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是指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专书。

然而,在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境内,有两处山洞里,分别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不停地往外涌出大量的鱼群,少则三五百斤,最多的时候能有上千斤。

说起来大概会有人质疑,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当地的县志上。那么,这些鱼是从何而来,能吃吗?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1)

县志记载的涌鱼洞穴

据青川县县志记载,在距离青川县县城,约70公里处的马村,位于青竹江下游的山体沿岸,有个叫作荞鱼洞的山洞,会在每年的夏末初秋“秋荞收获”的季节,传说会有成群的鱼儿涌出山洞。

为了验证此事的真实性,科研人员特意赶到了马村。根据当地村民介绍,离村子不远处的溪流里,确实有个山洞叫荞鱼洞,但由于山林灌木密集,具体位置记不清楚了,只知道大概的位置。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2)

在村民的指引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在一处较为陡峭的山体处,找到了传说中的荞鱼洞。进入山洞后,里面的确有类似于溪流一样的清澈水源,但水流非常小只有十几厘米深。

但在山洞里寻找了2个多小时,除了发现了一些水生昆虫,并没有发现任何的鱼类,可县志上却明明记载了。随后,经过分析才得知,没发现鱼的主要原因是荞鱼洞只有在秋季的时候才会往外涌鱼,而当前正处于春季。

不过,当村民得知科研专家,是专程来找涌鱼的山洞时,赶忙说到“离这里不远处的马鹿乡菜溪村,有个山洞目前正在往外涌鱼”,于是科研人员一行人火速前往了马鹿乡。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3)

刚走进菜溪村,就看到当地的村民们人人手里都拿着几条鱼。当走到山洞涌鱼的洞口时才发现,村里正有几名年轻力壮的男人把守着出鱼洞穴,而一条一条的大鱼相继涌出洞穴。

一旦大鱼游出洞口,就会被守在外面的人给网住,这些鱼小的二三斤,大的十几斤都有。这才有了刚进村的一幕,这些鱼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在出鱼的山洞口合伙抓的,然后再分给全村的人。

但当地人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山洞里为何年年都会往外涌鱼呢?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4)

山洞里的大鱼从何而来

马鹿乡菜溪村的涌鱼洞穴,是位于青竹江沿岸。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青竹江。青竹江,又称清水河,隶属于嘉陵江水系,是白龙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青竹江发源于青川县摩天岭南麓及龙门山北端,在青川县境内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南部,河流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向,水流经过桥楼乡、曲河乡、前进乡、关庄镇、凉水镇、七佛乡、马鹿乡、竹园镇汇入清江河。

最后在利州区境内注入白龙江,在广元市境内长约154公里。位于青竹江岸边的出鱼洞穴,由于洞口比较小,一个成年人是根本无法进入的,所以要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恐怕不太现实。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5)

经过一番了解后才得知,原来这个洞口平时高于青竹江的水位,只有在每年春夏交接时的雨季,连续降雨导致水位上涨后才会淹没洞穴,鱼也正是由此时往外涌出,但通常涌出的只有鲶鱼这一种鱼,因此也被称为“鲶鱼洞”。

经过调查发现,广元地区也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为地面和地下两大类,地面类的主要表现为石芽和溶沟,落水洞和低洼等;喀斯特地下地貌,通常会形成地下溶洞,以及较大的地下暗河或者是地下暗湖等。

通过仪器探测得知,鲶鱼洞的洞口虽小,但里面却别有洞天,不仅有几米的深度,面积也有好几亩,但并不是地下暗河,也没有其它来源。那么,这些鱼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6)

因此,有人开玩笑说“总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根据当地村民所说,只有每年雨季涨水才会涌鱼,所以专家们仔细地研究,再结合洞穴内部的实际情况后发现,原来这些鲶鱼都是来自于青竹江。

原因是青竹江在每年的雨季,水位上涨后淹没洞穴,但进入深秋以后河水水温就会逐渐下降,由于鱼类是变温动物,会根据季节和水温的变化,去寻找适合生存的栖息场所。而山体的洞穴之中,一年四季的水温相对比较恒温,所以鲶鱼在此时游近洞穴。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7)

但鲶鱼洞与荞鱼洞不同。荞鱼洞的洞穴结构,是属于一条地下暗河,它的情况与重庆巫溪县村民,挖到的地下暗河遇到“鱼泉”基本相同,栖息在里面的鱼同样是根据不同季节会选择不同的场所生存。

根据自然规律,我国每年到了秋季往后,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枯水期。枯水期主要发生在秋季至冬季之间,由于此期间雨水量比较少,所以导致江河湖库的水位,会普片出现下降情况,这种情况一直会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季才得以缓解。

因此,鲶鱼游进山洞后因水位下降,导致山洞里鲶鱼被困在里面,等到雨季来临时青竹江涨水,才能再次洄游到河水里。那么,为何洞穴里只有鲶鱼一种鱼,是什么鲶鱼呢?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8)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根据当地村民捕获的鲶鱼品种来看,是属于大口鲶鱼,又称本土鲶鱼或土鲶鱼等。土鲶,是一种栖息于淡水的常见鱼种,野生的土鲶鱼,喜欢栖息在江河、水库、湖泊和较大的池塘里。

土鲶鱼是底息鱼类,主要在水底层活动,它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白天光照强度大、能见度高时,鲶鱼会藏匿在石块、乱石堆、桥墩、枯死在水体中的灌木附近,或者是钻入水下洞穴休息,等到天黑才会外出活动和觅食。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9)

土鲶是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主要是以小鱼、小虾和水面的青蛙为食,也兼摄食一些水蚯蚓、水蜈蚣和掉了在水里的昆虫等,在食物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土鲶也会出现同类之间相互吞食的情况。

青川县“鲶鱼洞”捕捞的鲶鱼,常见的体重一般在3~5斤,大的有十几斤重,实际上鲶鱼是属于大型鱼类,最大能长到2米多长,重量可达到150斤以上。所以,一般鲶鱼栖息的领地,其它的鱼类是不会靠近的。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10)

而青川县“鲶鱼洞”只有鲶鱼,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据当地村民说,他们曾经在出鱼的季节,最多捕捞过一千多斤的鲶鱼。可想而知,一年多斤的鲶鱼生活在一个山洞里,就算有其它的鱼类进入,也都成了鲶鱼的吃食了。

况且,当地村民捕捞到的鲶鱼,体表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痕。为此,专家们在解剖体型较大的鲶鱼时,发现鲶鱼体内竟然有体型较小的鲶鱼。

这就说明了,是由于洞里食物来源不足才造成鲶鱼同类之间互相残杀,何况其它非同类鱼。所以,这也是“鲶鱼洞”为何只有鲶鱼的主要原因。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11)

鲶鱼营养又美味

不少人对鲶鱼有些误解,认为鲶鱼喜欢摄食腐食,不能吃。其实,吃腐肉的鲶鱼是埃及鲶鱼,又称革胡子鲶鱼,这种鲶鱼的确喜欢生活在污水环境下。不过,本土的土鲶鱼,不仅能吃而且还是上等的美味佳肴。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吃鲶鱼的习惯,早在北魏时期的《食经》上就有记载,因为鲶鱼鱼肉细嫩,且营养价值较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营养可与甲鱼、鱼翅相媲美。

鲶鱼肉的特点是刺少、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但脂肪含量却很低,所以多吃也不用怕胖。

鲶鱼洞是怎么形成(四川广元鲶鱼洞)(12)

最后:广元市位于四川背部边缘,地处四川盆地向秦岭南麓的过渡地带,全市境内奇峰林立,层峦叠嶂,而青竹江的水质更是清澈见底。所以,才能拥有先天独厚的渔业资源,也才会有年年涌鱼的“鲶鱼洞”。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与当地人爱护自然环境以及保护水资源生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要切记在鲶鱼出洞的季节,要懂得捕捞适度,以免将当地的鲶鱼“一网打尽”,进而失去了一大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