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人生散文(钓鱼散文)(1)

  家在大湖边上,钓鱼的人不少。在湖边,在通往大湖的小河旁,在鱼塘,在穿城而过的小新河、航道河的两岸;还有湿地公园里。每天都有蹲着手持鱼竿钓鱼的人。这些人中,有老人,中年人,也有年轻人。看不到女人。最有耐心的女人不喜欢钓鱼,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啊!女人都去跳广场舞去了吧。让音乐和歌声说出自己的心声,符合女人的心理。

  春暖花开,我也加入了钓鱼者的行列了。先在穿城而过的小河岸边蹲了两天,没觉的咬钩,倒觉得苲草一天比一天绿了不少。这种苲草必须快速的生长,在为鱼儿撒籽繁育做着准备。鱼儿撒的籽吸附在苲草的叶子上,在春风里孵化出小鱼儿。苲草是小鱼儿温暖的窝哦!等小鱼长大,麦黄的时节,这些苲草就腐烂了,来年再生。大自然就是这样相伴相生,四季轮回,直至永远。

  我又换了一处地方,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来到了一个名叫爱湖的码头,这里的乡村建设的美丽,建有木栈道,还向湖里延伸修了个亭子,好像有点青岛栈桥的意思。几处停靠游船的漂浮着的码头,没有船停,就成了钓鱼台了。这个地方不仅能钓鱼,还能欣赏大湖的风景。宽阔的湖面上,有运煤的拖队,一个小火轮,拉着十几条大铁船在水上跑,像水上列车;有小木船在水上漂,多是夫妻两人,一个下网,一个慢慢地撑着,配合默契。这是最原始的捕鱼形式。还有放鹰的,不时地敲着船帮,轰赶着老鹰扎入水里去寻觅鱼儿;不时有摩托快艇在湖上闪现,荡起的浪让小木船起来又落下,晃荡的厉害。有性急的人下湖觅春了。一个上午,我都沉浸在这美景里,连一片鱼鳞也没有钓着。是鱼儿少了吗?还是鱼儿没有醒来呢?!

  又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到了一处钓鱼人多的地方,找了一个空闲处,甩出了钩。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了,鱼饵下去了不少,鱼却没有钓上来一条。太阳照的水面上金闪闪的,有些刺眼,面容上就有些懈怠了。看着旁边的人都不断地提竿甩钩,不时地有了收获。自己的心里不免有了些焦躁不安起来。心里在想:难道鱼儿是势利眼,专门欺负新手?看到我半天没有钓上一条鱼儿,有些泄气的样子,旁边的一位钓者,我们原来一个楼上办过工的老钓鱼人,支撑好自己的鱼竿,说:老弟,给我看看你的鱼竿?我连忙恭敬的把鱼竿递给了他。他看了一下,脸上露着笑,马上指出了许多的问题。渔线太硬,浮漂太沉,鱼钩不配套……他边说边给我做着整改;边整改边给我说着钓鱼的要领。他说: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钓鱼要先做窝子,就是投饵,用小米或玉米糁子,在五十多度的酒里泡上一周,摔钩前撒到水里,把鱼儿引来。钓不同的鱼,要有不同的饵料,用不同的钩。调整浮漂是钓鱼的关键,浮漂要露出三目……说着还给了我一个自己做的做窝子的投料器。真是一个热心大方的老大哥啊!不仅让人从心里崇敬起来。一番的整治调理,效果立马显现,不一会儿就有鱼儿咬钩,钓上来一条小鱼儿,令人欣喜不已。老大哥那里却耽误了钓上好几条鱼儿。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啊!

  参加工作以来,我就没有去钓过鱼。我的钓鱼观念,还停留在儿时的水平。现在钓鱼,鱼儿上不上钩都是必然的。一样的钓鱼姿势,不一样的精神追求。有的为钓享受过程,有的为鱼享受结果。想有收获的,不一定有鱼上钩;享受过程的,也可能频频收获。犹如人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天不遂人愿的事情多了去了。像姜太公那样的钓者,只有去神仙哪里去找了。

  儿时钓鱼挺简单的。母亲的缝衣针在煤油灯上加热折弯了就当鱼钩。找出一头蒜掰开来,里面的蒜苔柱子绑在线上就成了浮漂。掰蒜的时候,边掰还边唱: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做。鱼竿就用闲下来的蚊帐杆子。一切收拾好了,就在村前的小河边甩竿垂钓。用面做的钓饵,鱼也不挑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钓的不少的小鱼儿,够一盘菜了。

  许多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嫌钓鱼费时间,用网去推鱼。找一个三角型的树杈,稍作修整,扯一块蚊帐布绑好了,再找一块竹批子订在树杈的开口处,作为舌头,便于触地推倒杂草。小河发水后,过几天大水退去了湖里,逆水而上的鱼儿多留在了杂草里,我拿着推网,从河的中间向岸边推去,边推还边唱:紧推鱼,慢推虾,不紧不慢推蛤蟆。每网都有鱼,鲫鱼最多,还有鳊鱼、泥鳅、葛鱼;偶尔还能推到黑鱼。鲫鱼、鳊鱼、泥鳅、葛鱼离开了水就老老实实,一副任人宰割、听天由命的样子。黑鱼就不行了,离开了水就在网里扑腾,脾气暴躁得很。要把它放入鱼篓,得把网端到岸上,然后双手掐住鱼头才行。不能有丝毫的放松。黑鱼身上有一层黏液很滑,稍一松手,它就连蹦带跳地逃回河里去了。黑鱼,学名,乌鳢;湖里人叫它“火头”。火气确实不小,以食小鱼小虾为生。一个夏天,家里都不缺鱼吃。那个时候,鱼是真多啊!

  最简单快捷得是叉鱼。小河里的活水很浅,鱼逆水而行,向泛起浪花的地方甩出去铁叉,一准有鱼,有时候还不止一条鱼呢!后来,每每到了夏天,湖水耗下去了,湖面缩小了,浅了不少。我跟随大人去湖里卷圆子。许多人叫白手拿鱼。在湖里找一个苲草稠密的地方,不断地把苲草垛起来推向中心,卷起来一个圆圈。圆圈里什么鱼都有,收获十分丰富。每个去的人都分到不少鱼。参与者有份是湖区多年的老规矩。分到的鱼自家吃不了,就拿去集市上换钱。万民求食的大湖,伸手就能捞着鱼儿,微山湖的给予是那么的具体而丰富啊!

  随一伙老钓鱼人钓了几次发现,现在钓鱼,远不是钓鱼了。钓鱼成了一种休闲,成了一种产业了。一个不大的县城,竟有十几家渔具店,五六千钓鱼的人,有的人跟随参加比赛,一路走来,竟然进入了全国前八名,让许多人羡慕不已;成为钓鱼人的骄傲。也有人编了钓鱼《三字经》。“去钓鱼,运动好。又文明,把乐找。持鱼竿,心情好。常垂钓,不易老。上鱼笑,通气窍。不上钩,也不恼。智勇斗,脑筋妙。心开朗,变年少。”人不是在钓鱼,而是在与鱼斗智斗勇,享受着快乐。

  钓鱼的人多了,鱼的口味也刁起来了。再用面当饵料,鱼连理也不理。鱼也随着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饵料的要求也在提高。为了让鱼上钩,要先做窝,用掺上香料高度酒泡过的饵料诱它来;还不来,有人利用上了仿生学,让鱼唱卡拉ok。鱼也在人的娇宠下,学着享受起来了。鱼线上单钩、双钩、多钩齐上,不怕鱼儿不咬钩。鱼多次上当后,也变得聪明起来。见了鱼饵,先用尾巴去扫,扫掉了再去吃;扫不掉的,鼓动小鱼去闹腾,让人不断地甩钩,甩不几次,鱼饵就掉了,被吃掉。有种眼镜戴上能看清楚水下二十米的鱼儿的活动。这个时候,哪是人在钓鱼,分明是鱼在钓人吧!但有句俗话说得好,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旧饵不行了,就换上新饵。旧窝子的鱼儿聪明了,再去开辟新窝子。经不住诱惑的鱼儿还是忍不住的吞钩了。望着吞钩被钓起来挣扎的鱼儿,心想鱼儿会不会后悔呢?而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经受住美酒美色和金钱的诱惑呢?

垂钓人生散文(钓鱼散文)(2)

  作者简介:

  胡勤贵,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微山湖散记》、《看绿色成长》、《乡言村语》。现在微山县委机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