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1师陈秀梅(沈杰拍摄铁道兵)(1)

沈杰拍摄“铁道兵” 梅梓祥

铁道兵1师陈秀梅(沈杰拍摄铁道兵)(2)

纪录片视频截图

铁道兵1师陈秀梅(沈杰拍摄铁道兵)(3)

沈杰在成昆线上

铁道兵1师陈秀梅(沈杰拍摄铁道兵)(4)

铁道兵1师陈秀梅(沈杰拍摄铁道兵)(5)

梅梓祥

▲▼纪录片视频截图

沈杰是著名摄影师,他拍摄了具有重大影响的《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等多部纪录片。

“文革”10年,中国电影拍摄工作近乎停滞了。“文革”前拍摄的电影,多数受到批判,被封存;城乡银幕上是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的影片。宣传工农业生产成就的纪录片一时兴盛起来,如“大庆”“大寨”“新闻简报”等。沈杰先生拍摄的反映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以及《成昆铁路》三部影片,就是当时反响很大的优秀纪录片。

沈杰先生1930年生于四川南充,1952年从西南军政委员会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6年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他一生拍摄了165部纪录片和5部故事片,数十次荣获国际、国内奖项。代表作品有:1975年拍摄《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纪录了中国登山健儿第二次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拼搏》纪录了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辉煌。回顾所拍摄的影片,沈杰先生以为“成昆铁路”系列,“是一生中拍摄时间最长、工作得最辛苦的影片。”

沈杰先生是一位宣传铁道兵的功臣。我购买了沈杰先生的回忆录《我的足迹》,将其中写拍摄“成昆铁路”的篇章摘录——

1965年,我作为一名新闻电影摄影师,率领摄制组奔赴西南地区,随四十万铁道兵和铁路工人,在千里成昆上战斗了六个春秋,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定期地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建设情况。

六年中,我在铁路便道上往返五万余公里,三次负伤,全线所有的桥梁、隧道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成昆铁路是纵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085公里,平均每1.7公里就有一座桥梁,每2.5公里就有一座隧道。铁路三分之一的路段都坐落在七级以上的地震区,山高谷深,地质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一些外国专家曾断言这里是铁路禁区,不能修路。可是,这条钢铁大道硬是穿过了千山万水,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铁路史上所罕见。

在金沙江畔的“一步苦”,指战员们准备打通一座4603米的莲地隧道。一进山洞热气逼人,就像进了蒸笼,气温高到四十多度,人们戏称其为“火焰山”。火焰山中的战士们赤裸着上身,穿着短裤,头戴安全帽,双脚浸在水中,紧握风钻,日日夜夜战斗在坑道里。他们身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引人注目地写着:“战士胸中有朝阳,赴汤蹈火也敢闯。火焰山中斗顽石,千难万险无阻挡。”

“一步苦”还仅仅是成昆线上一个小路段。号称“水帘洞”的沙木拉打隧道,隧道长6383米,也是成昆铁路第一大隧道。这里的导坑每昼夜要涌出9000多吨冰冷刺骨的泉水。我抱着经过严密封闭的摄影机走入洞中,感动地拍下了工人们头顶倾盆大雨,脚踩地下长河,连续奋斗苦干的场面。

成昆铁路南段即将通车的前夕,江头村的隧道又遇塌方,拱顶塌空了十几米,塌成了一个老虎嘴,巨石和泥土堵塞了隧道,小的塌方也不断。这时,师长李万华、营长王福挺身而出,深入老虎嘴摸地形,研究抢险方案,营部的指战员们争相扛着横木向老虎嘴冲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声响彻了江头村,那股“山崩了我们顶,地裂了我们填”的英雄气概是应该永留史册的。

1970年4月,《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的影片制作完成了。中央领导看后,感到影片很振奋人心,周总理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国都要学习铁道兵修筑铁路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并让首都新闻工作者都到成昆铁路去看看。影片在全军和三线地区放映后,受到广大指战员和三线员工的热烈欢迎。伊文思在看完影片后,当着我厂总编辑丁峤的面说:“沈先生是世界第一流的摄影师。”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在西昌铺设了最后一排钢轨,胜利完成了全线接轨的任务。我把这些都编辑成《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的影片中。

1974年初,《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和《军民战斗在成昆线上》两部影片又编成长片《成昆铁路》上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英雄修建成昆线,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篇通讯。我国驻外各使馆也把它作为反映祖国建设巨大成就的实例向世界播放。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