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代表安徽省参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剧目黄梅戏《献船》定于9月4日至9日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网站展播。(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播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239/zhanyan.shtml)
《献船》是一部反映1949年春天军民团结一致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作品,同时也是向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作品。该剧以长江北岸安庆漳湖回族村落马家店为故事发生地,通过马家店各族群众由“藏船”到“找船”最后“献船”的转变过程,讴歌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动人故事。
据悉,该剧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精心创排,从去年7月底开始筹备,今年7月9日在安徽大剧院成功演出,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很像,演出的很多细节很真实。”在家里观看演出录像的回族老船工董玉发感慨道。舞台上的月夜、江边、芦苇荡、扛枪的战士……一幕幕当年的“景象”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时,时年16岁董玉发报名参加了回族群众自发组成的渡江突击队,帮助二野五兵团解放军战士渡江。“村民们都知道解放军是代表人民的队伍,帮助解放军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所以纷纷报名要帮解放军渡江。”
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
黄梅戏《献船》的编剧濮本信多年前曾到访过漳湖回族村,“我听到当地人说起回族船工帮助解放军渡江的故事,一下激发了我的兴趣。国民党毁船、老百姓藏船、解放军找船,这个情节有很强的的戏剧冲突。”濮本信根据回族船工的历史故事和黄梅戏的特点,创作出“水妹子”这一女性角色。
“去年7月我们接到通知,要把濮本信老师的献船小戏改成大戏,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会演。我们非常高兴,全院近百名演职人员投入到了该剧的演创工作。”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说。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剧情的发生地和历史背景,获取更多的表演灵感,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组织该剧演创团队,分别到访漳湖回族村和皖河农场三益分场采风,找到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船工及后代,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研座谈,深入挖掘表演素材。
根据相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建议,《献船》剧本经历了无数次小改和3次大改。最终于去年8月21日定稿。
每一次剧本的修改,都意味着该剧的排演工作都要变动。
“剧本调整了,曲子就得重新创作。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心里觉得能担任整部剧的作曲是件非常光荣的事,一定要把曲子创作好。”陈华庆在答应担任《献船》作曲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根据剧本变动,三易其稿,共创作出120余首曲目,最终从中选定40余首作为该剧的配乐。
在紧张的演出排练中,演员们也克服着各种困难,反复记忆重新更改过的台词和动作,充分演绎出各个角色的特点。
在这部剧中男主角马自正在剧中经历了较大的思想斗争,一方面他面临着父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是向往革命的,向往着解放军。
“他本身的命运是紧密融入到革命的背景潮流中的,他的思想经过斗争再到转变是和剧情的发展并进的。”潘文庆在谈及扮演马自正一角的心得体会时说道,“这部剧的战斗戏很多,要翻很多跟头,动作要求比较高。演绎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以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而著称的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在该剧中扮演水妹子。“水妹子是一个善良、朴实带有些许倔强的女性角色。”她表示,希望通过该剧展现安庆当地的风土人情,让观众体会到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的重要意义。
“经过一年的精心编排,我们希望《献船》这部剧能借助此次展演机会,让全国的观众感受黄梅戏,了解当年波澜壮阔、民族情深的渡江战役历史故事。”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说。(记者 汪应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