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在1952年1月号的首篇刊出了玛拉沁夫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同年在呼伦贝尔鄂温克巴彦呼硕拍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由于原著(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小说与拍摄剧本所需差异太大,拍摄时间紧任务急,使得整个剧本完全处于二次创作的过程,大家七嘴八舌的建议,一边拍摄一边修改剧本。玛拉沁夫虽是编剧成员1952年秋天就进入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深造,这样剧本的二次创作的重担就落在了海默和达木林的身上,电影剧本基本上已没有玛拉沁夫原创的内容,这样在整个后期二次创作的过程中,海默和达木林也让他们自己的创作思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境界,1952年6月5日阴历五月十三是当地牧民在巴彦呼硕敖包举办“敖包会”的日子,转天大家把敖包周边的卫生从新收拾了一下,6月7日也就是阴历五月十五那天大家拍摄忙碌了一天,吃过晚饭海默走出了蒙古包,仰躺在巴彦呼硕敖包山西南方向的山坡上,不知不觉的十五月亮悄悄的升起,皎洁的月光

敖包相会歌曲黑鸭子(不为人知的敖包相会史话)(1)

下,影影焯焯的巴彦呼硕敖包山上,好像有一对男女青年在约会,海默看着冉冉升起的月亮,看到那一对年轻人,海默突然来了灵感,顺手掏出钢笔,兜里没有纸,撸开衣服袖子先把《敖包相会》四个字写到了胳膊上,把月亮升起的意境和年轻人在敖包旁相会联系到一起,不一会把想写的歌词都写在了胳膊上,就这样完成了敖包相会歌词的创作:“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敖包相会歌曲黑鸭子(不为人知的敖包相会史话)(2)

(海默)

回到蒙古包里把歌词写在了剧本上第二天海默和一牧民赶着马车去往鄂温克,向鄂温克文化局的同事们打听当地谁会谱曲,经过大家的推荐,海默知道了通福。海默已许久没有到旗(县)里了,帮着大家买了些日用物品还在旗里住了一宿,第二天赶回到拍摄现场,把给大家带的物品分给大家,继续参与电影的拍摄的工作,转天海默清晨早早地赶着马车出发找到通福的家,一见面就研究谱曲一事,通福明白了来意,通福还是先仔细地看了一下海默写的歌词,看着看着通福的嘴里流出了曲调的旋律,只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敖包相会》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音乐作品。1952年6月10日是我们鄂温克草原吉祥的日子,一首传世的东方第一情歌在鄂温克巴彦呼硕敖包山下诞生啦。在这一天巴彦呼硕草原上就开始唱《敖包相会》了。自写完《敖包相会》的曲子以后通福也加入了《草原上的人们》整个剧本的音乐创作当中。

敖包相会歌曲黑鸭子(不为人知的敖包相会史话)(3)

(通福)

在后来的文革岁月中,对海默进行彻查时,想利用海默写爱情歌曲的事把海默打成反革命,可是造反派把《敖包相会》的歌词反复地看了多遍,才发现歌词中没有一个情字,也没有一个爱字,在此作品中难以给海默罗列罪名,最后还是在一九六八年五月十四日,按照阴历的算法这天是阴历四月十八,差一个整月就是《敖包相会》歌曲诞生十六周年,这天海默先生被文革干将用别的作品加以罪名,在审查中把海默打死。

敖包相会歌曲黑鸭子(不为人知的敖包相会史话)(4)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敖包相会”的曲作者;通福先生,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家住莫合日特(今巴彦查干苏木)。这一首只有十二小节八十三个字的歌曲,为什么受到无数人的青睐,而且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经唱不衰?试想,除了歌词简练而又有诗意,旋律优美流畅以外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他来自于生活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一首爱情歌曲居然没有一个情字也没有一个爱字,实属罕见,后人因这首情歌创作的特殊性和极其巧妙歌词的故事,对情节叙事的讴歌,又被后人们捧上了东方第一情歌的宝座。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百废待兴,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反应以草原为题材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决定在呼伦贝尔鄂温克巴彦呼硕草原上拍摄,这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影片中插曲《敖包相会》也正是从这里唱遍大江南北,因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所以巴彦呼硕敖包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 文革时期造反派把《敖包相会》批成是黄色歌曲,但是年轻人还是偷偷的传唱。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敖包相会》歌曲从新回到了历史舞台,也给电影拍摄地巴彦呼硕草原留下了内蒙古旅游第一品牌的珍贵财富,只要一提到内蒙古人们就会想到歌曲《敖包相会》,只要一说到《敖包相会》的地方,就会想起巴彦呼硕景区,打造北方少数民族旅游品牌《敖包相会》歌曲首当其中。

敖包相会歌曲黑鸭子(不为人知的敖包相会史话)(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