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释放自己的才能,不锋芒毕露,才是适可而止。

庄子认为最好的处世之道(释放自己的才能)(1)

庄子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叫做:无用才有大用,所谓的无用是外在无用,所谓的大用是能够保全自己。

因为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个时候是处于战乱时期,所以一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讲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保全自己的智慧。

无论是一个普通人,又或者是一个达官贵人,在那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些外在的威胁。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聊到庄子是借着一棵大树来表达无用即为大用的道理。

大树不能去打造工具,也不能去用作房梁,很无用,所以没有人去砍伐,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庄子认为最好的处世之道(释放自己的才能)(2)

庄子又借用另外一个故事,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棵树弯弯曲曲的,树枝也不能做栋梁,树干也是空心的,树皮表面也有裂纹,而且树叶难闻,用鼻子闻的时候气味刺鼻,是什么用处也没有,所以没有人砍伐,它可以长得这么高大。

庄子正是借由这样大树的道理来表达,无用即为大用,一个人看似无用的时候,才能更好的保全自己。

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真正无用的人是会被人唾弃的,而且它的生命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对于现在来说有的时候太过于无用,反而很难生存下去。

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对庄子提出无用即为大用的道理,保存了一种怀疑态度。

庄子认为最好的处世之道(释放自己的才能)(3)

我们不可全部依照古板的思想来进行现代修身处世的智慧,而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让这些智慧为自己所用。

《庄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禅傍者斩之。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宋国荆氏那个地方,适合中楸,柏等细密的树,长到十二把粗的时候,别人就会把它当做栓猴的木桩砍掉,等到长到三四围粗的时候,想用它建造华丽豪宅的人把他砍了,长到七八围粗的时候,想用棺木的富贵人家就把他砍了,所以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于斧头之中,这边是有用之才的祸患。

在《庄子》中,这几篇寓言故事中所提出的无用即为大用,方能保全自己的智慧,在道德经中也有一个详细的概论。

庄子认为最好的处世之道(释放自己的才能)(4)

《道德经》中就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就是说自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不可长久的保持刃的利刃。

三国时期的李康曾经在《运命论》中就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意思就是说:在丛林之中,一颗非常优秀的树木,反而容易招致风雨的摧残。一个土堆,如果比其他的都要高,水流必然会先去冲击这一个土堆。一个人高于其他人,则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和灾祸。

我们把《庄子》以及《道德经》还有《运命论》之中的智慧,总结来说,这些智慧的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要懂得:适可而止。

因为我们刚才也说到,现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时代,如果说你做一个百无一用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唾弃。而且当你没有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去崭露头角,更没有机会在人生中发挥自己的所长。

庄子认为最好的处世之道(释放自己的才能)(5)

所以太过于的消极,对于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会难以让人生存下去。而最好的状态,是要保留自己的才能,但是切记一点,就是不要锋芒毕露。

《道德经》中就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实都是教会我们不可锋芒毕露的一个道理。

懂得适可而止,生活中,可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只有当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之后,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机会,你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因为幸福的生活是来源于物质,物质则需要自己去用才能去获得。

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所长,但是不要刻意的去显露自己,这才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更好生存的状态。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一篇《庄子》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