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西北偏北男人带刀》半个兰州,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百年后的兰州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百年后的兰州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今天的兰州是否还是这个样子)

一百年后的兰州是什么样子

继续分享《西北偏北男人带刀》

半个兰州

一条大河从城市中间切割而过,兰州被纵向切成两半。

半个兰州,河南的繁荣与河北的荒芜形成强烈对比,城市的形态因此而不完整并让人有所期待。

半个兰州,精神的左岸是连片的清真寺,是川流不息的大河上飘来的声声唤拜;物质的右岸是隐隐约约的繁华,是城市亮化工程之后夜晚的很多灯。兰州,是那种正在成形的、粗糙的、硬朗与温软杂糅、悲情与狂欢共伴的城市。

经济不发达,与周边的城市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形成城市群,它的基本生态还是现代城市链条中的一个孤岛。兰州是一个移民城市,这就决定了它的城市性格具有某种模糊和语焉不详的特点,城市中因此会形成一种“野蛮”的力量:他们有向上生长的渴求,有冲劲但又略显盲目,有梦想但又常会失落,有追求但又总觉得结果不理想。他们觉得,在兰州生活太慢,生活是停滞不前的,自己几乎没有耐心等待它的变化。这样一个人群的心态基本如此,他们似乎一直在寻找离开兰州到外面发展的机会。

有看风水的人说兰州“北山高而南山低”,是“旺客抑主”之地。很多外地人在兰州做生意都赚了大钱,光浙江人在兰州就有20万之巨。曾有温州商人过年回家包了两架飞机,成为各媒体爆炒的对象。浙江商人张国芳在兰州开了国芳百盛购物广场,余汉平则建起了义乌商贸城,兰州东部批发市场跻身国内十大批发市场,其主体人员仍是浙江人。“新移民”正成为兰州的“新贵一族”。

去年春节,从外地回来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说到兰州的变化,一致的感觉是:兰州似乎正在兴起一个有文化、收入稳定、保持了年轻心态、追求品位和独立精神的阶层,他们不仅仅是咖啡和盗版DVD的消费者,更是生活方式的旗帜、媒体和传播的操作者,也是从根本上否定权力社会关系、激励多元文化的力量。这个阶层的人数不算多,但力量却不可小视。

从最能显现一个城市活力的夜生活来看,兰州出现了北滨河路、甘南路两条著名的酒吧街,大大小小的酒吧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开张了500多家。许多外地正流行的娱乐消费方式被引入兰州,麦乐迪量贩式KTV、东尼热舞会所、焦点俱乐部、新天地西餐咖啡、东方国际会所等场所都受到人们的追捧。“新的就是好的”,几乎成了一个流行法则。

兰州的总体消费能力并不高,而餐饮娱乐却过度繁荣,生活方式还很单一。

餐馆酒吧的门口总是停满着车,里面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娱乐基本靠酒”,兰州人一年喝倒一个酒牌子,酒吧里也能见到有人大声划拳,这就是这个城市的粗陋之处。

兰州是那种很多时候办事都得靠关系的小圈子社会,关系网密布,人与人相连,很多事情只有在酒桌饭局上才能搞定,所以很多投资采取了隐蔽的方式,所谓“闷声发大财”,老板们多不愿过分张扬,以免惹来麻烦。

兰州晚报曾主办过一场“吕思清小提琴音乐会”,并公开征集百名琴童与吕思清同台演出,报名者云集,因为这样的音乐会在兰州并不是常有。兰州学音乐的孩子很多,钢琴的家庭拥有量在全国各城市里属于前列,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能有很好的未来。画廊的生意大多清淡,以兼做装潢、广告等养活自己。兰州的艺术气氛相对却很活跃,从前的很多音乐人如今成了酒吧老板,会主动做一些艺术活动来满足自己也吸引顾客。显然,城市里的新生阶层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当强烈,他们需要更多的文化资讯来滋养身心,他们有更强烈的渴望来改变自己。

多数人的朋友圈子并不大,交往目的也简单,在一起也无非是吃吃饭喝喝酒,有些人因此成了酒桌上的明星,一晚上能赶三四个场子。在各种场合,都有可能碰上熟人朋友,城市的中心集中在城关区中心的某一片区域,每个人都在往里扎。往往是你说起一个人,对方就会告诉你这人是他的朋友,于是皆大欢喜,一切好说。非常功利主义的交往在这里不太多,人们以义气和玩乐为重。

兰州的生活压力不是太大,但这个人群里的人会给自己施压,就像贾樟柯电影《任逍遥》里表现的那样——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却能方便地得到大量来自外面的资讯,对自己的生活因此相当不满意,有极强的愿望去改变。他们会像一根被压服的弹簧一样积蓄自己的力量,一旦有机会便强烈地释放出来。他们会很直接地谈论自己的理想,描述却很简单——不同于现在。

下面是我十年前的兰州印象。

大约十年前,去过兰州出差。

兰州的早餐牛肉面西安人是当正餐吃的。

早晨要了油条豆浆,油条端上来已切成一截一截,一口一块,很贴心。

中午的牛肉面按照当地人的介绍选在一家小巷的小店,食客多是附近住户,要了毛细,面是金丝一窝,汤是清汤一碗,白萝卜几片,牛肉几片,小菜鸡蛋,满口蓬灰的味道很兰州。

很兰州的还有大大的苦豆子花卷,像夹着绿色香料的面包。

兰州的瓤皮子、肉夹馍和西安很像,可是没有西安的好吃。

兰州的火锅,羊肉片很嫩很香。

黄河母亲的塑像远没有影像资料里高大。

半山上的白色寺庙据说很有年代,可惜没去。

兰州的公交车上有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孩单独乘车回家,治安应该不错。

兰州的大商场没啥转的,和西安差不多。

兰州人说的普通话有点特殊,和陕普不一样。

兰州话更有意思,比陕西话要软和。

…………

常住兰州的西安人不愿在兰州买房落户,一年四季却总在兰州挣钱做生意。

兰州人重情义,客户处久了就成了朋友,利益和情义交织在一起,分也分不开。

反而是兰州人,多有在西安买房安家,让下一代在西安接受教育的。

兰州和西安,毗邻的两个省会城市,是西北两座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互相熟悉,互相影响,交织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