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中国没有死亡教育。

确实,死亡在我国一直是人们避讳的话题。对于孩子提出的有关疑问,大人要么恐吓禁言,要么用美好的幻想搪塞,甚至还有家长用死亡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方式可能引起两种极端后果:

其一,孩子不能接受身边亲友的去世,长时间陷于悲痛无法自拔,甚至引起抑郁;其二,把死亡看得太轻,不尊重生命,导致校园欺凌或未成年人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两年前,我在课间和学生闲聊未成年人自杀事件,慨叹他们缺少正确的死亡教育。

几天后,一个男生送了我这本《天蓝色的彼岸》,他说:“老师你看看这部死亡教育的小说,写得很好,很感人,你可以用来教育学生。”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1)

花了三个小时,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确实,这个关于死亡教育的故事,对所有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推广。

一、故事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哈里是个9岁左右的男孩,因为车祸意外死亡,死后的他充满不安和疑惑,他觉得自己不该死,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最终要去哪里。

后来,哈里和死去150多年的阿瑟成为朋友,阿瑟告诉他死去的人最后要去“天蓝色的彼岸”,但是,在那之前必须先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

哈里的愿望是什么呢?

因为他给姐姐起外号“鸭蛋”,姐姐跟他结了仇。

一天,哈里向姐姐借钢笔遭到拒绝,他赌气自己去买,出门前对姐姐说:

“我要是在哪天死了,你准保会后悔的!”

姐姐说:“你放心吧,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在买笔的路上,哈里被卡车撞死了。

想到这些,他觉得姐姐一定后悔对他说的话,而他也不该惹姐姐生气。

哈里最想完成的心愿是,当面原谅姐姐,并得到她的原谅。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2)

阿瑟带着哈里以灵魂的形式回了一趟人间,经历了各种遭遇之后,哈里接受了自己死亡的事实,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平静地走向天蓝色的彼岸。

故事的主题是死亡,却随时随处让人感受到温暖、爱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安妮宝贝称这个故事是一次温暖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启蒙。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9岁的孩子作为主人公呢?

根据心理学研究,9~12岁的孩子对死亡最为关注和好奇,成熟的死亡观主要在这三年中形成,9岁正是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期;另外,建立正确的死亡观,可以为随后到来的青春期的安全度过提供了保障。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评论:《天蓝色的彼岸》适合任何年龄超过9岁的人士独立阅读,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

其实,这本书更适合亲子共读。

全书只有14万字,情节简单;语言风格具有孩子特有的活泼轻快、天真调皮,丰富的想象使它像一个童话;最重要的一点——故事中充满浓浓的亲情,有利于增加亲子感情。

接下来,我就从死亡、生命以及爱三个方面分析这本书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

二、《天蓝色的彼岸》带来的启发和思考一)、坦然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

面对意外导致的死亡,人们难以接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恐惧,没有人知道死亡世界是什么模样?但是在人们的想象中,那里冰冷、黑暗、到处是骷髅干尸;二是不甘心,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凭什么是我(我的亲人)?

作者首先帮助人们打消了这两方面的顾忌。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3)

哈里发现,另一个世界和原来的家乡差不多:到处长满了树,有好些小土路,长长的山间小径,走不完的田野。

随处可见“此路通向天蓝色的彼岸”的路标,指向太阳落山的方向;然而,太阳永远都不会落山,天总是黑不下来,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只能看到一抹淡淡的蓝色。

死去的人穿着死前的衣服,保持着原来的年龄;人和人之间平等友好;大家共同遵守制度……

显然这是一个谎言。

科学早就证明,死亡以后生命系统原有的属性全部丧失,变成无生命特征的物体,死去的人不会有任何感觉,也不存在另一个世界。

但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现实,生活有时候需要善意的谎言。

无独有偶,同样是死亡教育题材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豆瓣评分高达9.1。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4)

片中同样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亡灵世界两部优秀作品用了相似的谎言,只为告诉人们——死亡并不可怕。

哈里在另一个世界看到了各种年龄、各个时代的人,许许多多的名人,还有漂亮的女人,刚出生的婴儿,以及很多动物…….

这说明:死亡与年龄、身份、地位、相貌无关,衰老、疾病或意外随时都可能终止生命。

书的后半部分再次出现类似的描写:哈里走在街上看到很多放学的孩子,忽然间热泪盈眶,忍不住气愤地喊:

“我只是一个小孩,我不应该死。都怪那个卡车司机。我不该死!太不公平了。”

但是随后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对,

谁又该死呢,那些倒霉的事儿应该发生在谁身上呢,谁都不该。事情就是那么发生了,不管你应该不应该……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人通常具有自身的二律背反特性,表现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就是:知道自己会死,却又希望自己能够超越。

但是,命运变幻无穷,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无谓的挣扎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增加更多的痛苦;此时,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从容面对。

二)、生命的意义——爱

哈里和阿瑟的灵魂返回人间后去了三个地方,哈里的情感变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渴望被人爱

9岁男孩最关注的就是友谊和亲情,所以,哈里带着阿瑟先去了学校:

我想知道,没有我,他们可怎么办?

作为曾经球队最优秀的中锋、班里的大腕儿,哈里理所当然地认为,因为他的死,整个世界都停顿下来也不奇怪。

然而,他看到的是:球赛正常进行;生前最好的“死党”和“死敌”在高兴地踢球;他用过的大衣钩上挂着新同学的大衣;公告栏里没有他的任何内容;老师和同学们上课学习,没有人提起他……

看到哈里沮丧的样子,阿瑟提醒他:

你没有那么重要,一个人死了以后,别人原来怎么活,现在还怎么活。

正准备离开时,哈里看见教室的后墙贴满同学们为纪念他而写的诗、照片、图画,最上面有一行大字:

我们的朋友哈里。

接着他又发现同学们在校园为他种了一棵树,树上面挂着金属牌子,写着:

哈里,我们永远爱你!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5)

哈里被同学们的友爱感动了,想到自己会被人们记住很多年,他开心又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希望被人记住属于情感归属即社会需求。

社会中的个体在情感上都渴望得到他人认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和同学的爱最重要——被人记住正是被爱的直接体现

《寻梦环游记》里同样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

  • 第二阶段,学会爱他人

哈里接着和阿瑟去了繁华街区。

他们遇见许多灵魂,有的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有的在挤在电影院吵闹抱怨。这些灵魂都有未完成的心愿,所以不甘心离开。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6)

哈里看着他们的样子,渐渐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我可不希望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不想,我不想成为一个可怜的老幽灵……他们不仅成天提心吊胆的,而且还悲伤难过,自己骗自己。

一个人希望被别人记住是因为爱自己,这些灵魂同样爱自己,为什么却让哈里反感呢?

因为,他们表现的是过分的自爱,这就成了自私。自爱和自私都是爱自己,区别在于对待他人的态度,自爱的人也爱他人,而自私的人只顾自己。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到: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他决定赶紧完成心愿。

阿瑟先回了另一个世界,哈里独自去墓地。

爸爸正伤心地盯着他的头像,脚边放着他最喜欢的红色玫瑰,得知爸爸每天都来看他,哈里难受极了,不想让爸爸每天伤心。

家里的情景更让他难过,一家人死气沉沉,话题始终围绕着他。

哈里觉得必须做点什么让他们高兴起来,他想作为幽灵一直守着家人。

没想到在楼梯口,猫认出了他的灵魂,发出毛骨悚然的叫声,给全家带来一阵慌乱。

我感到我根本不该回来,我造成了这一切,我只会给他们带来麻烦,死人是不能跟活人在一起的,我们一点也不一样……人鬼殊途,我不能再往他们的路上走了,我该收步了。

哈里考虑到生者的感受,从寻求别人的爱到主动去爱人,他学会了给予。

最后,他来到姐姐房间。看到姐姐那么后悔难过,哈里用尽全身力气通过意念向姐姐道歉,求得了谅解;姐弟俩拥抱着互相倾诉自己对对方的爱。

终于完成了心愿,哈里头也不回地离开家,回到另一个世界。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7)

此时,哈里的需求层次已经不知不觉跨越到第四阶段——尊重需求。他尊重自己,也尊重家人,不希望家人因为他而沉浸在悲哀中,影响正常生活。

弗洛姆说: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它当做使用的对象。

  • 第三阶段,爱的最高层次——博爱

阿瑟也在另一个世界找到妈妈,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哈里和他们一起面色安宁地向天蓝色的彼岸走去。

阿瑟的妈妈告诉哈里——

在天蓝色的彼岸,你又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就像一片树叶,落下来,它不是真的死了,因为它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了,成为一个生命的一部分,长出新的树木,新的叶子。落叶归根,我们就像是这样……

作者运用了生命轮回概念。

另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狮子王》中同样提到了轮回;小狮子辛巴觉得它们吃羚羊很残忍,父亲告诉它:

“我们死了以后尸体就会变成青草,羚羊就会来吃青草,我们就是这样互相连接,共同存在于这个巨大的生命轮回之中。”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命确实存在轮回:生物圈中的物质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物死亡后,遗体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重新回归无机环境。

通过光合作用,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构建新的机体,进入下一轮循环。

无声的你会在每一个生命里,就像你身体中有以往每一个人的一部分……

原有的个人生命汇入千万个新生命,这是博爱;在这个过程中,哈里的需求达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个过程,它不是剥夺,而是告别,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方式,决定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三)、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让人们接受死亡可不是作者唯一目的,她真正想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观就是人生观,是人类对待自然界以及生命物体和自身生命的态度。正确的生命观能使人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指导自己的行为,其基础是生存和热爱。

作者运用穿插对比的写法,将这一主题贯穿全书始终,根据孩子的特点,主要强调了个三方面:

  • 1、热爱自然

死亡世界虽然不可怕,但是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活力。

死去以后,灵魂丧失了一切感觉:感受不到风吹在脸上、雨淋到身上;感觉不到饥饿;没有人能看到、听到他们;看到熟悉的地方也不能融入其中……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9)

活着时哈里没在意的点点滴滴,现在都变得美好——

我特别怀念那种感觉,风吹在脸上。

走过敞开的大门感觉真好,就像有人在欢迎你一样。

  • 2、珍惜友谊

哈里看到好朋友、仇人、以及喜欢他的女孩、校长和老师,他跟他们说话,他们听不到;他想跟同学们一起玩游戏,跟谁玩都没有关系,可是因为他死了,再也不能实现。

我多么嫉妒他们还活着,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开心,他们中有人刚打输了架,正在难过。还有人正在担心考试,或者他们家里还有更不开心的事情。但是我就是嫉妒他们,甚至嫉妒他们的不开心,因为至少他们还活着,我却死了。

  • 3、感恩亲情

最让哈利难以割舍的是亲情。

爸爸从墓地回去时哈里拉住了他的手,而在车祸前他不好意思这样做,因为觉得自己长大了。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10)

以前哈里会嫌妈妈给的零花钱少,但是他现在肯定如果能活过来,妈妈宁愿把所有的钱都给他。

曾经成天斗嘴吵架的姐弟俩,现在都陷入了对彼此的思念——

你知道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有趣,当一个人总是成天烦你的时候,没有谁比你更希望他赶快消失掉的,但有一天他真的消失了,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往往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孤独。

哈里幻想如果能参加自己的葬礼,他会向每一个人正式告别,拥抱爸爸妈妈和姐姐,告诉他们自己对他们的爱,还要为以前闯的祸向他们道歉,感谢他们对他的好。

此刻他才理解校长说过的那句:

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你睡觉前绝不能生气或敌视任何人,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杜加尔说: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如此短暂 ;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社会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 。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的赐予,常怀感恩之心,不要等失去时再追悔莫及。

结语: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通过探讨生死关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坦然面对死亡;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死亡教育与生命成长(天蓝色的彼岸通过死亡教育)(11)


以文字为媒,品人生清欢

我是作者人生清欢味

欢迎关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