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俗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1)

  等夫长大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于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求婚必备彩礼

  求婚多由男方请媒人提着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则不愿结亲。双方同意后,男方即携带礼物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议定结婚的彩礼。

  嫁人要办“花月酒”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定亲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

  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

  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份,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

  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

  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

  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

  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彝族婚俗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2)

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因为,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侗族婚俗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3)

  在陇城、坪坦一带侗寨,男女结婚时,由男的亲自去接。双方暗暗商定时间,侗语叫“拉闷”,译成汉话叫“偷日子”。

  到了那天夜里,新郎邀约几个知心朋友作伴去女方接亲。一路上打着火把,提着灯笼,哼着侗歌到女家。新娘的同伴们围着火炉煮油茶招待,到了约定时辰即动身出门。

  不兴哭嫁,到了男家,新郎兴奋地高声大喊父母:“快起来煮油茶!”其实,早就准备好香喷喷的油茶,等着迎接自己的新儿媳了。新郎携同新娘进了屋门,就把一颗大竹钉牢牢地钉在堂屋的中柱上,表示永恒的爱情要白头到老。这晚,叫做“过门”。男女形式上结了婚,实际上并不同宿。

  “过门”的第二天,新郎请本团赛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请女方父母过三天到郎家吃酒。三天后,女的回门;新郎就送糯米、肉、腌鱼和米酒去,并接岳父母及女方亲戚来家吃喜酒。宴会上互相敬酒,共唱酒歌,这样就算男女正式结婚了。宴后,新娘限随父母、哥嫂一同回娘家。

  等到第二年春天农忙季节,新郎去接新娘来帮忙干活,这才开始同宿。这次新娘也只住三、五夜,又回娘家。女方住娘家三、五年不等,有的地区,新娘坐家时间愈长,就认为愈体面。但往往也因此引起夫妻感情不和,甚至导致离婚。解放后这种习俗已改了许多,大大缩短了住娘家的时间。

客家人奇特的吵嫁婚俗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4)

  在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结合部的山村,以语言、服饰、风俗相同的部分村落居民,统称为“四堡人”,这里保存有诸多奇异的风俗,其中当地婚俗中的“吵嫁”情节,颇富戏剧性,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在儿女成婚的大喜日子里,亲家要大吵一场才罢休,据说这是中原遗风。“吵嫁”的婚俗在迎亲那天夜里的女方家中进行。黄昏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中,不但无人接待,坐冷橙板,反而不管来迟来早,有错没错,女方亲人都要故意“找茬”,大声“斥责”男方诸多不是。比如来早了,女方亲人就嘲讽迎亲人:“那么早来洗菜帮厨吗?”来迟了,则说:“现在才来,要吃剩菜啊?”看到扛抬送来的猪头: “这么小的猪头也敢拿来吗?真是的,抬回去,换个大的来。”急得迎亲人一个劲地道歉赔理,领受着各种奚落揶揄,还要满脸堆笑向女方亲人敬烟求情,不敢有半点动怒。

  晚宴后,宾客散去,女方亲人又在茶桌上与迎亲人吵开了,什么聘金太少啦,什么光洋数量不够啦,什么猪肉太肥啦,什么轿菜不够啦等等,总之要数落得男方人一无是处,硬要逼着男方的迎亲人回家补来,吵到高潮处甚至拍桌板点指头,剑拨驽张,沸沸扬扬,仿佛真要打起架来。同时,迎亲人还要到闺房中送上轿礼给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将上轿礼当场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于是又展开吵闹,新娘以不出门回男家相要挟,逼得男方人把上轿礼钱加到新娘满意为止。

  新娘临出门了,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则开始嚎啕大哭,哭诉母女分离,伤心之状令人感动,直到出门时辰到了,这场吵嫁才告结束。一时间,双方亲人立刻转怒为喜,显得亲亲热热,拍肩迎笑,从怒到喜的瞬间变化,让局外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莫名其妙。

  “吵嫁”的双方由一人为主,五、六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二个小时。当地风俗认为,有了热热闹闹的争吵,婚后男家就会人丁兴旺,富贵双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四堡人玩起游戏来真的有点酷哇!如果没有“吵嫁”,万一婚后家庭不和或有不测之事,则会归咎到出嫁时没有“吵嫁”。直到今天,这种奇异风俗仍还保存着。

塔塔尔族婚俗

  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5)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接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匐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匐将一杯糖水域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人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

  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住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婚礼接近尾声,人们唱起了婚礼歌,欢送光临的客人:不辞辛劳的远方来客/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祝你们返回时一路平安/愿我们在别处的婚礼上重逢相见/婚礼庆典这样解散/是因为天色已经很晚/回不了家的客人们/请在我们的洞房里安眠。

毛南族婚俗

  未出生便定亲

  过去,毛南族盛行早婚甚至有未出生便由双方父母定,一般是在六七岁便由双方父母合命,如不相克,便通过媒人到男女双方说定婚礼、陪嫁数目。订婚时,男方要设宴待客,并把部分礼物送到女家。

  送新娘棉花条

  订婚后,待男女双方的年龄到二十岁左右便可择日结婚。结婚时要请法师作“招魂”等法事,还要请子女双全的人来杀猪。杀猪时,看猪血流出的情况预言子孙后代的吉昌,如血鲜红,迸射远,则子孙兴旺。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并于结婚当天就回娘家住,以后按照在结婚时选择的吉月回男家去一次,由一两位青年妇女陪送,男方要给新娘半后棉花条,意思是子孙连绵,再以后祗在农忙时回夫家,直到怀孕生子后,才到男家定居。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6)

  毛南族婚俗上的特点有:如逢节日喜庆或农闲晚上,男女青年喜欢对唱山歌;舅权比较突出--姑家嫁女,要给舅舅送礼;结婚的礼仪比较复杂,带有传统色彩等。现在,受附近壮族、汉族婚俗的影响,同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已较为普遍。

  毛南族青年自由自在的恋爱生活,从恋爱到结婚,其中不乏独特的民族特色。

  自由恋爱

  毛南族向来有对歌自由恋爱的风俗。在对歌之前,人们常常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毛南人称为“抢帽”。

  “抢帽”是后生哥和姑娘们的事。在赶圩、吃喜酒或民间集会活动时,当小伙子看中了哪一个姑娘,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抢走对方的花竹帽(也有的抢走对方的手帕)。姑娘的花竹帽被抢走后,她回过头来瞄了小伙子一眼,如果自己觉得人材不中意,便向对方表露出一种不满的情绪,立即把帽子抢回来。倘若这次抢不回来,以后也要寻找机会抢回来,或托人把原物索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小伙子知道和对方交不成朋友了。反之,要是女方觉得小伙子人材中意,她便默默地应许,乐意让小伙子把花竹帽拿走,当即或往后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对方索取一件礼物,作为纪念。还有一些求偶心切的姑娘,她们在赶圩或去做“娘伴”时,常常故意将荷包里的手帕露出来,或夹在显眼的腑窝下,方便有心的小伙子抢走。“抢帽”中意了,两者算是交上朋友。但是,“抢帽”仅仅是朋友之交,仅仅是恋爱的前奏曲。

 土家族婚俗

  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土家人特殊的婚俗文化——即相传的土家族婚俗八大怪。

  摸把锅灰表示爱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7)

  土家族年轻人有着独特的示爱方式:如果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对方的脸上。

  许亲反把媒婆怪

  土家姑娘找婆家,即便自由恋爱,也须找媒人提亲。媒婆到姑娘家提亲时,遭“骂”,就可能有戏。实际上,是一边套话,一边取乐。而且姑娘的父母、哥嫂最后表态时,也往往会装出勉强同意的样子,埋怨媒婆不该来提这门亲。但绕来绕去还说是看媒婆的面子。

  过礼“背山”花袱盖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群土家汉子背着一大篓东西,上面盖着花袱子,不用问,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伙子是去女方家“过礼”。土家人把这种背聘礼“过礼”的方式叫“背山”,或者叫“背盒”。

  临嫁不哭闲话来

  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

  发髻不可随意改

  土家女子的发髻是婚否的标志,“开脸”、“上头”就意味着已成少妇,其装扮也与少女时不一样,显得成熟有风韵。

  新娘出门把筷甩

  新娘临上路前,要手拿两把筷子,在跨过大门时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据说,这撒筷子是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表示新娘从此走上自立之路。

  上轿须得哥背来

  土家姑娘上花轿时,不是由新郎背,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在拜别仪式结束后,仍由哥哥用背亲袋背上花轿,正如土家民歌中所唱:“红红的背亲袋缠裹着新娘,花花的露水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离别之情催人泪下。

  步入洞房看谁快

  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会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土家人把这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其情其景,风趣迷人。

富有情趣的花瑶婚俗“打三斗”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8)

  花瑶是我国瑶族的一个支系,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女人所着服装,如筒裙、腿绑、腰带、衣袖、围裙上都刺着桃花,故称“花瑶”。

  结婚生子、族群繁衍在花瑶同胞心中是最值得庆贺的事,花瑶人的习俗是女儿出嫁到夫家,要待生了小孩之后,娘家才把嫁妆及贺礼一同送去,瑶族人称之为“打三斗”,是他们最隆重的婚俗。

  “打三斗”的礼仪繁缛而有趣,历时两天两夜。一般是在新人婚后、头胎婴儿来到世上的第3天举行。夫妻生了孩子,丈夫会立刻到妻子娘家燃放鞭炮报喜,娘家3天后组织亲戚去祝贺。家庭条件富裕的娘家常准备牛羊、土鸡数十只,稻谷数担,家具数组,棉被数床,外孙服饰数担,等等。这些东西都用“红皮箩”(盖着红纸的箩筐)装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人一担挑着,浩浩荡荡往夫家而去。

  “贺礼一担,爆竹一头。”来到夫家门前,娘家人会争相燃放鞭炮,夫家人则会摆出拦门酒,拦门酒是花瑶人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等这浩荡的队伍进入夫家后,当地乡邻就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大红被子里找喜糖了,大伙边吃喜糖边将嫁妆贺礼抬进屋。凡来送礼的亲戚和朋友都要到房里去看才出世的小宝宝,顺便送上几句吉祥话。娘家客人要在夫家逗留两天两夜,不能提前回家。

  花瑶人在谈婚论嫁时没有“媒婆”,只有“媒公”,上门提亲说媒的大多是一些能言善道、受人尊重的汉子。在瑶乡,青年男女要到生下孩子才算结婚,双方家长才会正式认可。婚礼上,媒公会手拿一把打不开的油纸伞,席上酒过几巡后,媒公会突然夺门开溜。这时,守在酒席门外的姑娘们会一拥而上,将湿泥巴拼命地朝媒公身上乱涂乱扔,媒公被“打得”满身稀泥,心里却会乐开花。“打媒公”也称“打泥巴”,是新娘子的闺中好友们因媒公“骗”走了她们的好姐妹而惩罚他的方式。媒公身上泥巴涂得越多,证明女方家里对这门婚事越满意,以后也就会有更多的人请媒公说媒。这沾满泥巴的衣裳是媒公的骄傲,穿回家后要保存三天三夜才能洗掉,而且洗的时候还要把水倒在墙角,表示把财喜保留在家,这叫“打泥还礼”。

  每逢婚庆,花瑶人都会举办篝火晚会,载歌载舞,彻夜狂欢。“打三斗”的夜晚是不睡觉的,喜添新丁是寨子兴旺的象征,村民都会前来祝贺。阿哥阿妹都会起来对唱山歌,从日落唱到日出。

苗族抢婚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9)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抢法是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姑娘抢至男家后,在预先设置的姑娘住处,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的罩住,然后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此举谓之“捉魂”,经过“捉魂”,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成员。约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请媒人告之女家,并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接亲。正式接亲之前,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

  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苗族宗教习俗认为,被抢到男家的姑娘便丧失了回娘家的权利。日后,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说亲,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后,即可举行婚礼。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后"住娘家"习俗,农忙时节到夫家帮忙数日,或逢年节才回夫家佐,但头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娘家。

  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苗族结婚后离婚者不多。偶有离婚者,手续极其简便。离婚双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间"喝酒发誓",以示从此不相来往;或双方各请一"乡老"作证即可。苗族保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习俗。寡妇受到社会同情,并可改嫁。

壮族婚俗

  第一道关卡:定亲。

  物色好对象后,一般男方拿出猪肉、大米、白酒各30斤至50斤,由媒婆带路压礼,男方几个亲戚一起运送聘礼到女方家,这个阶段准新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露面。到了女方家,媒人就把男方的大概家境和心意跟女方家说清楚,一般聘礼不能太薄,如果女方父母本来对这门亲事就不怎么乐意,然后看到聘礼轻,就觉得男方诚意不够,有可能当天或过几天就退回聘礼,眼前的婚事也就像肥皂泡一样“吹飞”了。如果媒人有心机,会花言巧语劝通女方,亲事就会有回旋的余地,否则就灰飞烟灭了。如果女方家收下聘礼,会用这些聘礼宴请寨子里的亲戚和德高望重的老人,表示已接受这门亲事,让大家一起热闹庆祝一番。

  第二道礼节:讨八字。

  男方在摸清女方家的亲戚圈大概有多少人后,也是在媒人压礼下,男方一些亲戚陪同,这个环节准新郎可以出面了。备好猪肉、大米、白酒各100斤至120斤,挑上月饼或糍粑(要论个数,少则上百个,多则几百个,女方如是大家族,三姑六婆多,个数就要备多,以好分配到每个家庭),还有一些糖果。到了女方家,放下粘好红纸装着聘礼的箩筐,就放鞭炮,由媒人说明来意,经过女方父母的同意,就把准新娘的生辰八字讨回来,与准新郎的八字一起合卦,算出双方满意和方便的结婚办喜酒的良辰佳日,再告知女方家。如果女方已默认了这门亲事,他们会在“讨八字”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用男方送来的礼品宴请最亲近的亲戚朋友来吃饭,并把月饼或糍粑分发到每个同姓的亲戚家,好让大家都知道这门亲事,做好去喝喜酒的准备。

我国少数民族婚俗习俗(奇异独特少数民族婚俗)(10)

  第三道婚序:隆重的夜婚。

  夜婚又分为“出门”和“入门”两大环节。入夜,月亮星星开始爬上来时,看好时辰,男家爆竹声声出门,由亲朋好友组成一支迎亲队伍,车载彩礼,唢呐(八仙)高扬,火把通明,说说笑笑拥车或走路到女方家,到女方家后,鞭炮唢呐齐鸣,人声鼎沸,接着会与女方家嘉宾一起面对面坐下来吃饭喝酒,对唱山歌。路途近的,当晚就迎亲送亲双方一起赶回来“入门”, 路途远的,只能第二天晚上才能回到等待新娘“入门”。

  吃完饭,略加休息,算好时辰,女方家就放鞭炮让新娘“出门”了。古时新娘“出门”前,还流行“哭嫁”之风俗,既新娘抱着父母或柱子大哭,边哭泣边倾诉对父母的难舍难分,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念叨着多年来父母对自己辛苦付出的点点滴滴,女儿嫁出去了,只有下辈子才能报答双亲云云,往往新娘梨花带雨,哭得死去活来,死也不想走,父母也伤心落泪舍不得,其他亲人在旁边一边劝说新娘一边拉扯带走,场面十分感人,体现出壮族奇特的孝道文化。现在,“哭嫁”的场景不复存在了,但其他礼俗一直保持着。

  “出门”前,新郎新娘要双双跪女家祖宗和父母大人,才能把新娘接走。接送双方队伍一起回到男家后,如果“入门”时辰未到,女方家队伍千万不能登入男方家,而是在寨子里的哪家亲戚耐心休息等待着。到了半夜或清晨“入门”时辰,鞭炮锣鼓齐鸣时,女方家队伍才拥着新娘正式“入门”。 新娘跨过烧得火旺旺的火盆(避邪、意味着新婚日子红红火火),才能进入男家,新郎新娘双双跪拜祖宗和父母,之后,还经过一道礼节,“送鞋子”,既新娘把自己一针一线织绣好的布鞋子,送给男家在场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每人一双鞋子和一条毛巾,表示孝敬和心意。男家长辈收到鞋子和毛巾后,有的会给新娘一个红包表示“回礼”,有的也不用给。“送鞋子”后,新郎新娘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入洞房了,入洞房后,双方的男女青年又集体来闹洞房到天亮,热闹非凡。

  “入门”当晚,男方家数最热热闹闹的了。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时,男家却灯火通明,火把闪闪,人声鼎沸,唢呐阵阵,炮声不绝,歌声悠扬,笑声连连,喜庆祥和,别有一番风味。

  第四道,回门。

  “入门”完了,天大亮以后,就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来贺礼吃饭,一派喜气洋洋。“入门”第二天,新娘就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好,清晨挑着担子到外面挑水,挑水回来煮好开水,待父母或爷爷奶奶醒来后,就帮勺好洗脸水一一到他们面前,他们用完了又帮忙倒掉。晚上,又忙碌帮煮洗脚水,一一端到夫家的长辈面前侍奉好,表示新媳妇的勤劳和懂事。到了第三天,新娘就该“回门”了,就是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在新郎的陪同下,拎一只鸡或其他一点礼物,双双到女家看望新娘的父母,与他们聊聊家常,或帮忙干点农活。第四天,有的新娘就与丈夫回家了,有的新娘舍不得自己的亲生父母,就让丈夫先回家,自己留下来帮父母干些农活,后面有空再自己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