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一生简介(十年后再读三毛)(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按照三毛作品的时间顺序,《撒哈拉的故事》是《雨季不再来》之后她与荷西在撒哈拉生活阶段的故事,与《雨季不再来》中完全不同的情感完全不同的性格。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充满童趣,生活认真,浪漫,性格活泼开朗,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走出台湾时期心里的阴影,重新面对人生。

《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这两篇是三毛新婚前后的生活,充满温暖的爱意、随性与自由,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与《雨季不再来》中那几段感情都不同,无论是顾福生、培、沈、还是白先勇以及东德军官,都是一种小女孩任性的单相思式的充满自卑的爱。或许那并非爱情,只是空虚无助的心灵里一丝慰藉也被错当成爱情,总是胆怯、害怕、左右为难。但与荷西在一起是平等自由,完全我行我素,可以做真我,甚至重新找回了童心,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吧!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去仰视他而是可以随性、任性,喜欢彼此的随性与任性,但是一生中能真正遇到这样一个懂她、宠她、爱她的人是真的不容易。

《悬壶济世》与《娃娃新娘》这两篇是关于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为撒哈拉威整治疾病以及撒哈拉威婚姻生活的文章,其中写道诸多撒哈拉的风俗文化,且主要表现了其不太文明的一面。女孩子有病不能看医生,十岁就结婚,新婚女婿招回家服婚役,以及天价彩礼,恶俗婚礼等等。

三毛的一生简介(十年后再读三毛)(2)

若是在几年前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一定会火冒三丈,大骂这些人的愚昧无知,可是今天我却再难这样武断。文化有差异却很难说有高低之分,我们只能去分析文化里各种风俗形成的历史渊源,并深彻体会他们在这样的文化里所受的苦难。但是不要笑话也不要简简单单的用无知、愚昧这样的词下结论,文化与礼仪是几千年形成的东西,若不去搞清楚背后的文化渊源,就一副鄙视的神情,那么可能从文明世界来的你更显无知。

我是比较喜欢各地不同文化习俗的,世界就应该这样多元,那些神秘的文化里有一个族群灵魂深处的敬畏与信仰。那些文化的的部分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改变的,我个人甚至是非常矛盾的。从来都没有一种文明的演进是春风化雨的,那些生活于其中的人,可能并不能认识其文化中恶的一面,只能依靠外来文明的力量去改变,但外来的所谓“高级文明”不会慢慢感化而往往是强势进入,不仅文明恶俗的部分被消灭了,其实整个文明都会被消灭。改变就是沦陷。想想美洲大陆,经过工业革命后的“高级文明”一进入这片土地就改变土著居民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但对于印第安文明来说这不是改进而是毁灭。还有女孩子生病不能看医生,因为医生是男性,这当然是有些死板,在医院治病就应该将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同时我觉得也应该更多鼓励女性从事医学工作。但我还是比较赞同伊斯兰教女性的这种自我保护,或者说自我尊重更准确一些,他们在成年后就只穿长袖长裤,戴面纱,遮住自己每一块肌肤,只给自己心爱的人,至少是结伴走过人生的人看,连自己的父兄都不可以,而今天的我们可能有点过于开放了。

三毛的一生简介(十年后再读三毛)(3)

荒山之夜是一个惊险的故事,但其实话又说回来,谁的一生不是经历过那么几次虎口逃生的惊险呢?这里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为了寻找化石,经历了生死,但当他们终于逃过一劫,重新找回生命的时候荷西问三毛还要化石吗?三毛简短的回答:要!你呢?荷西回答:我更要了。在这种情况下,怕是有绝大多数的人会说再也不要了吧?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决不放弃心中的浪漫和爱好,是三毛最可爱最可敬的地方。

《爱的寻求》是一个关于爱,关于人性,关于欺骗的故事。一个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成长男孩儿,从小缺失爱,当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妖艳的姑娘随便说几句甜言蜜语的话就能够将他的心和他所有的一切轻易骗取。爱一个人真的能让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卑微的尘埃里,但这样的爱往往没有结果,因为一切不对等的东西都无长久。我深刻的理解这位少年,他从小太缺少爱太缺少温情的语言了,所以,某个人给他一丁点的温暖与希望,他便可以不顾一切,那一丁点虚假的温暖便是他所拥有过最好的东西,所以最后他会孤注一掷地偷了他哥哥店里进货的钱又拿了面包店里收来的帐一个人去寻找她。其实我想他也明白他是被骗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明白是被骗了,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就像我们明明知道心里的那个人是不会爱我们的,可总是不愿意醒来,总觉得会有那么一天,她会明白过来回心转意,其实人家根本就没有注意过我们,但是又有多少人在这样的梦里不肯醒来?明知前面是火海,却一定要飞过去,飞蛾扑火。所以,当最后三毛说:“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芳邻》是写三毛在撒哈拉周边邻居,他们似贫穷实则有政府补贴,并不是很穷,而且几乎都拥有着大量的羊群和骆驼,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缺这缺那到三毛跟荷西的小屋里借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觉得理所当然。其实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关于贫穷和富有的内核的讨论,真正的贫穷或者真正的富有都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的的金钱,而是内心深处的一种修为和对明天对未来的信心,那些撒哈拉威虽然拥有金钱(虽不是很多但足够他们使用),但是他们贫瘠的灵魂里没有高贵的教养也没有自尊,只有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的贪婪,他们更看不到他们的未来。而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与高贵,就算只剩下最后一块面包,他们也会跟朋友分享,就算只剩下最后一件破衣,他们也会洗的干净,穿的板正。

《素人渔夫》是写三毛跟荷西发现去海边可以打到好多的鱼,然后准备用这些鱼来换钱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毛跟荷西性格深处的豁达大度,我认为这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与其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来的快活。

《死果》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三毛因为捡到一个被诅咒过的项链而发生的一系列离奇的事件。这里写到的关于神秘文化的问题,其实神秘的力量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只是我们不去注意,甚至刻意地回避它们,否认他们的存在。我们总是将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说成不存在,自欺欺人。但是,世界上各个不同地方发生的不同时期的文明都有这种类似的神秘文化的记载,很难说他就一定没有。三毛没有对此做刻意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没有人能够解释的清楚,三毛自己也经历过许多灵异的通灵事件,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极多相似传说。另外,我以前读到过贾平凹有一次去敦煌寻找三毛的衣冠冢,无法确定具体位置,最后通过通灵确定了。这样的事件在我的家乡有许多,我自己就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件,就不在此一一列举,如果要写,我可以写出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件。我只是想说,我们所认为的科学就真的科学吗?那些在各个不同的文明中都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文化,真的就都是虚妄吗?其实并不见得,我们知道有许多在科学领域走得很远很远的科学家,最后几乎都归了神学,怎么解释呢?人类依然无知,我们莫要自大。

《天梯》是三毛学驾照的过程,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那些关在囚牢中的犯人的描写。三毛说“我认真的想,关在牢里的人不一定比放在外面的人坏”,何止是这样啊,在这个世界往往是大奸似忠大伪似真,那些真正的恶人都把自己伪装成菩萨一样在世间自由行走,究竟我们这些在外面的人是疯子还是关在里面的,他们是疯子,谁又说的清楚呢?

三毛的一生简介(十年后再读三毛)(4)

《白手起家》是三毛跟河西荷西如何在撒哈拉里共筑爱巢的故事,里面写到它们初到撒哈拉时怎样艰苦的环境,想起余秋雨有句话说得好“文人的魅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怎样的艺术呢?”那时候三毛与荷西真实真是的情况是,家里没有书刊报纸、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坐在地上吃饭,然后晚上再换一个房间,在地上睡觉,空心砖砌起来的房间中午墙面是烫手的,而夜间如冰一般冷,运气好时才会有电,而大半是没有的,水就更缺乏了,三毛竟用她的笔将这里变成无数人梦里的浪漫故乡。

以前读三毛记忆里只有三毛跟荷西的浪漫爱情,如今却看到了这么多心酸的生活。没有人的生活只有罗曼蒂克,而重要的是如何在柴米油盐中依然保持生活的温情,满怀期待,保持热泪盈眶。打动我的是他们住在坟场区用棺材板做家具而在家徒四壁的情况下,最先做的竟然是书架,我自问我会不会在床也没有的情况下,最先用木头来做一个书架而不是床,答案大概会是否定的,可能这种情况下我连书都不一定会读了。在苦难的日子里依然保持情调,真的是一门艺术。或许在四五年前,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可能能够接受这种白手起家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最原始的东西,跟自己爱的人一起,甚至可能是梦想的生活,但是现在我大概坚持不了,在那样的环境中,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很快失去生活的激情与勇气。

《沙巴军曹》《哑奴》《哭泣的骆驼》三篇是本书中并不以三毛自己为主角的作品,却是我认为最浑厚底蕴最深重探讨的话题最严肃的,作品关乎人性关乎时局,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出自一位关怀民生疾苦满含对世人无限悲鸣的严肃文学大师的手笔。《沙巴军曹》是一个关于仇恨和爱的故事,是一个面相凶恶不大言语的沙巴军曹的故事。所有当地的沙哈拉威都躲避着他,因为他仇恨撒哈拉威,而三毛曾用“每一个族群都有好人和坏人”的说法劝导他,却并不知道这仇恨的起因是因为十几年前撒哈拉威持刀杀死了他所有熟睡中的兄弟。但当你以为仇恨一点点侵蚀了的心终将异化成魔时,他却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炸弹,救出了一群撒哈拉威小孩,人性的光芒终究闪闪发光,消解了仇恨。

《哑奴》是一个关于黑奴的故事,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父亲,心怀感恩,但他和他的孩子世代为奴。三毛并没有着重去描写关于黑奴的政治问题和文明落后的问题,只是将其作为背景,写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她的爱与梦,卑微的命运里,却有着温暖的人性,让我明白人世的苦难无论有多深重,只有心中有爱就不会太冷。更为可贵的是在那样的命运里,他依然追求知识,知星象识地理,在身体无法飞翔的情况下,让心灵飞翔。

《哭泣的骆驼》是本书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沉重的一篇,以墨西哥和西班牙对撒哈拉的争夺以及撒哈拉人的独立战争为背景,以巴西里为自由而做出的抗争与失败后的身死以及沙伊达由伊斯兰教转信基督教而被人唾骂、诅咒,最终在屠杀骆驼的屠宰场被愚昧狂热的人群玷污杀害的故事为主线,所涉及的人物个个个性分明血肉丰满,有为了自由与独立不惜牺牲性命的理想主义热血战士,有思想愚昧只贪图金钱的守财奴,有不辨是非轻信谗言怒火中烧的无知大众。落后的文明、重重的矛盾、对自由的渴望,在这里人的命运都蒙着悲怆的色彩。三毛写出了西属撒哈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社会的可怕形态以及人性的扭曲,正是这样满含悲悯的文章,将整本书提升了一个档次。

三毛的一生简介(十年后再读三毛)(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