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在上世纪初,近代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发现了鸟笼效应。

1907年,正值詹姆斯教授从哈佛大学退休的日子,他与同为哈佛大学教授的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他向卡尔森许诺:“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

起初卡尔森不以为然,直到在他的生日宴会上,詹姆斯教授送给他一个精致的鸟笼。

此后每当有客人来到卡尔森家做客,卡尔森就需要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客人解释这只鸟笼的来历,朋友们也纷纷表示,这么好看的鸟笼闲置下来当作一个工艺品摆放难免可惜,听得多了之后,卡尔森竟然真的去买了一只鸟来养。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1)

经过上述的事例,心理学家詹姆斯的鸟笼效应理论声名鹊起,用以形容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

鸟笼效应作为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也被看作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

事实上,这种被别人的惯性思维引导,并且最终屈服于的惯性思维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商场打折促销的时候,衬衣买一送一,哪怕送的衬衣并不是自己心仪的款式,但凭借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将这件衬衣买回家去。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2)

回家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其他的衣服和配饰来搭配这件衬衣,很多人也不会选择将这件衬衣丢掉,而是又去买裤子、裙子、鞋子、丝巾来搭配这件衬衣,这就是鸟笼效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鸟笼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见,有时候根本不用别人去提醒,我们的惯性思维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

看到鸟笼,就会想到鸟,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就像物体的惯性是其物理属性。惯性思维是我们遵循固有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做的后果是,人们的思想因为惯性而缺乏活力,不可变通。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3)

甚至在一些场合,即便你本人没有惯性思维也很难摆脱鸟笼效应,这也正是鸟笼效应可怕的地方所在。

即哪怕你对事物的联系有很清醒的认识,没有被植入鸟笼逻辑,但是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逻辑,你就会成为那个异类,重重不理解的眼光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迫使你按照思维惯式去采取行动。

曾经在知乎上一位网友的故事,几近完美地诠释了鸟笼效应所能带给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4)

这位网友的母亲因为早年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期,所以有囤积日用品的喜好,哪怕是抽奖送的没用的赠品、偶尔参加婚宴带回来的装喜糖的袋子,他的母亲都舍不得丢弃,导致家里的环境变得异常凌乱,也给生活平添了不少麻烦,想要寻找什么东西的时候总是找不到,这让这位网友感觉到十分抓狂,和母亲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朋友或亲人,认为什么东西都不扔是一种节俭的美德,结果就是东西越堆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当生活空间被挤压到无从喘息之时,烦恼和焦虑自然扑面而来。要知道,我们在占有物品的同时,其实物品也在占有着我们的空间,如果总被无用的东西牵绊,那么幸福将永远遥不可及,毕竟什么都舍不得扔的话,生活质量也无从谈起。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5)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规避鸟笼效应对我们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我们时刻检视自己是否被潜意识当中的鸟笼所禁锢,理智思考和探索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鸟笼思维,而自己的这一思维是否是有效的、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和有事实依据的。

而当我们破除了自己身上的鸟笼效应,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避免别人的影响,避免为了满足别人心中的鸟笼而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鸟笼效应背后更深层的道理是,无论是买一只鸟还是丢掉鸟笼,都比不厌其烦地解释为什么家中平白放着一个空鸟笼要简便省事得多,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是先给自己挂一个空鸟笼,然后,不断地往里塞东西。

你不断地给它找同伴、找配套,直到整个环境成了它的场子,它呆着舒服了,你却觉得自己给它服了劳役。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6)

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最初带回这只鸟笼的时候,我们或许根本没想过,当初接纳它,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认为的真理或铁律。任何事情都两面性或多面性,活在刻板成见里不是成熟的做法,想要突破鸟笼效应和惯性思维,最根本的还是坚持自己的本心,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鸟笼效应代表人类是能够产生心理暗示并且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正向利用好这一点,就可以通过给自己设置“鸟笼”,培养“好习惯”的惯性思维,帮助自己养成我们需要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鸟笼效应(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7)

尽管鸟笼效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束缚了我们的行为,但这种效应的效果也并非完全是堕落消极的,当我们面对多样化选择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时,毕竟有些时候当面临的选择过多,所谓的自由反而会成为一种隐形的限制。

此时圈定固定的选项反而会让人感觉有较为明确的选择,实质上来说就是这种效应能够填补内心的空缺感和没有底的不实感。

你的人生正在被“鸟笼效应”操纵,你却称之为命运。

总而言之,不要让“鸟笼”束缚我们的生活、走出鸟笼,毕竟被惯性思维设限的人生注定是难有作为的,摆脱不必要的笼子,培养好习惯笼子,这才是这个心理学效应应该赋予我们的启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豪想喝牛奶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