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5年,《布鲁克林每日鹰报》报道了一则耸人听闻的事件——法国某乡间,一声凄厉的惨叫划破了村庄原本的平静。村民们循着叫声赶去,目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眼前的女子被撕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她的新婚丈夫,这个男人浑身是血,发狂似的撕咬、吞食着妻子。可怜的新娘很快就死去了,他发了疯的丈夫也很快地断了气。

正确对待狂犬病(漫谈狂犬病)(1)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我国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致死率接近100%,是目前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有5.5万人死于狂犬病,平均每10分钟有1人死亡。

我国也是较早记录狂犬病的国家之一。早在2500年前的《左转》中,既有关于驱除病犬的记载。自1950年中国建立了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之后,数据显示在50年代,80年年代和21世纪初分别出现了三次流行高峰,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59年,最高峰1956年病例数为1942例,第二阶段从1960年至1995年,最高峰1981年发病7036例,目前我国处于狂犬病流行的第三阶段。

自1996年以后,由于居民养犬数量增加,狂犬病报告数量快速增长在2007年达到峰值3300例。2008年由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网络化和健康宣传的作用,狂犬病疫情逐年下降2016年下降至644例,而在同一年份中,狂犬病的高发季节在每年的6-9月份,也就是夏季。

正确对待狂犬病(漫谈狂犬病)(2)

提到狂犬病,不少人可能认为只有被疯狗咬伤了才会感染,其实不然,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比较容易传染的动物有狗、蝙蝠、猫、老鼠等。

正确对待狂犬病(漫谈狂犬病)(3)

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主要通过被患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也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接触了带毒动物的唾液而感染。

从感染狂犬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叫作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是狂犬病的重要特征,大多数会在三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到4%-10%,超过一年发病约占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记载,最长的1例狂犬病患者潜伏期长达6年。

狂犬病毒通过咬伤的伤口进入人体,在伤口周围肌肉中复制,并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从周围神经系统移动至脑部,引起脑炎,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一般症状;以及恐水、怕风、幻觉、失眠、机能亢进等神经精神症状,最后因为吞咽困难,还有进行性瘫痪而死亡。

对于狂犬病必须要强调两个100%。虽然狂犬病的病死率几乎是100%,但是如果能尽早规范清创和免疫,预防成功率也近乎100%。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尽早。

如果不幸被动物咬伤之后,首先要进行冲洗,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复冲洗患者被咬伤处,至少冲洗15分钟,然后进行消毒,用碘伏或酒精,由内向外对伤口及伤口周围,进行2遍以上的消毒,最后是注射疫苗。必须在24小时以内,前往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不同级别的狂犬病暴露,需要采用不同级别的处理。

正确对待狂犬病(漫谈狂犬病)(4)

人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有2种方式

再次暴露需不需要接种疫苗?

狂犬病的预防控制

正确对待狂犬病(漫谈狂犬病)(5)

2007年在国际狂犬病联盟的倡议下,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28日确定为世界狂犬病日。狂犬病日的口号是“共同行动,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