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太师和诸葛亮是没有交集的,但是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闻太师就是被塑造成了诸葛亮一模一样的悲壮人物。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背景(闻仲闻太师就是翻版的诸葛亮)(1)

诸葛亮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闻仲闻太师是商朝​忠臣,坐下墨麒麟,手使雌雄鞭。头生三眼,中间一目神通,白光数寸,可辨奸邪忠肝、人心黑白。他早年曾拜师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门下,修成地仙一流。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下山辅佐帝乙也就是纣王的父亲五十年。最后成为托孤元老,手握打王鞭,连纣王都对他敬畏三分。

《封神演义》: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与太师闻仲,随立寿王为天子,名曰纣王,都朝歌。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

按照小说规定来说,闻太师应该是文臣。但是往往有叛军作乱,领兵平叛的首先是闻仲。

纣王七年春二月,忽报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等,太师闻仲奉敕征北。

这和历史上的诸葛亮一模一样,诸葛亮也是文臣,托孤元老,闻仲是太师,诸葛亮是丞相,官职一样大。后主刘禅对他也是如纣王怕闻仲一般。

而诸葛亮也是如闻太师一般,本领高强,所谓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他也是文臣领兵征伐。诸葛亮南征孟获,五次北伐曹魏。

为什么闻太师一介文臣要领兵作战呢,这就是闻太师的为臣之道。闻仲作为托孤元老,手握打王鞭。在形势上说对纣王造成了威胁,虽然纣王怕他,但是臣就是臣,君就是君。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背景(闻仲闻太师就是翻版的诸葛亮)(2)

闻太师


而且纣王无道,得罪了许多大臣。很多人恨不得将纣王食其肉,寝其皮。当闻太师能够制约纣王的时候,这些人说不定就会鼓动闻太师取而代之。到时候底下人将黄袍披在身上,闻太师就百口莫辩了。

如果纣王不高兴可以随时找个借口杀了闻仲。当闻太师北征凯旋的消息传到了朝歌,纣王就闷闷不乐。所以闻太师心里十分小心,所以常年领兵在外作战。

当驾官启奏曰:“九间殿鸣钟鼓,乃闻太师还朝,请驾登殿。”纣王闻得此说,默然不语,随传旨:“排鸾舆临轩。”

两人一见面,闻仲就对纣王杀姜桓楚,鄂崇禹;设炮烙,建鹿台试问纣王,对纣王进行了批评教育。纣王无言可对,只得进宫阙去了。

闻太师退朝后和文武百官商议,了解了许多情况。 总共列出了十条治国策略。闻太师上朝具奏:

第一件:拆鹿台,安民心不乱。

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

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

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

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

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

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馑。

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

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

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雍塞之蔽。

纣王准了其中的七件事,可以说十分给闻太师面子了。在闻太师和纣王对话过程中,奸臣费中和尤浑出来为纣王说话。他们和闻太师吵了起来。

闻太师怒冲牛斗,纣王默默无言,口里不言,心中暗道:“费、尤二臣不知起倒,自讨其辱。”

闻太师复奏请纣王发行刑旨。纣王怎肯杀费、尤二人,纣王曰:“太师奏疏,俱说得是。此三件事,朕俱总行,待朕再商议而行。费、尤二臣虽是冒犯众卿,其罪无证,且发下法司勘问,情真罪当,彼亦无怨。”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背景(闻仲闻太师就是翻版的诸葛亮)(3)

苏妲己


闻太师见纣王再三委曲,反有兢业颜色,自思:“吾虽为国直谏尽忠,使君惧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太师跪而奏曰:“臣但愿四方绥服,百姓奠安,诸候宾服,臣之愿足矣,敢有他望哉。”

这里闻太师就很聪明了,懂得察言观色,知道纣王不高兴立马适可而止。也不再逼迫纣王杀了费仲、尤浑。而诸葛亮也没有杀了宦官黄皓。

纣王传旨:“将费、尤发下法司勘问。七道条陈,限即举行。三条再议妥施行。”纣王回阙,百官各散。

后来东海平灵王叛乱,闻太师和黄飞虎商议,谁去平叛。闻太师想了一下说:“黄将军,你还随朝。老夫领二十万人马,前往东海剿平反叛,归国再商政事。”

闻太师奏报纣王曰:“臣之丹心,忧国忧民,不得不去。今留黄飞虎守国,臣往东海削平反叛。愿陛下早晚以社稷为重,条陈三件,待臣回再议。”

纣王闻奏大悦,巴不得闻太师去了,不在面前搅扰,心中甚是清净。忙传谕:“发黄旄、白钺,即与闻太师饯行起兵。”纣王驾出朝歌东门,太师接见。

闻太师出征,让黄飞虎留守后方。而诸葛亮征,让费祎,郭攸之等人留守后方。

纣王果然不喜欢闻太师,结果闻太师一走,纣王立马将火撒到了黄飞虎身上。黄飞虎只得跑到西岐。

闻太师虽然是个文官,却掌握商朝的军政大权。对商朝忠心耿耿,对纣王的事不想管,出十策也不过是为了安抚朝臣的心,进一步试探纣王。

看到纣王没有悔改的心思,就借机平叛离开朝歌,不阻碍纣王行乐。

历史上诸葛亮也何曾不是这样,诸葛亮位高权重。在蜀国内部,刘备去世后,就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有能力有威望,可以取代刘禅的。

但是诸葛亮只想做个忠臣,没有犯上作乱之心。所以只要他留在成都,那么就会有人说流言蜚语。说诸葛亮专权弄政,那么到时候诸葛亮想做忠臣也无济于事。

所以诸葛亮打着先帝遗诏的幌子,以收复汉家江山为旗号。长年领兵在外作战,直到五丈原去世为止。

由于,闻太师有本事,有能力,却不阻碍纣王行乐,很懂分寸。所以纣王再不喜欢他,也没有杀闻太师。反而敬重闻太师,每次闻太师出征都要亲自饯别。闻太师出征西岐,纣王亲自送行。

纣王亲自饯别,满斟一杯,递与闻太师。太师接酒,躬身奏曰:“老臣此去,必克除反叛,清静边隅。愿陛下言听计从,百事详察而行,毋令君臣隔绝,上下不通。臣多不过半载,便自奏凯还朝。”

纣王曰:“太师此行,朕自无虑,不久候太师佳音。”命排黄旄、白钺,令闻太师起行。太师饮过数杯,纣王看闻太师上骑。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背景(闻仲闻太师就是翻版的诸葛亮)(4)

麒麟


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战,今日闻太师方欲骑上,被墨麒麟叫一声,跳将起来,把闻太师跌将下来。百官大惊,左右扶起,太师忙整衣冠。

时有下大夫王变上前奏曰:“太师,今日出兵落骑,实为不详,可再点别将征伐可也。”太师曰:“大夫差矣!人臣将身许国而忘其家,上马抡兵而忘其命。将军上阵,不死带伤,此理之常,何足为异!大抵此骑久不曾出战,未曾演试,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

随传令点炮起兵,太师复上骑。此一别,正不知何年再会君臣面,只落得默默英魂带血归。太师一点丹心,三年征伐,俱是为国为民。

闻太师在绝龙岭被云中子的通天神火柱困在其中。

话说闻太师掐定避火诀,站于中间,在火内大呼曰:“云中子,你的道术,也只如此,吾不久居,我去也!”往上一升,架遁光欲走,不知云中子,预将燃灯道人紫金钵盂磕住,浑如一盖盖定。闻太师那里得知,往上一冲,把九云烈焰冠撞落尘埃,青丝发俱披下,太师大叫一声,跌将下来。云中子在外面发雷,四处有霹雳之声,火势凶猛。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一道灵魂往封神台来,有清福神祇用百灵旛来引太师,太师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径至朝歌来见纣王,申诉其情。

此时纣王在鹿台与妲己饮酒,不觉一阵昏沉,伏几而卧。忽见太师立于傍边谏曰:“老臣奉敕西征,屡战失利,枉劳无功,今已绝于西土。愿陛下勤修仁政,求贤辅国,毋肆荒淫,浊乱朝政。毋以祖宗社稷为不足重,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企反前愆,庶可挽回。老臣欲再诉深情,恐难进封神台耳,臣去也。”

径往封神台来。柏鉴引进其魂,安于台内。且说纣王猛然惊醒曰:“怪哉,异哉!”

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背景(闻仲闻太师就是翻版的诸葛亮)(5)

姜子牙


闻太师的表章和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闻太师的表:

具疏太师臣闻仲上言,奏为国政大变,有伤风化,宠淫近佞,逆治惨刑,大干天变,隐忧莫测事: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己忧,而未常以位为乐也。

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契而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义,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乃“王者必世而后仁”之谓也。

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避,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所作韶乐,尽美尽善。

今陛下继承大位,当行仁义,普施恩泽,惜爱军民,礼文敬武,顺天和地,则社稷奠安,生民乐业。岂意陛下近淫酒,亲奸佞,亡恩爱,将皇后炮手剜睛,杀子嗣自剪其后,此皆无道之君所行,自取灭亡之祸。

臣愿陛下痛改前非,行仁兴义,远小人,近君子。庶几社稷奠安,万民钦服,天心效顺,国祚灵长,风和雨顺,天下享承平之福矣。

从小说来看,闻太师就是封神演义版的诸葛亮,忠心耿耿,最后死在了五丈原。诸葛亮北伐曹魏没有成功,而闻太师西征西周也没有成功,最后死在了绝龙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