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电影”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被普遍接受了的概念,至少在严谨的学术界是如此。但“哥特电影”的提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他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而生编硬造出来的。起码这个名词可以叙述某一个类型电影的共同特征,还是行之有效的。他代表了某种气味,某种心境,某种美感。

孤独

别笑,就是孤独,这个几乎是每个现代人都会面临的精神困境,自然也就成了电影艺术中最经常表达的情绪之一。所以现在许多电影都拿“孤独”说事儿,不仅文艺片如此,情色片如此,就连动作片、武打片都在往这上面靠。但凡有点小资情调的电影更始“孤独”的一塌糊涂。不过我所说的哥特电影中的孤独自然不是矫柔造作的产物,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深入骨髓的孤独。

歌特电影的主人公通常不是正常人,而他们与正常人相区别的最大特征就是他们隔离于人群之外的孤独。无论是吸血鬼、狼人、还是灵魂依附于乌鸦之上的复仇者,他们都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无法过正常生活的。所有的哥特电影都是在给我们讲述这群孤独者的恩怨情仇。

戴着夜视面具的复仇电影(哥特电影暗夜里的史诗)(1)

在哥特电影里,这种孤独感就像一条挥之不去的绳索,缠住所有灵魂的心。当我们与主人公同呼吸。感受主人公的感受,体验主人公的体验时。我们所经历的孤独,却并非籍由电影所传。这孤独,其实正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当我们看到艾瑞克(《乌鸦》The Crow主人公)的灵魂附在一只乌鸦身上,梭巡与城市上空之时,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个世界的陌生和我们自己的无助,当你不得不面对独自生存的压力,面对虚伪、奸诈和油滑之时,你还能相信谁?当这个现实世界日益变的残酷,再也找不到温馨、可爱之时,我们宁愿相信灵魂转世,宁愿相信幻化成一只乌鸦的复仇者,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最起码的公正。

戴着夜视面具的复仇电影(哥特电影暗夜里的史诗)(2)

同样,我们宁愿相信吸血鬼,相信德拉库拉伯爵。虽然他以鲜血为食,虽然他背弃了神的意旨,但他对爱情的信仰却是始终不渝的,即使是四百年后它所惹出的那段血雨腥风,也知识因为他对爱人的一往情深所致。德拉库拉的孤独,不仅是弃绝于人的孤独,更始弃绝于神的孤独。当德拉库拉用长矛钉在耶稣像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忍受四百年的煎熬,而这四百年的煎熬,只为与爱人重逢的那一刻——你瞧,我们接受那段惊世奇情的主人公是一位吸血鬼是那么的容易。

也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已经认定了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那么多感天动地的真情实爱,与其由人来演绎,还不如交给吸血鬼演绎来得更可信些。或许,还有剪刀手爱德华。

哀莫大于心死,而这,不也正是另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么?

未完待续.....

想看更多电影推荐的朋友关注一下吧(ps: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

喜欢请多多关注 收藏 评论 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