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点下右上“关注”,俺是回村歇歇老农,今天周末,咱来回忆一下农村里已经消失的行当。而这些行当在邯郸东北平原上农村里,曾经是多么的重要,涉及到家家户户,能把这几个行当干好的,在街坊邻居之间都属于有材料的能人。

这些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消失殆尽的行当,现在的年轻人怕都闻所未闻吧!下面咱来絮叨絮叨。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1)

邯郸农村打坯场景示意图,回村歇歇绘制

首先说“打坯”

在1980年之前,延续到1990年,邯郸农村农民盖房子,房墙体以土坯为主。

1980年实行分地到户是农村建房的一个分水岭。之前,农户建房,因为买不起蓝砖,在地基上用白灰垒砌16层砖,叫砖根基,坐上窗户,以上就要用土坯垒墙。建房能用16层砖做根基都是上乘房屋。

农户建一座房子,使用最多的建材是土坯,而这土坯就地取材,到农田里就可以生产土坯。生产土坯也不用场地,不用窑烧。

生产土坯简称“打坯”。

下面咱说说打坯流程:

一、选地:那时耕地是生产队的,农户建房打坯向生产队申请。生产队会在留的春白地或者秋白地,地势高下雨跑水的地方画出区域供农户打坯用土,这样农户打坯后,把打坯坑填平,顺便也平整了土地,真是科学规划,一举二得。

二、洇土:选好打坯场地后,农户会先根据一架坯占用的地方,用铁锹堆起畦沿,如果打十架坯,就堵十个畦子,然后放水。如果上层土太干燥,就要等水渗下后,再次灌水,直到灌水渗透后,和地下的湿土接身,然后等风干至刚灌水的地表成为湿土,而不能是泥。

土干湿程度,用手抓起来,能握成土团,松开土团散开。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2)

图片来源于网络:打坯杵和模子

三、土坯标准和工具:一架坯标准是500块 ;土坯尺寸:长50~60厘米;宽30~35厘米;厚度10厘米。当然这土坯尺寸各地不同。这样的土坯在我们家乡垒墙是横竖着砌墙,而不是像现在砌砖墙平着使用。俗称“铡(zha)坯墙”。

土坯大小由坯模子决定,坯模子多是坚硬的枣木制造,村里有专门租赁坯模子的。

1.坯模子一盘;

2.打坯杵一只,木把石头杵头约30斤重;

3.草木灰;

4.一张铁锹,一把三尺钩。

四、打坯:俩人一组。

打坯流程:

1.盘打坯台:坯架要码在没有洇水挨着洇水的干燥地,坯架为半圆,因打坯台用一天,要先用打坯杵夯实弄平整,垫上一块厚木板当底,坯模子放在上面。

2.撒草木灰:作用是不让打好的湿坯沾底沾坯模子上。

3.填土:这也有点小技术,负责填土的算小工,每一个坯要用两锹半干湿正好的土。填土的小工要先把土挖松,上下搅拌,不能有土块。

填土小工先撒草木灰,然后迅速朝坯模子里装土。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3)

打坯模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4.打坯:打坯人算是技工。填土人填满坯模子后,打坯人上坯模子上,拎起打坯杵,先在装满土的坯模子四个角使劲夯四杵,然后中间在左右轻夯两下,最后在坯模子中间前后再轻来两杵。

前六杵是把土坯夯实,最后两杵是把土坯面打平整。每个坯需要夯八杵。

5.上架:一个土坯打好后,打坯人从打坯台上退下来时,右脚后脚跟,顺便把坯模子活动档板踢开,弯腰掀开坯模子,填土小工接住坯模子;打坯人掀起土坯,抱起来码在坯架上。

这码坯架更是一个眼力手里配合到天衣无缝,才能保证坯架不倒。坯架一般是五层高,因为是湿土坯,一天摞五层高,打的坯不硬实,坯架摞歪斜了,都有可能最后倒塌,前功尽弃。

坯架半圆形状的有点,只要打好底层,因为每一个土坯都有斜度,土坯的向心力,支撑起土坯架不倒,等着被风吹干。

五、感慨那个年代的劳动美

这样打出的土坯,没有气泡,干燥后特别硬实。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4)

打坯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坯不仅是个重体力活,还是有技术含量的。首先是迅速,因为30斤重的打坯杵每一个土坯要提起落下八次。在一尺多宽的打坯台上,打坯人双脚是站在坯模子的框木框上,随着每一次打坯杵的提起落下,打坯人脚后根像轴一样半转,脚尖脚面随着脚后根转动,腾闪挪移,若一杵下去,砸在脚面上,那是会把脚面砸骨碎成肉饼;而如果一杵下去,总砸在坯模子上,一会儿把枣木坯模子边框砸坏了。

俩人一组,每天生产500块土坯,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打坯人和填土人如果配合默契,两个人真像舞蹈一样,那种劳动的协调美,真的就是一种人类肢体语言和力气外露的艺术

因为打坯太耗费体力,一天要吃五顿饭;早起先吃饭,半晌送糖包菜包;中午饭回家吃;下午半晌送饭;晚上回家吃饭。

尽管如此费力气的活,在我们家乡,打坯都是邻居之间互相帮忙,是义务的,不要任何劳务费。至今,令人回忆的并不是那个时代的贫穷,而是那个时代村民之间的纯情。

咱二说盘炕

这说起陈年旧事,这真是小孩没娘,越说越长。

那个年代,农行盖房,全凭土坯。土坯房也要有几层砖根基,防止下雨存水把土坯泡软,房子就倒塌了嘛!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5)

我们家乡农户建房,多是平地四五层砖坐上门,算是屋地平;然后再16层砖根基上座窗户。

说到此,就开始说盘炕了。屋地盘土炕是12层砖高,这12层高,一是方便人坐在炕沿,因为过去农户没有凳子坐,来客人坐炕沿成了一种习俗。

那时邯郸平原农村农户都睡土炕,这土炕冬天生煤火,一可以做饭,二可以暖炕。

盘土坑的煤火台因为要有火腔子,风门,火炕吸热通道。炕是六尺长,把煤火的热量吸到后面,就需要火道呈现上坡状,炕没有一定的高度,煤火的热量就吸不过去。

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六层煤火台,煤火台上6层,通过土炕里设计预留的吸热道,就可以把煤火的热量送达到六尺长,六七尺宽炕的每一个角落,供一家人冬天取暖。

在邯郸平原冬天的四个月里,这样的煤火土炕需要1500斤散煤就够了,包括一家五六口人做饭用火。

这垒冷炕简单,就一个土台子,最上面用砖墁平就行了。

要是火烧的热炕,就需要有技术了,可能把一个土炕盘成煤火热炕的人,也就是农村里的土专家。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6)

邯郸平原煤火炕实拍

盘火炕要点:

1.煤火台在炕前正中,主火道就类似倾斜的烟筒,是用砖头垒砌,直接斜到炕下;

2.像鸡爪一样三个进入炕面的主火道,一路上坡,通向炕后;

3.向热量盲区开子火道,力争主火道和子火道把煤火的热量传导均匀;

4.所有火道设计垒砌完毕,火道上口不能高于炕总高10层砖;然后抗土要夯实平整;

5.墁炕,用二寸头砖,就是一个整砖的四分之一,做支架,然后用整砖抹石灰,像砖墁院子一样,把炕墁平整,底下留空供煤火的热量散发。

冬天,这样的火炕是不能直接铺席子和被子,要先铺一层干燥干净谷草,谷草上铺上苇席,苇席上铺褥子被子。

这样的煤火炕只要盘好了,晚上睡觉是特别暖和的,尤其炕中间,睡到半夜会发现烧身子。

白天做饭时,一块砖就像关上桌子抽屉一样,推进去,就挡住了火的热量向炕中传导;晚上不做饭了,拔出这块砖,煤火的热量就被吸入炕里面。

聪明的劳动人民还在煤火台一边,放进一个能放一桶水的小瓷缸,瓷缸里的水在冬天里能达到七八十度的热,早晨起来洗脸就不缺热水了,平时刷锅洗菜都可以用温水。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7)

邯郸平原上老屋实拍

无限的感慨:历经过那个贫穷年代的人,你才能感受到咱们农民们的聪明才智,一家五六口人,在漫长的每年冬天的四个月里,约1500斤散煤,就可以供做饭用,供晚上睡觉取暖,还有一个不用烧的自然小锅炉,整天有温水。

真是贫穷有贫穷的办法,虽然烧散煤,几乎没人中煤气。原因是那时候的土坯木瓦结构的房子,有出气的地方,尤其中式门窗,靠纸糊窗户,糊不严实。

咱三说“垛墙头”

虽然作为北方农村的邯郸人,那个时候都很贫穷,家里真没啥可偷盗的。可是因为农民的观念比较封闭,家家户户要有街门,要有墙头隔开,谁家关起街门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那个年代盖房都买不起砖,墙头就更别说用砖了。墙头不仅不用砖,连土坯也用不起,因为打土坯需要请邻居来帮忙,邻居帮忙不要工钱,但管吃饭也是一笔开支呀!

于是,村民就自家拉土和泥“垛土墙头”。

垛墙头要泡土,掺麦秸,和泥。这垛墙头的泥是不能软,要和得越硬越好,麦秸起着筋骨作用,要搅合均匀。这样垛墙头的泥,要用三齿钩倒腾一遍,用脚踩一遍,再倒腾一遍。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8)

墙头的高度要挡住人看尽院里,就要有两米高。这样的土墙头是下面宽,越向上越窄。这两米高的土墙头要分三次垛起来。

第一次打二尺多高,等墙头干燥得可上人后,开始打第二段,这时要有俩人配合,一个人在下面把麦秸泥用叉子摔成块,递给上在墙头上的人;墙上的人要把这泥块垛起来。

你可以想象一下:垛二尺来高的泥块,如果稍有歪斜,自然就坍塌了下来。这一定要眼里好手巧,要把墙头垛得齐齐整整。

垛好第二段土墙后,还要收拾,就是用叉子尖把刚躲起来的硬麦秸泥,从上向下打,把墙打整齐,让泥里搅拌的麦秸全向下顺溜了。这样下雨,雨水就会顺着麦秸向下流,保持了土墙头的土少向下流失。

第三段土墙头高了,也窄了,就更要小心翼翼垛泥块,收拾,敲打……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9)

咱最后在说说“泥麦秸垛”

现如今,都联合收割机割麦子,麦秸都扔在了地里。这在过去,麦秸除了可当柴烧之外,还有很多用处。例如上面的垛墙头,还有轧打麦场,阻止土场起土,谷子麦子在场里弄不干净。

那个年代是石磙子碾麦子。麦子打完,会把白皙柔软的麦秸垛在场边。根据麦秸量多少,会垛成圆麦秸垛或者长方形麦秸垛。

这垛麦秸垛有点像垛墙头,有人在麦秸垛上踩,有人在下面用叉子朝上扔麦秸。

麦秸垛堆码起来后,也像垛墙头一样,要把麦秸垛四周松散的麦秸撕下来,再扔上去,上面的人把麦秸垛踩得中间高呈弧形,就类似扣了一口大锅。

最后,麦秸垛上是要上泥的,不上泥压住,一场大风就把轻飘飘的麦秸刮得飞上天了。

泥麦秸垛的泥和垛墙头正好相反,要稀泥,稀泥里搅和进麦糠。然后从麦秸垛顶最中间开始开始抹泥,抹泥厚度不露麦秸为准,一定要围绕麦秸垛顶中间点,转着抹泥,直到把麦秸垛顶抹严实结束。

为啥泥麦秸垛一定要从顶中心向外呢?麦秸特别光滑,如果从一边上泥抹,随着抹泥增加,麦秸垛会被泥的重量压翻,垛麦秸垛不就白干了么?

选村长的民间故事(乡村记事打土坯)(10)

欢迎泥麦秸垛还闹过笑话,有人从边缘转着向上泥,结果把自己泥到了麦秸垛顶中心,下不来了……

麦秸垛泥好后,一是防风刮;二是下雨也湿不透麦秸垛。能保证连阴天,农户家里柴禾湿了,没有点火的柴火。

这样泥好的麦秸垛,即使下七七四十九天连阴雨,麦秸垛也湿不透。据说,1963年,邯郸平原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麦秸垛被洪水飘起来,像海里的船一样,都散不开。

转眼,几十年过去,咱农村人的生活,农业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盖房子从土坯墙发展到现在的钢筋水泥红砖结构,打坯只能成为老人的记忆了;而随着住房的改变,生火做饭冬天取暖都用上了新能源;暖暖的土炕,一家人猫冬在土炕上睡不着,求爹娘说闲话讲故事,兄妹几个争着睡炕中间最热的地方,打打闹闹中,在爹娘的故事里进入了梦乡……煤火炕换成了干净的席梦思;土墙头换成了砖墙,还变着花样力求美观;再不见平原的田野上一个个如小山一样的麦秸垛了,麦秸还田成了肥料……

哦!那个属于我们的年代,还会回来么?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么?我们需要忙里偷闲,忆一忆那个时代的苦,才会珍惜今天的甜;如果生活里只有甜,甜成了永无止境的追求,剩下的只是浮躁和不安,幸福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