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又到了数九寒天的季节每逢这个时候,我便想起我的故乡——豫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想起故乡秋日里田间捉鹌鹑,隆冬里的斗鹌鹑,日常里的赏鹌鹑故事,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也想起我的堂伯父,一个干瘦干瘦而驼背的老人,他长着一双黑豆一般的眼睛,除了炎热的夏季,手里总是把握着一只鹌鹑,那时,我们一群孩子都喊他绕大爷,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鹌鹑走位完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鹌鹑走位完美(鹌鹑绕大爷)

鹌鹑走位完美

 隆冬,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又到了数九寒天的季节。每逢这个时候,我便想起我的故乡——豫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想起故乡秋日里田间捉鹌鹑,隆冬里的斗鹌鹑,日常里的赏鹌鹑故事,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也想起我的堂伯父,一个干瘦干瘦而驼背的老人,他长着一双黑豆一般的眼睛,除了炎热的夏季,手里总是把握着一只鹌鹑,那时,我们一群孩子都喊他绕大爷。

饶大爷的乳名叫狗绕。

据说他家三代单传,饶大爷刚刚出生时,他的父亲就被土匪杀害了,还剜了他的心肝做了下酒菜。绕大爷的祖母为了日后孙子好养活,便默默祷告让上苍保佑绕大爷一生平安,祈求各路凶神恶煞都要绕着孙子走,哪怕一只饿急了的狗也要躲闭他。

这是我对绕大爷名字来源的一个道听途说的诠释。

鹌鹑,辞海上解释说,鸟纲、雉科的一个物种,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惯,体小而滚圆,性憨,褐色,杂食,好斗。

绕大爷就是一个农村的园匠。

自打我记事时起,不论是生产队,还是日后的农村生产责任制,绕大爷一年四季总是在伺弄他的菜园,他所蜗居的小屋里,总是挂满了一个又一个的鹌鹑笼子,那笼子里圈养的是各色的鹌鹑,什么公的、母的、大的、小的,什么早秋、雏子、龙安,各色各样......一年365个日夜里,绕大爷总也与鹌鹑分不开。

秋叶泛黄,北雁南飞,鹌鹑要由北向南迁徙,这个时候,绕大爷便忙碌起来,夜里要熬鹌鹑,早上捉鹌鹑。熬鹌鹑就是让笼子的鹌鹑夜里不能睡觉,让强光刺激它们在灯下活动,不让它们睡觉,这样到第二天黎明时节它们便会使劲地鸣叫,这样,把它们放到野地里,它们的叫声便会吸引南北迁徙野鹌鹑,到时绕大爷便用设在地里的网把它们捉住了。

春季时,草长莺飞,万物萌生,菜花喷香的季节,鹌鹑们便从南方飞回来,这个时候的鹌鹑,称之为“菜花”,它们一个个在田野里欢快地鸣叫着,吃着虫子和嫩叶,这个时候,如果把笼养的鹌鹑放在地里鸣叫,便会把野地里的野鹌鹑吸引了过来,这时候绕大爷便在田野里悄悄下了罗网,有时一下子就逮好几只。

童年的我,最喜欢最开心的莫过于和绕大爷一起田间捉鹌鹑了。放了学,只要一有空,我便撂下书包往绕大爷的小菜园里跑,帮助他扯网捉鹌鹑,听绕大爷讲他捉鹌鹑、养鹌鹑、斗鹌鹑的故事......有时候绕大爷逮的鹌鹑多了,也便送我一只,慢慢地,我变得也越来越喜欢养鹌鹑。

绕大爷对待他的鹌鹑,犹如对待他的孩子,小心翼翼象侍弄一个小小的婴儿,那种爱的热情,让我至今难忘。

炎热的夏季来临了,鹌鹑又要回到遥远的北方,笼养的鹌鹑也进入了换毛的季节,这时,绕大爷的腰间总会挂上一个小小笼子,田野劳作的间隙,地里的蚱蜢、蛐蛐、不知名的小虫子,都会被绕大爷收入小小笼子中。他说,鹌鹑褪毛季节,需要好的营养,需用小虫子给它增加营养,这样才能保证它到冬季不生病。

豫东,自古就有斗鹌鹑的习俗。

冬天到了,猫冬的季节,养了一年的鹌鹑这个时候就排上了用场。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绕大爷最为忙碌、最为开心的季节,因为老人鹌鹑养的好,十里八村有向他求教如何养鹌鹑的,如何让鹌鹑斗架厉害的,鹌鹑生病怎么医治的,也有专门找他斗鹌鹑的......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候,故乡大街上人人口里冒着白气,秋收冬藏结束了的人们,终于有了歇口气的机会,这时,家乡斗鹌鹑的场景便成了一个最为热闹的一面。一群群养鹌鹑的爱好者,手里握着一只或大或小的公鹌鹑,穿着厚厚的棉衣,屁股上挂着一只或两只鹌鹑袋子,聚集在乡间一个小屋子里,面前放上一个大箩筐,箩筐里放一点点谷子,放两只饥饿的公鹌鹑进去,利用鸟为食亡的特性,于是,两只公鹌鹑便会为争食斗将起来,直到将力弱的一方斗败为止。于是,斗败的鹌鹑则被称之为“败狗子”。说也奇怪,从此,这只斗败了的鹌鹑一生一世只要再见了被对方斗败的这一只,就再也不敢抬起头来,从此,主人再也不会把玩它,因为养一只被称之为“败狗子”的斗败的鹌鹑会被养鹌鹑的人笑话的。也许,民间的“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就是源于此吧。

在故乡,玩鹌鹑称之“把”,斗鹌鹑称之为“咬”,养了一辈子的鹌鹑,绕大爷积累了数不尽知识和经验,也遵循了一辈子养鹌鹑的规矩,即从不伤害母鹌鹑,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鹌鹑。

什么样的鹌鹑能斗架,做么样的鹌鹑能鸣叫,什么样的鹌鹑可观赏,老人一看便知。鹌鹑的称谓众多,什么雏子、早秋、白汤、菜花......头上有白毛的叫“插花”,翅膀上有白毛的叫“带剑”,胸脯上有白毛的叫“金铃”......如果一只鹌鹑以上三者兼而有之,则贵不可言。判断一只鹌鹑的好坏,不仅要看颜色、大小、个头,还要看骨架、胡子、脖子下花纹的宽窄等等。一只能征善战的鹌鹑则会被养鹌鹑者视之为珍宝,如果能斗上几场不败,则会被养鹌鹑者用笼子专门供养起来,称之为“龙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说,玩物丧志,就不再让我和绕大爷玩鹌鹑了,甚至有一次,哥哥一度摔死了我喜欢的鹌鹑,再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离故乡越来越远......再后来,我到外地当了兵,慢慢地远离了故乡,听到关于鹌鹑的故事也就越来越少,绕大爷离我也越来越远了。再后来,我提了干,当了军官,也全然没有了童年养鹌鹑的热情,回到故乡,再见绕大爷,老人已是下半身瘫痪,儿子们偶儿会让他坐在轮椅上到街上散心,但老人的手里还始终还把着一只他喜欢的鹌鹑。

再后来,回到故乡,听人说,绕大爷死了,下葬时,儿子们他的棺材里,放了两只他生前喜欢的鹌鹑。

现如今,在故乡依然有人养鹌鹑,一只善于斗架的鹌鹑,身价已长到万元,只是听说田野里能捉到的野生鹌鹑越来越少了。

可是,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无论故乡离我多远,童年,那段我和绕大爷一起捉鹌鹑、养鹌鹑的少年青葱岁月,却一直深深地回响在我的梦中。(李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