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抛开自己寒冷悲秋,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而呼号,表现了诗人从“床头漏雨”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是崇高的,感情是真挚的。】一、作品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1)

二、诗作赏析: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关键词:“怒号”写风势之大;“我”字用得很亲切,与下文“吾庐”的“吾”字相照应;“三重”写受害之重。

开篇两句让人想到狂风咆哮中岌岌可危的茅草屋,仿佛风声灌耳,让人为那屋子能否完好保存下来而担忧。

由此可见,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焦急万分的。何况,屋顶上本不多的茅草还被卷走了好些。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洒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关键词:这三句反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飞”“洒”“挂罥”“飘转”“沉”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也表现出诗人焦灼、痛苦、无可奈何的心情。可见当时诗人的处境之艰难、窘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2)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关键词:“倚杖”写出诗人疲惫衰老的形态,“自叹息”写出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这里的“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群童“趁风打劫”,不明诗人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忍能对面为盗贼

挂在高高的树梢与沉在深塘的茅草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了又被群童抱走了,这不能不令诗人焦急万分。

这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

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而“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愤慨和伤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3)

这种情况下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谅解的,但诗人在叙述群童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到底不是真的说他们是“盗贼”,与其说诗人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

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环境描写: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近。

5、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伏笔:这两句写家里的贫困境况,为下文写破屋漏雨埋下伏笔,使人更见其生活之困窘。

这两句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但是诗人这样写为下文写破屋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件具体的平常小事写出了生活的贫困潦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4)

6、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如遇下雨,屋子漏雨,床头和屋里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下个不停。

场景描写:“无干处”“未断绝”,可以想象诗人一家当时的困苦情形。这两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带来的灾难。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我)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关键词:“何由”一词表达了诗人既盼望雨停又盼望天亮的迫切心情。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好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喜笑颜开!

抒情:诗人抛开自己寒冷悲秋,为解除天下“寒士”的痛苦而呼号,表现了诗人从“床头漏雨”等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的激情和希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5)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她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但仕途不顺,生计窘迫,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状的诗篇。

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他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单单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杜甫的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是崇高的,感情是真挚的。

9、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即使)风吹雨打也像山一样安稳。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那么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旨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这首诗最动人、最具感召力之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6)

三、特色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以秋风吹破茅屋开篇,描写了彻夜寒雨、屋漏难眠的情景,然后由己及人,想到战乱中的贫苦士人,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层次清新,立意高远。

全诗描写了秋风卷茅、秋雨屋漏、焦急窘苦等情形,层次清新。诗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立意高远,值得后人敬仰。

2、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全诗以环境描写开篇。接着叙事,叙述群童抱茅而去的情景。然后议论、抒情,抒发诗人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情怀。

全诗于描写中有抒情,叙述中含议论,抒情中有描写。这样既表现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四、心灵感悟: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杜甫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年来一直激励读者的心灵,并产生积极的作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俱欢颜(安得广厦千万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