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曼 实习生 卜鑫 文图
本报讯 日前,一本名为《石罢村志》的村志书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看似普通村志的出版发行,却让洛阳市伊滨区的8位老人激动不已,这本书正是由他们义务编写13年而成的村志。10月25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该书主编徐建恒的儿子家里,见到了依然精神矍铄的徐建恒老人。
一次偶然,8位老人开启修志之旅
“我原来是民办教师,退休之后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就闲不住想找点事情做做。”村志的主编徐建恒告诉记者,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看到了一篇关于“乱世修寨,盛世修史”的文章。看过之后深有感触的徐建恒也有了想编写一部史书的想法,他立即找到自己的老朋友姬凤圏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他。姬凤圏对徐建恒的提议非常支持,两位老友一商量,不如就从自己的生活的石罢村着手,编著一本记录石罢村多年变化的《石罢村志》。
(徐建恒向记者展示2015年版本的村志)
曾经的杨柳沟,如今的石罢村
“编村志,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曾经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徐建恒说,由于伊河从石罢村穿过,所以石罢人的生活也与伊河息息相关。曾经伊河两岸杨柳依依风景独好,所以当时的石罢村就叫做杨柳沟。但随着伊河河床的抬高,两岸河沙改道,杨柳沟也被沙河泥土淤积而成为平地。虽然杨柳沟消失了,但是伊河却自此起变得河道宽敞、水流减缓,河水所带的沙石也沉落在村子的上游,故得名“石罢”。
徐建恒告诉记者,为了确定石罢村存在的时间,编委曾考察过村内的兴国寺。在寺庙内的一处前秦造像碑发现,兴国寺已经存在了1600多年,“照常理说,都是先有村(即杨柳沟村)后有寺庙,所以由此推算石罢村存在也应该超过1600年。”
在《石罢村志》中不仅追溯了石罢村的由来,还从姓氏、农业、兴修水利、工业、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生活、礼仪、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了石罢村的发展历程。其中也包括了曾经对石罢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事迹,以及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关于石罢村的传说。
经过8位老人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2015年5月《石罢村志》定稿。今年9月,93万字的《石罢村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70岁。徐建恒说,曾经几位老朋友都担心能不能完成村志的编写工作,“如今,我们都亲眼见证了村志正式出版,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希望后来人能继续书写,把我们的历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