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

文|阿朱啊

自朱棣取得了白河沟大捷,济南就成了京都和北平的唯一屏障。

朱允炆原本是要问罪李景隆的,才过一年多的光景,李景隆就败光了南军50万,其中还有将近10万的降兵,无论是哪一点都让朱允炆恨透了李景隆。

却被徐辉祖拦了下来,因为京都已经派不出更多的军队,也没有更多的辎重供应。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暂时不追究李景隆的罪责,而是将其升了职仍旧坚守济南。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2)

只不过,坐镇京都的朱允炆永远都想不明白,为何派了老将却让朱棣立了威,换了将军却是送粮送人送军功的结果。这场原本该必胜的内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自己推上了绝路,甚至说出还不如早点什么都不做,直接等着熬死朱棣的话。

其实,不止是朱允炆这个不懂军事的人不解,就连一直冲锋陷阵的耿炳文和李景隆也没有时间细想自己到底输在哪里,而且历史还惊人的相似,他们竟然都输在了同一个错误上。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3)

耿炳文痛失副将顾成

耿炳文是朱元璋留给朱棣的开国宿将,以善守为特长;同时也跟朱允炆有姻亲关系,其嫡子娶了朱允炆的亲姐,算得上真正的一家人。

自宋忠丢了怀来之后,朱允炆原本打算让李景隆去统领讨燕大军的,但李景隆却拒绝了,却把徐辉祖推了出来,徐辉祖原是信心满满想要一展抱负的,但尤其朱棣的关系,朱允炆却派了耿炳文去。

但耿炳文却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丢了雄县,四万多人的军队顷刻间兵败,更让耿炳文措手不及的是,原计划是一半人马进真定城,一半留守城外,却突然听到敌袭的呼叫声。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4)

等他出来看才发现根本就不是敌袭,只不过他这支十几万人的军队大多都是从各地抽调出来的,相互之间既不认识,就连作战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一旦有人高喊“敌袭”,相互不认识的军队就会发生混战。

哪怕他立马觉察出来了,命令军队结阵,但杀红了眼的士兵根本听不到他的命令。更糟糕的是在混乱中,副将顾成为了保护他及时撤退,却被混在军队的燕军射中,当场被活捉了。

打了几十年仗的耿炳文自从接了印信后,就一直关心各个军队之间的磨合,但时间紧任务重,朝廷又急于军功。如果不是朝廷下的旨意逼着他仓促出兵,雄县不一定会丢,顾成也不会被抓。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5)

耿炳文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也为了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使出了自己的老本行,和燕军打起了对垒站。因为这个时候的燕军,即便势头再猛,将士再不怕死,却不敢耗下去,而他却有的是时间等。

但他这一计划再次被远在京都的朱允炆破坏了,不仅下令诛杀了顾成的四个儿子,还让李景隆取缔了他的都指挥使一职,而且还要他留京待勘。

耿炳文早就知道打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出击也并非一定胜过守城,只要善于利用军队的优势,就能取得更好的成功。但这都需要时间去磨合,但急于结束战争的朱允炆却不给他时间,也不给他机会。只看结果,一旦失败就定罪,丝毫不问缘由。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6)

李景隆兵败白河沟

李景隆是京都里为数不多的能得到朱允炆信赖的将领,虽然一开始推拒了,但他却也清楚自己是迟早要去战场的。但朱允炆下旨让耿炳文开战,也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就在他接替耿炳文成了新的讨燕大将军后,没等军队休整三天,也接到了朝廷崔战的旨意,只不过,他拒绝了。

直至他集结够50万军队才一举进攻北平城,虽然苦战一个月未能真正拿下,但只要再多一点时间,他就可以大胜,让朱棣失去大本营。只不过,随着入冬的天寒地冻,自己军队的伤兵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以攻城。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7)

雪上加霜的是朱棣吞并了大宁的军队,一下子集结二十几万军队踏马而来,而李景隆除了仓皇迎战,也别无他法。

糟糕的是他和朱棣的第一次正面战争就失利了,只能带领着部队据守白河沟一带。郑家坝的惨败让他五十万的军队只剩二十多万,领军作战的将领也死伤不少,而且士兵多半还萎靡不振。

就在李景隆准备重振旗鼓准备在白河沟与朱棣决一死战的时候,军队却发生了不明军火爆炸,军队和马匹都混为一谈,士兵们更是混战一团。即便他一直在大喊“营啸”,但没有一人听他的示警,就连他自己还不幸中了燕军的一箭。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8)

白河沟一役更是惨败,千户以上的武官折损近百名,士卒死伤近十万人,还有九万人投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任讨燕大将军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也犯了同一个错误。看似数字庞大的军队,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即便在打仗期间,明明看到自己军队陷入了包围圈,还必须得等主将发号施令才敢参战。

就算是在驻扎地,也会时不时发生“营啸”的情况,自我损耗不说,更锐减了士兵打仗的士气。

李景隆虽然吸取了耿炳文的教训,拒绝朝廷插手作战的指挥,但对于各地集结而来的军队,本就存在的问题也无能为力。又加上数战后,燕军的士气日渐高涨,而且军队还越打越多,而南军则节节败退,最终打得军队溃败,还弄丢了粮草辎重。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9)

朱允炆的两种态度

李景隆曾对铁铉吐过苦水,说他打得不是内乱,而是朝廷的脸面。因为朝廷为了脸面,为了满足那些文人士大夫的歌功颂德,肆意插手军务,根本不管实际战争情况,打胜了是本分,打输了就制裁,根本不留活路。

好的领导者一定要有点人情味,能有同理心,敢于表露脆弱,更经得起失败,唯有如此才能在成功面前敢于言败。

自朱允炆谋策对朱棣先下手为强的时候,为的就不是单纯的削藩,而是为了替自己立威,却改不了疑心的毛病。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0)

派遣耿炳文,原本就是为了求个稳赢,却不能接受一次小小的失败。还不顾老臣的功劳,诛杀顾成四子,让那些原本一心为国打仗的武将们人人自危,存了反军之心。

如若不然,朱棣仅凭千里奔袭的十万军马为何能迅速吃掉大宁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及朵颜三卫骑兵。虽有陈亨做内应煽动逆反,但真正让将士寒心的还是朱允炆对失利将士的诛杀。

虽然在这一点上李景隆是幸运的,即便他屡战屡败,但朝廷该给的粮草辎重一分不少,而且即便兵败德州,朱允炆也只是让他收拢兵马,死守济南,戴罪图功。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1)

原因是朝廷除了李景隆已经没有再让朱允炆信任的将领可派遣了,而且徐辉祖还预判“旬月之内,燕庶人必挥军南下,其兵锋所指,定是济南无疑。”而济南就是京都的北大门,如若失手,那京都也将不保。

朱允炆对耿炳文和李景隆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战争,而是朱允炆有无退路可言。也就是说耿炳文失利了,还有李景隆替补,但李景隆失利了,朱允炆就无人可用,所以他才把之前严惩的态度转换成了抚慰。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2)

朱棣的两次转折点

朱棣起事的时候,虽然昭告天下自己是清君侧,并非谋逆,再说打来打去都还是朱家的天下。所以,除了燕军对抗京都,并没有其他藩王参与战争。

而朱棣只有八百府兵,凭什么能对抗京都集结的十万大军?主要就是因为除了宋忠之外,其余将领多是北平旧部,或是对朱棣军事才能佩服之人,所以才能轻而易举拿下了怀来。朱棣还未曾增设一兵一将,而是把城区的防务全全交给了原来的守城将领。也就是说怀来虽是朱棣的地盘,但朱棣却未插手,打破了朱棣嗜杀将领的谣言。

注意一个数字,当时朱棣具有野战经验的士兵也才两万来人,再加上降兵两万,统共只有四万人。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3)

之所以能一天功夫取得雄县的胜利,也是因为朱棣带领燕军三卫里应外合夜袭成功的。简单来说,朱棣是个惜兵爱兵的好将领。知人善用,坚决不做无畏的牺牲,遇到这样的主将,才是士兵之福。

取得白河沟大捷,是内侍马和出的主意。利用李景隆身边无将领可用,以及集结的军队不相识的原因,炸毁火药库,制造混乱,让原本该是一个阵营的军队自相残杀,自乱阵脚。

不打死战、呆战的朱棣,能依赖的就是对手下绝对的信任,以及手下对他绝对的服从,如此一来才能配合的天衣无缝,形成无往不利的局面。

李景隆是真打不过朱棣还是故意输(山河月明看懂耿炳文李景隆犯得同一错误)(14)

其实,说白了朱允炆看似掌握先机,把朱棣所节制的军队都尽数调走,但却忘记了人的向心力。不说是朱棣个人魅力有多大,而是朱棣常年待在军营,又积累军功无数,自然就有众多拥护者。

朱棣屡战屡胜的自信,就在于对军队的灵活运用,以及超强的凝聚力,信之用之,赢面早已了然于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