野心和对旧上海创作资源的莫大兴趣及与愿望尚不对称的无知。对罗曼我有诸多遗憾,但还谈不上愤怒。对它的上海元素,我只能称之为赝品,与宣传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无关。对它的情节无所谓好看不好看,只是人性之恶的大展示,够不上一朵恶之花,却也不无诡异之魅。电影的进步是需要形式的探索的,罗曼会消亡,但它的形式试验会给人启发,在别的影片里还魂的。程耳自己放火,却嘲讽田壮壮当年的点灯,不免奇怪。

毛尖:6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评语:这么多大牌这么满风格,让整部电影像名句集锦,要靠观众自学补上上下文,罗曼蒂克的是几只上海菜。

李建强:6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主脑不彰,枝节横生,有历史印迹的擦痕,但离历史本真相距甚远。影像中的上海,其实只是编导意淫的产物。上海自开埠起,就是鱼龙混杂的场地,大动荡中的时局更是风云际会,不是炒作几番垮域的“情事”便能囊括的。影片的不足在于,既想牢笼宏大的格局,又逃脱不了“姑嫂勃豀”的缠绕;既欲展示人性的复合,又迷恋于江湖险恶的俗套,左支右绌,进退维谷,若无几位重量级演员的支撑,影片的“卖相”就难免令人起疑了。

龚金平:6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评语: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用刻意的方式来复原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帮社会的阴阳两面,努力营造一种含蓄、内敛、精致、优雅,但背后又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生活状态。影片试图揭示人物被内心欲望所驱使而形成的撕裂状态,影片还试图表现家仇国恨背景下个体性的无力挣扎。但说到底,影片只是用多组人物向观众呈现了外表光鲜、浪漫背后的欺骗、自私、冷酷、绝望。正如影片中一众人在陆先生家里围在一起吃饭的场面,每个人身边都端坐着一位身穿旗袍,身材窈窕,面容贤淑的妻子,陆先生的日本妹夫身边更是有儿子绕膝。但观众知道,在这一派其乐融融背后,是无数难以示人的背叛和残忍。影片野心勃勃,但明显笔有不逮,多组人物之间缺乏相应的呼应和纠葛,更多的人物来去匆匆,来不及展现完整的性格发展和命运轨迹,核心人物陆先生又因其隐忍而将真面目隐藏起来,另一位核心人物日本妹夫面对国家使命和家庭伦理之间的两难完全没有展示。因此,这是一部才华跟不上野心的电影,想营造旧上海那种奢靡慵懒的都市气质,想把玩王家卫那种跳跃性的叙事方式,想让多组人物穿插其中以交织出旧上海黑帮人物的生存全景,但其实大多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影片暴露出极为低下的审美趣味,反复在“童子鸡”、“性虐待”等言语猥亵和动作刺激上大加渲染,以为这就是“有趣”,实在有些傲慢和粗鲁。

藤井树:6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

评语:很古典、很悲凉、很有味道。用了最华丽的方式,演了一曲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程耳野心好大,也差一点就成功了。可惜成也风格,败也风格,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不考虑受众,信息量大且零碎,故意营造的疏离感,都阻挡了将一个好故事的内核发扬光大的可能性。有点遗憾。最喜欢浅野忠信,我都快信了他是个上海人,好销魂。

独孤岛主:4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剑走偏锋的结构尝试,上海话建立的对旧时光(也许就是所谓“罗曼蒂克”)的想象性氛围建立,伴随着影片后半部混乱的剪辑,瑕瑜互见。不苛求影片真正还原一模一样的老上海,但同样不认同刻意制造纸醉金迷、消费自我投射的想象的意识形态。代入这种心态的创作者和观众一样, 都是这个当下时代最直观的见证者。

蒋原伦:4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今日先锋》主编

评语:中国的一些大片,投资阔绰,场面宏大,演员阵容豪华,但往往是故事编得很勉強。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我以为可以看看罗曼蒂克,不料这部大片的剧情向下突破了我的心理底线。影片编导故意打乱叙事的时空,貌似前卫,其实是打碎了一个好端端的瓷碗,重新拼凑起来有难度,故弄玄虚罢了。

周洛华:1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评语:这部电影得以在中国公映并广受好评,这一压倒性的事实压倒了任何有关中国缺乏艺术创作自由的无端指责;证明了中国不仅有艺术创作自由,而且艺术家的这种自由在中国受到如此好的保护,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用担心保守的主流意见团体游说国会并控制电影审查制度,不用担心各种利益相关方起诉或者抗议电影中的某些片段和对白偏离人类正义理想并突破道德底线。艺术家在当今中国完全可以从事自由的艺术创作而无需担心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对其作品的影响。我在艺术上仰视这部电影及其拥趸者,他们告诉我,电影艺术是崇高的,可以超越国家,民族,道德和人性,来单独展现画面美。但是,我无法接受这样一部电影,因为我看完之后的主观印象是:日本侵略者阳刚磊落的男性美,美国盟军对亚洲人民进行种族歧视的狭隘,中国本土黑帮阴暗龌龊的心理,我因此提醒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同胞,你们肯定有权不去观看这部电影。

黄望莉:0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制作部主任

评语:【提要】经过几天的争论,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之所以对《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影片进行否定,不在于对这部影片的艺术水平的否定,而在于这部影片的“政治不正确”,而且是极不正确。正如我当初所写的:“6分。之所以给这个分数,真是看在导演的电影意识的分上,如果从这部影片的恶劣程度上来看,我真心想给0分。”最终,我坚持给“0”分的目的,是希望做一个极端的事情,是为了起到提醒的作用:当前中国电影不乏艺术观念,不乏形式模仿,却独独丧失了文化的大格局。

理由一:导演从故事开头就对这部影片做了一个自我隐喻的设置。一个关于“得”而“未得”的故事。等故事看完后,再对照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waste of time(浪费时间)”才明白,我们作为观众着实的被导演嘲弄了一把:观众就像那个农村来到城市的小伙计,心里对性和金钱充满了欲望,却嘴上说喜欢丑的,没钱的等道貌岸然的说辞,导演就像看穿这一切的老板,就塞给小伙计(观众)一个丑丫环过日子。吃了哑巴亏的小伙计(观众)自然每日脸色是黑的。因此,导演让观众在这部影片中结构了所有的关于性、黑帮、阴谋、邪恶等元素,终于成就了这部能够满足观影过程中所有欲望的dirty movie(美貌小姐),我作为观众就像吃了一个苍蝇似的,离开了座位。

理由二:这种dirty movie无论在叙事结构上还是在故事的黑暗上,都沿袭了好莱坞昆汀·塔伦蒂诺的风格,顶多“上海化”了一下。因此,上海的观众怎么也无法认同这部充斥着“上海话”的关于上海叙事的电影的原因就在于这是一部本质上对美国dirty movie的因袭之作。

理由三:真担心,这部没营养的影片将原本日益盛行的任意涂抹民国史、表现人性阴暗的影视创作风潮冠以“艺术”的名义占据主流影院资源。此时,我不得不当回“道德家”来一吐为快:黑吃黑的故事也要讲点大伦理啊。

唯一值得可圈可点的是这一群优秀的演员。可惜了!

2

《长城》

【评分5.9】

李建强:9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国内一流制作,世界级水平。尽管网络上讨伐声一片,我还是认为本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气势之恢弘,影像之奇特,设计之精巧,在国内已有的电影作品中还鲜有同道。而从内容上说,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然原本可以这样纠结,中国元素和外邦文化原本可以这样混搭,显然融入了编导的灵性与诉求。特别是考虑到好莱坞的资本掌控,本片的多重呈现已属不易。

张琪:8分

上影集团编剧

评语:国师是别人封的,谁也没说过《长城》是《红高粱》、《秋菊》和《活着》以后张艺谋的又一个艺术巅峰,一部好看,不装不做作,叙事流畅的开幕式大片,如果是张末处女作相信没人苛责。剧中演员,马特呆萌,景甜进步,影片和他的男主角一样能编会演还有颜,张艺谋的电影也永远不缺色彩不缺场面,不缺视听元素。虽然故事讲得实在有点随意,结尾显得敷衍,可如果不是期待国师拿出跨时代力作,担当文化使者,得承认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充满诚意的电影,本已经遵循观影愉悦程度打了九分,不巧第二场看了《血战钢锯岭》,我心中该补打十分的完美电影,关于战争,关于信任,关于情感,显然后者高出许多。看了好演员导演的完美影片,对于好导演拍的不完美电影不免开始失望了起来。

李亦中:7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评语:我怀着浓厚兴趣看完了《长城》片尾全部字幕表,认为張艺谋是中国大陆导演真正“与狼共舞”的第一人。

吕晓明:7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饕餮作为图案在青铜器上从来是有头无身的,《长城》让我们看到了完全的饕餮,像巨蜥也像恐龙。还害怕磁石。创造过菊豆或秋菊的张艺谋弃人间而登魔界,也许只是中美娱乐资本搏弈的结果,好莱坞的资本和技术加上中国元素的故事,选择中国创造奇观的头名大师来操刀,构筑《长城》的全部秘密尽在于此。在资本之外,影片的叙事又传达出又一层政治隐喻,景甜和德蒙再三地说“我们不是一类人”,却可以通过trust(信任)建立反饕餮的同盟,谁要是看不到这一点,只为眼皮下的微利最终将折损了自己,如影片里的达福,偷盗黑火药却被黑火药炸死。《长城》的政治喻意和资本诉求如此明显,以致它本身的成败都已不重要。公平地说,它让好莱坞看到中国人也有本事拍出它们的奇观大片来,有许多攻防场面也展示了某些新意,如景甜的女兵蹦极式的杀敌。但对张艺谋来说,即使这样弱叙事强场面的制作他也疏忽了很多,如让人战慄气氛的营造,饕餮清晰形象的首次出现、饕餮大军进入繁华之地汴京及皇宫的那种恐怖都没有去渲染甚至都没去表现。我以为对这种类型的影片可不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也可以原谅叙事上的粗疏,但场面、气氛、节奏却应该是满满的充分的。同十七年前的《英雄》相比,特技的规模和科技含量是远超了,但《英雄》中那富于东方之美的画面却不再见。电影尚未上映,网上争论已起,其实,即使投资空前以致“只准成功不准失败”,也是不能靠堵人嘴奏效的,对张艺谋和马特.德蒙这俩位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只能表示惋惜。

程波:7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评语:对张艺谋选择《长城》的策略可以认同,输出中国文化的方式也和寻根或民俗奇观时期很不相同了,这是中国电影需要的。我觉得《长城》的基本构架和创意是有亮点的,在那么符号性的长城的“束缚”下,把中国的上古神话和西方魔幻怪兽结合了起来,看似简单,但突破那层窗户纸其实并不容易。电影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一是故事“顺拐”,情节简单且无甚新意,五军的设置原本很好,但面目却如此不清晰;二是特效的技术含量不够,饕餮复制无度但个体却并不出彩,甚至连个“毛”也没有。饕餮单一了,对于构建一个宏大玄幻的世界观还不足够,让四凶饕餮、混沌、穷奇、梼杌凑齐,讲一个“五军战四凶”的故事应该会很好看,当然怪兽一定至少有一种要有毛。这不是我的想法,这是我儿子建议。如拍续集,张导可采纳否?

石川:6分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评语:任何對《長城》的批評都不可忽視一個基本事實,即這是一部好萊塢來料加工式的跨國合拍片。它的创意和生產動機來自好萊塢,目標市場是全球市場,張藝謀只是一個接單的生產執行者,所以它不能被簡單化的視作一部典型的張藝謀作品或中國電影,儘管中國標籤和張的個人痕跡無處不在,但我們依然很難拿作者論的觀點,從個人動機、個人風格和個人文化經驗的角度來剖析這部影片。反過來,影片敘事上的許多失誤也不能簡單歸結為張藝謀的個人短板。來自好萊塢的創意和劇本以及來料加工模式本身也都應為影片的得失成敗負責。比如影片的核心價值觀是所謂「信任」,但「信任」究竟是不是儒家思想中的內在價值觀?儒學的「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是儒家倫理體系中最核心的五個要素,但這裡的「信」指的是不是「信任」、「相信」?在我看來,五常中的「信」應該是「忠誠」的意思,對應的英文詞是「Loyalty」而不是「Trust」。具體到《長城》的劇情,等級制度森嚴的邊防軍隊,核心價值應該是向上的忠君(對皇權)、忠誠(對上級),而不太可能是在官兵同僚之間橫向勾連的所謂信任。信任應該是西方眾生平等和契約精神下的一種價值觀。如此看來,《長城》並未達成向西方傳遞中國價值的文化訴求,相反,它是西方價值觀對中國語境的反向移植。不過從產業角度,我還是傾向於鼓勵並寬容對待這種新的合拍模式,因為它也許會成為引領華語電影融入國際市場的一種有效模式。

刘海波:6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

评语:看《长城》打了三次盹。全片三场打怪兽加两场放天灯,乏善可陈。迷恋奇巧道具,忘记人物关系,犯了大忌。人兽斗,本就吃亏,因兽无面孔无性格,若不拟人化,基本就沦为道具。问题是人物关系也没建立起来,所以也就没有角色。于是全片人兽成堆让人患密集恐惧症但皆是机器可谓无人,各式奇技淫巧铺陈展览但了无新意可谓无技,堆了好多西部景观但与剧情无关于是无美,看到演员表才知道有那么多打酱油的明星但无面无记忆,大眼景甜没少在眼前晃像道甜点但无戏无味。别管你是多牛的导演,如果把功夫花在视觉奇观上,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肤浅没戏。

赵建中:6分

中国太平洋保险品牌建设部资深经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语:用1.5亿美元讲这么一个故事的确有点奢侈。这毕竟不是共工蚩尤大战。虽然影片中饕餮形象的造型、服装道具乃至动作设计都费尽心思;场面气吞山河,有些还激动人心;群星荟萃,其中不乏一线,但由于故事的贫弱及立意的肤浅,此片只能算好莱坞一部中等水平的商业片。且看韩国今年的僵尸大片《釜山行》。它之所以既叫好又叫座,是因为影片写到了复杂的人性。男主角从开始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和女儿,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才逐渐转变为同舟共济、舍己为人。所以,怪兽灾难大片不仅要有好看的特效,还要看其是否写到了人性深处、是否揭示了生活哲理,否则,就仅仅是早年的一部游戏作品,一一而新的游戏作品已有所超越了。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张艺谋的几乎每一部影片在表现形态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体现出他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这部影片对他来说,也算得是一种新的尝试。但从另一方面说,他完全可以找准方向,将井挖得深一点,而不必一味在电影类型上求新。如黑泽明电影的风格就相对比较固定,即使惯拍黑帮片的马丁.斯科西斯也拍过巜纯真年代》,但仅此一部而已,于是,他们的大师地位也就不可撼动。张艺谋作为拍出象《活着》那样力作的第五代导演的旗手,不是在电影文化上多下功夫,而是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资金与科技的力量来实现“华丽转身”,那是没有必要的。对他来说,电影技术与电影市场的胜利并不重要。象伍迪.艾伦、昆丁.塔伦提诺就不会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突破。

不过,无论如何,此片比《三枪》好;如果片长再增加半小时,可能会更有点名堂,好莱坞电影出于发行需要,有时会削足适履的。

汤惟杰:5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费了许多人工,许多钱,许多脸,节省的是演技。有些可惜。

但随它去吧,钱,他肯定会赚回来的。

周洛华:5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评语:这部有点儿像中国《指环王》的电影使得我想起了维特根斯坦曾经做过的这样一个比喻:历史学家在编撰史料时,要像好的建筑师一样,抵御住这样一种诱惑,即一大堆名贵精美的建筑材料的简单堆砌往往会造就一座糟糕的建筑,材料越是精美,建筑师就越难抵御这种低俗的诱惑。电影《长城》在具备了任何一部好电影所需要的全部精美的原材料之后,使我确信了中国人完全可以投资拍摄任何一部制作昂贵的电影。

藤井树:5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

评语:无脑怪兽片,全程打打打。也不管来笼去脉,人物性格,总之就是怪兽铺天盖地,人类应接不暇。奥运团体操式的排兵布阵,注定是人山人海的集体行动,所以根本不需要演员啊,只要怪兽够猛,人类够多就行。如果不是张艺谋导,可能评价不会这么负面。再如果女主不是景甜,评分至少还能高一个点。其实还挺High的,不费脑,很过瘾!适合爆米花加可乐。

程亮:4分

上影集团导演

评语:资本就是饕餮。

独孤岛主:2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无论对于当前中美合拍电影有何等重大的意义,本片的剧作层面是完全失败的,视觉上非常可观,但这些都是资本游戏的产物。一部纯视觉产品性质、靠一字排开存在感基本为零的明星吸引观众的电影,我很难认为这是值得从美学层面去给予好评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