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被誉为最难以预测的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在此之前我们来说一个诺贝尔奖化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当你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就会感觉不仅仅是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伟大化学奖门捷列夫与诺奖失之交臂,更是因为他隔年就去世,按照诺贝尔奖的不授予去世科学家的规定,元素周期表这样对于人类化学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贡献彻底与诺奖无缘,真是时也命也,徒呼奈何,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谁制造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谁制造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之父)

谁制造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0月9日被誉为最难以预测的诺贝尔化学奖即将揭开神秘面纱,在此之前我们来说一个诺贝尔奖化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当你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就会感觉不仅仅是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伟大化学奖门捷列夫与诺奖失之交臂,更是因为他隔年就去世,按照诺贝尔奖的不授予去世科学家的规定,元素周期表这样对于人类化学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贡献彻底与诺奖无缘,真是时也命也,徒呼奈何。

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学科的决定性意义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没有元素周期表就不会有现代化学的今天;没有元素周期表,化学就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支柱学科;没有元素周期表,化学仍然是前人经验的总结,缺少系统性和理论性。

俄罗斯科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就在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据说还是在梦中受到指引发现这一规律的。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即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 、 铝 、 硅 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 锗 )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的贡献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是什么伟大的贡献竟然能从他手中抢走诺贝尔奖呢?说起来的确非常让人匪夷所思,那就是“点石成金”。大家应该都明白其重要意义,这可是包括炼金术师在内的所有人类数百年来的梦想。

法国化学家用石墨转化出了钻石

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工作已经来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有两位化学家成为了最终的候选人。

其中一位便是因为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而名震欧洲科学界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当时瑞典皇家科学会中有10名委员具有投票资格,其中有4人投给了门捷列夫,1人弃权,而其余5人则投给了另外一名候选人。

另一名候选人就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莫瓦桑,他的一生对科学的贡献不计其数,凭借着多项重大发现和发明而名震欧洲。

但让莫瓦桑最引以为自豪的“创举”,就是他用石墨制得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这源于一个很奇特的渊源,金刚石又名钻石,它因为晶莹剔透、坚硬无比而被人们所喜爱、追捧,甚至被视为爱情、高贵和富有的象征,但很多人都想象不到,钻石与黯淡无光的石墨是一奶同胞,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1799年,法国化学家摩尔沃也是用尽了毕生的积蓄买了一块钻石,准备送给他的未婚妻。但是在送之前他用这块钻石干了点“私活”,用来验证如果在真空中加热钻石会出现什么情况。一番准备之后,实验正式开始。当反应足够长时间之后,摩尔沃打开反应装置,惊讶的发现金刚石在高温下并没有像在空气中那样直接消失,只是转变成了石墨。

虽然花了毕生积蓄的钻石就这么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石墨,未婚妻那边是交代不过去了,但是这个结果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你想想,既然金刚石在真空中加强热可以转变为石墨,那么就意味着石墨也应该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啊!

于是,莫瓦桑就和助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制取人造金刚石的实验。他们不断地失败,然后不断改变条件,再进行不断地重做,皇天不负有心人,1893年的一天,莫瓦桑与助手又一次的完成了他们早已重复多遍的实验,这一次,他们在这些暗黑色的物质中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一颗直径0.7mm的钻石,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人造钻石。

莫瓦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立刻将实验成果汇报给了法国科学院。由于莫瓦桑是成名已久的著名科学家,法国科学院在没有再次验证的情况下直接向外界宣布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法国化学家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真相大白之后,一切都像是上天开的一个玩笑

1906年,莫瓦桑凭借着自己在科学领域多项惊人的发现,成功击败门捷列夫,登上了科学之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年也就是1907年2月2日,门捷列夫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那一天距离他的73岁生日只有5天,不少人认为这与他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有很大关系。同样在这一年,莫瓦桑也去世了。

欧洲的很多科研机构和钻石经销商们在莫瓦桑生前没办法得到他们想要的秘密,在莫瓦桑死后就找到了他的遗孀,想购买莫瓦桑的研究手稿。最后某些商人高价购得了莫瓦桑关于人造金刚石的实验记录。他们如获至宝,立刻展开研究,进行实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制得大量金刚石,妄想一夜暴富。

但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无论这些人怎么进行实验就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金刚石,实验没有一次成功,即使连一点点金刚石的影子都看不到。但是莫瓦桑的遗孀也感到非常委屈,她明明就是把手稿原封不动的给了那些人,实验没有成功怎么能怪她呢?

最后她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去找以前和莫瓦桑一起进行实验的助手,希望他能找到那些人实验未成功的原因。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莫瓦桑的助手向他们讲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由于莫瓦桑坚信自己设计的方案是“完美”的,他就和助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毫无例外的都失败了。助手就劝他放弃这个实验,很可能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但偏执的莫瓦桑根本不理睬助手的建议,只是催促他继续改变条件,继续进行实验。助手在这痛苦的反复折磨之后,毅然决定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买了一颗很小的金刚石。他趁莫瓦桑不注意,将他买的那颗小钻石扔到了反应容器之中,然后就有了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些故事。

伟大的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败给了一个人性衍生出的乌龙实验,这不由得让人感慨世事无常,其实诺奖委员会真的是欠门捷列夫一个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