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叫《啥是佩奇》的广告片刷屏了。

这个广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八分钟的导演剪辑版,一个是五分钟的广告宣传版,两个版本我都看过,个人比较喜欢八分钟版本的,这个版本作为讲故事的短片来说更完整。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佩奇是爷孙俩最简单最温暖的爱)(1)

《啥是佩奇》

春节前夕,农村留守老人李玉宝打电话给儿子问他要不要回来过年,结果是孙子接的电话,李玉宝问孙子要什么新年礼物,孙子说要佩奇,可是由于手机信号差,老人家无法问清楚佩奇是什么,于是,老人家开始自己研究什么是“佩奇”。

老人家翻遍了字典,只查到了“佩戴”、“配种”,就是没有“佩奇”。跑遍全村到处打听,但叫“佩琪”的网红,“佩琪”洗发水,叫“张佩奇”的男人,以及跟跳跳棋差不多的“佩棋”,也都不是孙子口中的“佩奇”。后来,有个在北京打工的亲戚告诉他,佩奇是红色的猪。于是,他又跑去猪圈,试图把黑猪刷成红色的。还是在那个亲戚的帮助下,李玉宝知道了佩奇是个动画片里的猪,长得像鼓风机。

终于,李玉宝在新年那天,给孙子掏出了一个用鼓风机焊的粉红色佩奇。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佩奇是爷孙俩最简单最温暖的爱)(2)

《啥是佩奇》

一个国民大IP,一个中国农村老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被短片以爷孙之间的真挚亲情,辅以春节回家过年的应景题材,连接在一起,这大概就是《啥是佩奇》刷屏的原因。这部兼具幽默与感动的宣传短片,说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在春节来临之际成功刻画了人们所期待的那种亲情。

这部短短几分钟的短片,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看到了感动,看到了心酸,也看到了短片的漏洞。

短片带来的感动和心酸,都集中在李玉宝老人家身上。老人家对儿子的爱,对孙子的爱,是如此简单、如此温暖,孙子想要什么,老人家都会帮他实现,也正是这份真挚的亲情,感动了无数观众。很多人都在李玉宝身上看到了自己亲人的影子,父母的爱是那么的无私。

至于说“心酸”嘛,看短片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孙子只不过随口说了“佩奇”两个字,老人家连“佩奇”是什么都不知道,却又为什么就这么执着于这个"佩奇"?后来想明白了,这一切源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抑郁倾向。随着子女进城打工,农村留守老人也许一年只能见到几回孙子,甚至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见一回,这仅有的一次见面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意义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老人家才会这么执着的必须送给孙子那个“佩奇”。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不少人有亲身体会,就像,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做一大桌子菜;每次离家,父母都会把大包小包的特产往后备箱里塞。

但越是执着也越反映出,这个留守老人家的寂寞与空虚。我在想,这部短片被疯狂转发的背后,是不是包含了无数游子的愧疚?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佩奇是爷孙俩最简单最温暖的爱)(3)

《啥是佩奇》

感动和心酸过后,不免清醒了许多,最终发现,故事是好故事,但是片中的农村却并不是真的穷。片中李玉宝的老伙计牧羊人,在用智能手机看美女直播;村里有视频彩铃,也就是有4G网;李玉宝自己家里有液晶电视;村里的小卖店里,摆着几部崭新的智能手机卖。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高度现代化,而且普及的村子,这个村子并不闭塞也不穷。这样的一个近现代化的村子,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李玉宝去过北京打工的亲戚)知道佩奇是什么。而且,李玉宝首先去问的,是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结果小学生们不告诉他,一哄而散;小学生们知道佩奇,那家长们肯定也知道,难道家长们也不愿意帮助这样一个老人?接着,李玉宝去广播,向全村求助“什么叫佩奇”,也没人告诉他。导演这是故意忽悠李玉宝呢,还是在忽悠观众。

啥是佩奇这只其貌不扬的粉红小猪(佩奇是爷孙俩最简单最温暖的爱)(4)

《啥是佩奇》

片子很感人。可是我是个比较容易出戏的人,遇到逻辑有问题我就想吐槽一下,我就不明白了,李玉宝因为手机没信号没问清楚佩奇是什么,然后自己一直折腾,那他老人家为什么不借一部手机再打过去问清楚呢?

话说回来,这一点点逻辑问题并不影响我对这个宣传片的喜爱。 影片所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温暖、团聚,无论故乡在哪里,总有一双手在为子女的归来而操劳,总有一段思念在为亲情重逢而守候。

外出打工的游子们,年底到了,今年春节就回家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