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1)

《三国演义》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大抵是足智多谋,或孔武有力的奇人。

谁也料想不到,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三国乱世,最终却归于司马一家。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曹魏政权,后其孙司马炎平定东吴,建立晋朝。

乱世纷争中,为何司马懿能成为最后赢家?

司马懿用四十一年蛰伏隐忍的历练,告诉我们:

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别人所不能成。

懂得示弱于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是一种克制律己的强大。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2)

弱者逞强,强者示弱

建安十三年,司马懿应曹操征辟,入朝任职。

此时,曹操的手下还有一名官员,名叫杨修。

两人论才情难分伯仲,一度都是深受曹操赏识又为其所忌的人才。

但在为人风格上,杨修与司马懿却完全不同。

恃才放旷的杨修,总是喜欢卖弄学识,一有机会就到处展示自己的才华。

曹操在新修的宫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他便直接告诉修建工,说曹操是嫌门太“阔”了。

曹操在塞北进贡的一盒酥上写了“一口酥”,他又当场猜出“一人一口”的意思,当仁不让吃了起来。

虽然这些言行,确实可以证明他的聪明多智。

可他忘了,生性多疑的曹操,怎会容许他人一直看穿自己的心思。

而此时的司马懿,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藏锋守拙。

在曹操身边,他从不张扬,不说任何不该说的话。

曹操知道司马懿有雄才大志,也对司马懿动过杀心。

曾因“三马拱槽”之梦而猜忌司马懿,后又因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而将其视为心腹之患。

好在这些,都被司马懿以老实本分、勤恳低调的行事态度一一化解。

最终,杨修被曹操借机处死。

反观司马懿,不仅躲过了生死危机,还得到更多机遇,从文学掾一路升任为太子中庶。

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猜测是对的。

司马懿不是没有抱负,相反,他的野心要远超一般人。

但他知道,欲有所取,终有所蔽。

也正是因为善于退让,他才能在后来连续受到四代君主的重用,成为曹魏权臣。

《菜根谭》中有言: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高调逞强,只会彰显浅薄,惹来祸端。

学会隐藏锋芒,韬光养晦,才能保全自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藏器于身,方能待时而动。

示弱,非懦弱,而是强者主动选择的谋略。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3)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4)

格局越大,姿态越低

曹操病逝,曹丕的继任,是司马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曹丕对司马懿极为看重,继位没多久,司马懿就被其连连册封,官至副宰相。

他终于可以扭转过去处处受曹操压制的处境,迎来崭露头角的时机。

他为曹丕出谋划策,制定新政,创办尚书台,招揽了很多人才。

在他的稳扎稳打下,魏室的基业日益壮大。

可他丝毫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依然步步为营,谨慎行事。

公元224年,曹丕攻打吴国,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领兵五千,镇守许昌,代理国政。

对于一个文臣而言,能执掌军权,本该是莫大荣耀。

司马懿却力辞不受,后来是被曹丕一句“如今册封你不是加以优荣,而是要你为我分忧”,才不得不担下重任。

何以如此?

因为他很明白,坐任何位置,都要用实力说话。

羽翼未丰时,自己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养精蓄锐。

他在等,等一个真正可以展示他军事才能的时机。

直到七年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临。

公元226年,曹丕病故,年仅22岁的曹叡登基为明帝。

东吴孙权得知消息,趁乱出兵围困江夏城,幸得司马懿率军出击迎战,才得以大败吴寇。

有了这一赫赫战功,司马懿被升任为骠骑大将军,实至名归。

彼时,在同为辅政大臣的四人中,曹真与曹休都以善于带兵作战自居。

可过于自信的结果,却是连打败仗。

反倒是沉稳自谦的司马懿,胜仗连连,战绩彪炳。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知道自己不是对手,采取“坚壁拒守”的方法,不肯出兵。

由于后勤补给艰难,诸葛亮只得采用激将法,逼迫司马懿迅速出兵决战。

他命使者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装,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竟不以为辱,欣然收下并穿在身上。

就这样,在两军相持于五丈原一百多天后,诸葛亮积劳而逝,司马懿借此打赢灭蜀之战。

在讨伐辽东战役中,司马懿同样采取了示弱战术,使公孙渊降低警惕,从而成功平定叛乱。

自此,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彻底赢得了魏国上下的信服。

司马懿能做到与人交锋,不出败绩,关键在于他能看清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的位置。

古语有云: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人太张扬,多源于自视过高,认不清自己的位置。

而当有修为达到一定境界,自会甘于谦逊待人,克制律己。

麦熟低穗,人熟低头。

姿态放得越低,越能彰显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5)

有一种聪明叫司马懿(司马懿有一种聪明)(6)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

司马懿外号“冢虎”,意为隐藏在墓穴中的老虎。

他的一生,确实人如其名,将“隐”之一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司马懿为名门之后,少年时期以聪明多略著称,被断言为“非常之人”。

之所以会等到二十九岁才入曹府为官,只因在此之前,他曾刻意隐而不仕。

建安六年,时任司空的曹操,听闻司马懿的才气后,派使者前去征辟。

可当时时局混乱,只想静观其变的司马懿,以谎称自己患有风痹症为由,拒绝了应征。

曹操一开始并不相信,特意派人夜间潜入司马懿家刺探消息。

谁知司马懿早有对策,他躺在那里,任密探拿银针在腿脚上乱刺,依然面不改色,一动不动。

他这一装病,就装了七年。

此间,他苦心孤诣,耐心等待,完全不担心自己的才华会被埋没。

而一切正如他所料,在曹操统一北方,正式成为三国霸主之后,果然又再次找到他。

这一次,他终于可以顺水推舟,既成全曹操的爱才之心,也为自己谋得明主而栖。

小不忍者,乱大谋;能成大事者,必有小忍。

到了晚年,司马懿更是将自己修炼到了深藏不露的境界。

当时的他深受曹真之子曹爽排挤,被架空军政大权,只担任空有虚名的太傅一职。

面对曹爽的针锋相对,司马懿不仅没有表现出半点愤慨之举,还主动示弱退让。

后来,司马懿称病在家,不放心的曹爽也像曹操一样派人前往查探病情。

已是四朝元老的司马懿毫不在意形象,躺在卧榻之上,装出一副目光呆滞、语无伦次的样子。

婢女端来稀粥,他故意边吃边抖,使得大半碗粥从嘴角流出,弄得满身都是。

得知这般情况的曹爽从此安了心,放下了对司马懿的监视与戒备。

然而在床上装病的司马懿,正在谋划一场将改变历史的大计划。

一年后,70岁的司马懿在高平陵发动政变,以雷霆手段一举摧毁曹爽派系,站上权力顶峰。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而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半生。

《贾谊论》中有言: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只有庸碌无才者,才需哗众取宠。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在不动声色中攻城略地。

静水深流,与海相若。

能沉得住气,不恃才而骄,不自以为是,才能在低调沉稳中悄然实现人生的升华。

司马懿有句名言: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其名。”

一个人若能理性看待自己,就不会为了虚名浮利而强出头。

逞一时之勇,终将因小失大;学会退而结网,方为长久之计。

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不必刻意炫耀卖弄,才华不逞,聪明不露,才是至强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