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5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推动《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北京市推进健康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扎实做好我市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近日,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对近视防控宣传月等工作做出部署。其中有哪些重点工作?带大家一起来看。

各校要利用科普宣传素材,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

上好开学第一堂视力健康课

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组织一次家长宣讲

开展一次校园宣传

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合唱一首《光明的未来》

各校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向师生及家长广泛传播普及近视防控知识,确保提升学生爱眼护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家校携手的综合防控统一防线

科学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

鼓励学生每节课间走出教室活动、远眺,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鼓励班级设立学生视力健康委员等班级近视防控专门岗位。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秋季学期中小学生视力监测主要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视力监测,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视力健康状况,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手段。

如何测定孩子的视力呢?

1. 一般视力测定

按视力表一般使用方法,测出被检眼所能辨认的最小行视标(辨认正确的视标数应超过该行视标总数的一半),记下该行视标的视力记录值,即为该眼的视力。

2.低视力测定

视力不到4.0(0.1)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

a)被检者直接走到远视力表前1m处,测得的5分记录均需减去校正值0.7(即表1中1m检查距离相应的校正值e),此时远视力表可测3.3—4.6(0.02—0.4)的视力;

b)被检者向远视力表走近至表1左侧所列某一检查距离时,测得的5分记录值加相应校正值e后即为其实际视力。

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开展情况(开展六个一)(1)

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下面的这些知识,我们大家都应该了解↓↓↓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

(更新版)摘录

近视防控名词术语

1.视力:又称视觉分辨力,是眼睛能够分辨的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是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发育逐渐发育成熟的,0~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新生儿出生仅有光感,1岁视力一般可达4.3(标准对数视力表,下同),2岁视力一般可达4.6以上,3岁视力一般可达4.7以上,4岁视力一般可达4.8以上,5岁及以上视力一般可达4.9以上。

2.正视化过程:儿童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双眼处于远视状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其发育规律表现为随着儿童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儿童到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

3.远视储备量: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如4~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200度远视,则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4.裸眼视力:又称未矫正视力,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

5.屈光度:屈光现象大小(屈光力)的单位,以D表示。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集在1m焦距上,眼的屈光力为1屈光度或1.00 D。通常用眼镜的度数来反映屈光度,屈光度D的数值乘以100就是度数,例如200度的近视镜屈光度为﹣2.00 D,150度的远视镜的屈光度为﹢1.50 D。

6.近视: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为远视力下降。

7.筛查性近视:应用远视力检查、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电脑验光或串镜检查等快速、简便的方法,将儿童青少年中可能患有近视者筛选出来。当6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裸眼远视力<5.0时,通过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SE)≤﹣0.50 D判定为筛查性近视。

8.等效球镜:等效球镜度(SE)=球镜度 1/2柱镜度。如某学生球镜度数为﹢0.50 D,柱镜度数为﹣3.00 D,则该生的SE= 0.50 1/2(﹣3.00)=﹣1.00 D,即等效于﹣1.00D的近视。

为了孩子的眼睛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来源:首都教育

责任编辑:辰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