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迈进三国》单元的最后一回,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典范——刘备和诸葛亮——碰面儿了。对我而言,这一回,可能是我读《通鉴》以来最难写的一回。因为,所有人对这一段儿都太熟了,耳朵起茧,已成定论,不容置喙。

我还能讲什么呢?

公元201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高规格接待,又给刘备增加一些部队,让他驻扎在新野(河南省新野县)。

公元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到达叶县(河南省叶县西南旧县乡)。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抵挡。双方不晓得对峙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刘备突然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军营,撤退了。夏侯惇立即率军追赶。裨将军、钜鹿郡(河北省宁晋县西南)人李典劝阻说:

刘备无缘无故撤退,可能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深茂,咱不能追啊。

夏侯惇不听,命李典留守,自己率军猛追,果然陷入埋伏,被刘备打得大败。幸亏李典前来援救,刘备才撤军。

衣赐履说:刘表命令刘备北上攻击,史书没讲什么原因。当时,曹操正在攻打袁谭、袁尚兄弟,我猜测,可能是刘表出击牵制一部分曹军,算是对袁氏兄弟的支援吧。

此后,刘备就跟荆州呆着,时不时跟刘表见见面,聊聊天,喝喝酒。有一次,两人小聚,刘备起身去上厕所,回来时满脸泪痕。刘表非常诧异,说,兄弟,何事伤怀若此啊?

刘备说:

我这些年来东奔西走,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我这大腿的前外侧肌群、后侧肌群和内侧肌群都扛扛滴,特别是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更是坚硬如铁。如今日子清闲,久不骑马,皮也松了,肉也软了,大腿上长了一圈儿大肥肉。白驹过隙,老之将至,却功业全无,不由悲从中来。

衣赐履说:刘表生于公元142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此时,刘表年过花甲,刘备也已不惑。胸怀大志的人,由“髀里肉生”而想到“功业不建”,继而“慨然流涕”,让我等庸碌之辈,着实汗颜啊。

不过,我对这段对话的真实性略有怀疑。因为,皇叔这话一出来,就是把天儿聊死了的节奏,刘表没法儿接茬儿了:刘玄德,你功业不建,是什么意思?是想接管我的荆州吗?我收留你,是农夫收留了蛇吗?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1)

一晃儿,到了公元207年,曹操出兵北伐乌桓,刘备劝刘表发兵袭击许都,刘表拒绝。这个事儿以前讲过,不再赘述。

刘备这样胸怀大志、腿上长了肥肉就会慨然流涕的人,跟哪儿都不可能就那么乖乖呆着,那么,从公元202年到公元207年,这六七年间,他干了些什么呢?

招揽人才,壮大实力,等待机会,乘势而起,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判断。

《三国志·刘备传》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显然,皇叔的人力资源部门相当忙碌,拉开架势大肆扩招,搞得刘表相当紧张,开始暗中防着他了。

皇叔扩招,采取两种方式:对一般人物,来者不拒;对高端人才,主动寻访。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襄阳(湖北省襄樊市)地界儿上有个高人叫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据说这位水镜先生看人很准,晚生小辈前来拜见,他看看脸,聊聊天儿,就知道是哪一档次的人才。刘备得空儿就去拜见司马徽,请他推荐本地的英俊人物。司马徽说:

一般的儒生俗士,满大街都是,这种大路货,我不会向你推荐。识时务者,才能谓之为俊杰。我们襄阳,有两个杰出人物,一为伏龙(潜伏的龙),一为凤雏(等待飞翔的凤凰)。

刘备说,伏龙、凤雏,是哪路大神?

司马徽说,伏龙者,诸葛亮、诸葛孔明也;凤雏者,庞统、庞士元也。

刘备得了这两个名字,喜滋滋去了。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2)

【水镜先生,在当时就是一种传说】

推荐诸葛亮的,还不止水镜先生一位。刘备驻扎新野的时候,徐庶来投,一见之下,非常倾心,刘备对徐庶非常看重。徐庶说,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将军愿意跟他见面吗?

刘备说,你把他叫来吧。

徐庶说,此人将军可以去见他,不可以召唤他来诶。

于是乎,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千年佳话。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山东省临沂市)人,寄居襄阳隆中(襄樊市西十公里)。诸葛亮是西汉后期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做到太山郡丞。父亲死得早,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及他弟弟诸葛均上任。朝廷任命朱皓为豫章郡太守,攻击诸葛玄。诸葛玄与刘表有旧,投奔荆州。

衣赐履说:关于诸葛丰,老实说,并没给诸葛家族长脸,司马光老爷子对他的评论几乎在地平线以下,可参详拙文《大太监石显之各种马屁满天飞》。

另,一说诸葛玄战死于豫章郡,似不妥。

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种地,一边种地一边高唱梁父吟,常对人说自己就是当世的管仲、乐毅。听到这话的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恐怕病得不轻,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河南省禹州市)人徐庶,知道诸葛亮这还是收着说的,他比管仲、乐毅只高不低。

衣赐履说:简单介绍一下崔州平和徐庶。崔家是涿郡大族,盛产名士,崔州平是前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均(一说崔钧)的弟弟。崔烈名重于北方,当过郡太守、九卿。灵帝刘宏朝,朝廷开始卖官儿,开了一个官职专卖店,各种官职都跟那儿摆着,明码标价,货源充足,童叟无欺。太尉、司徒、司空,这种三公职务,也卖,一口价,一千万钱。崔烈通过灵帝的奶妈,打了个对折,五百万买了个司徒岗位。任职那天,灵帝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对旁边人说,他奶奶的,亏本儿了,本来可以收一千万的。奶妈插话说,崔公是名士,岂肯买官?还不是在我的撮合下,他才肯出这笔钱的吗?陛下难道体会不到我的好心吗?从此,崔烈名望衰减。

徐庶字元直,颍川人。本来姓单,叫单福。年轻的时候,好任侠击剑,就是一混世的小痞子。徐庶很讲义气,曾经为别人报仇,被官府捕获,严刑拷打,一字不说。后被人救出,洗心革面,开始读书,一日千里。与同郡老乡石韬关系很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为避兵乱,投奔荆州。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建安初年(元年为公元196年),诸葛亮与颍川石广元(石韬)、徐元直(徐庶)、汝南孟公威(孟建)等一道游学。这三个人把书读得烂熟,一字一句,务求精准,而诸葛亮则但观其大略,并不注重细枝末节。游学期间,诸葛亮不唱梁父吟了,改为长啸,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抱膝长啸。有一次,孔明对那三个人说,你们几个,都可以做到刺史郡守这一级。三人问他能做到哪一级,孔明但笑而不语。

衣赐履说:这哥儿四个,除了孔明跟了刘备,其他三个都跟了曹操。石韬历任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孟建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前有水镜先生怒赞,后有徐元直力荐,应该是在公元207年,皇叔前往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3)

衣赐履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史称此时刘备屯兵于樊城(湖北省襄樊市汉水北岸)。樊城与荆州治所襄阳一江之隔,樊城在江北,襄阳在江南。隆中距襄阳二十里,距新野百多里,我感觉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可能已经从新野迁至樊城。

刘备让左右都出去,对诸葛亮说:

汉室已经衰败,奸臣窃据朝政大权,我虽然德行、力量都有所欠缺,但打算伸张正义于天下。这些年来,由于我智谋短浅,屡屡受挫,以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不过,我的雄心壮志仍然还在,你看我应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

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微而众寡,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并不完全靠运气,人谋也很关键。如今,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占据江东(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已经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人才都愿意为他效力,此人可以与他结盟,想打他的主意,基本不可能。而荆州地区,北方以汉水、沔水(汉水上游那一段。沔,读如勉)为屏障,南方直通南海郡(广东省广州市),东边连接吴郡、会稽郡(指孙权已占据地区,包括今江西省),西边可通巴郡、蜀郡(四川省及云南省),正是用武之地,但荆州牧刘表却不能守,这是上天赐给将军您的地盘,将军有兴趣吗(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四周地势险阻,中部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地,高祖正是靠这片土地而成就了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北边还有张鲁压境(时据汉中郡,陕西省汉中市),虽然百姓富庶,财力充足,刘璋既不知道珍惜,又不会运用,智士贤才都希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将军您是汉室宗亲,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占有荆州和益州,据守险要,安抚周边少数民族,再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县、洛阳,而将军您亲自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您呢?真能做到这些,就能建立霸业,复兴汉室了。

刘备说,善!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4)

从此,刘备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搞得关羽、张飞都有些吃味儿,刘备对他们解释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希望你们不要再有意见了。关羽、张飞这才停止抱怨。

衣赐履说:这就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制定了发展战略:

先想办法占有荆州,再想办法占有益州,与孙权联合,天下有变,则从荆州、益州同时发兵,天下可定。

这个战略好不好?

好。

怎么实现?

史书上没说。

孔明为皇叔设计了一个大战略,但是,如果没有实现战略的具体措施,就只能是一堆空话。而皇叔既然听得如此兴奋,能够说出“我是鱼孔明是水”这种话来,我认为,具体措施一定有,至少,如何占有荆州,一定有相当明晰、可操作性极强的路线图。

荆州北有曹操,南有孙权,这二位爷,都是虎狼之辈,凭什么荆州是“此殆天所以资刘备”,凭什么不是“此殆天所以资曹操、孙权”呢?

哈,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曹、孙二人,在荆州的外部,是敌人,想得到荆州,必须动粗;而皇叔,就在荆州内部,就是刘表的人,只需扶植一个傀儡,荆州唾手可得——你走投无路,刘表收留了你,但刘表守不住荆州,所以,荆州就是上天赐给你的?

不错,孔明就是要让刘备上演一出“农夫与蛇”的大戏。

此处不作道德评判,这种违背良心的事儿,对政治家而言,不叫个事情,没有心理负担,大不了以后搞好宣传工作,扭正舆论导向,也就是了。因此,皇叔大悦,内心肿胀,跃跃欲试。

但是,时机不到。

因为,刘表还在。

刘表虽然没有吞并天下的本事,但自保应该是问题不大的。想当年,刘表单枪匹马入荆州,三下五除二,搞掂荆州的各种反对力量,经营近二十年,根子很深,想动他,不容易。所以,刘备必须等,而且,他等得起。隆中对的时候,刘表已经六十六岁,刘备刚刚四十七岁,年龄,就是资本。

于是,皇叔一边等着刘表死,一边培植自己的力量,一边挖荆州的墙角。

计划按部就班,岂料风云突变。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表病死,刘琮举州投降!皇叔差点儿气死,只好逃跑。逃相虽然难看,但并没有输得精光,手里还是有几张牌的:

第一,民心和民望。几十万老百姓跟着皇叔逃亡,这种感召力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二,关羽的水军。关二爷也是个神人,地地道道的山西汉子,跟荆州呆了几年,居然成了水军统领,此时有船数百艘,水军数千人(诸葛亮传:今战士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后来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是有道理的。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5)

【此时,关羽其实不在,去调遣水军去了】

第三,荆州官员、士人,特别是刘琦。刘备逃亡,不少荆州官员、士人,官不做了,家不要了,跟着刘备跑。特别是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他手下的一万战士,是刘备与孙权能够联合的重要本钱——你手上一个大子儿都没有,人家凭什么和你联合?

这就不得不回放一下刘琦的外放过程了。

上一回,我们讲到,刘琦、刘琮兄弟,支持刘琮的人不但多,而且多为刘表的心腹。刘琦担心会被对方做掉,多次向孔明讨教保命的方法,但孔明就是不搭理。隆中对策之后,孔明出山,成了刘备的人。有一天,刘琦请孔明喝酒,登临后院儿的高楼。孔明刚一上楼,刘琦就让手下把梯子给撤了,逼着孔明给出个救命主意。孔明说,出去啊,别在襄阳呆着了。不久,江夏太守黄祖死了,刘琦向老爹刘表提出,想补江夏太守的缺,刘表同意。

表面上看,孔明上了刘琦的当,实际上是这样吗?

孔明何等人物?他岂能不知刘琦找他干什么?如果真的不想参与刘琦、刘琮兄弟的争端,不接受刘琦的邀请就是了。但是,孔明接受了,目的就是要给刘琦出主意,刘琦也给力,自由发挥了“上楼抽梯”这个戏码,使整个事件更流畅、更真实、更精彩。

刘备和诸葛亮的有名故事(三国故事隆中对)(6)

【再看这段,觉得更有意思了】

顺着隆中对策的思路,刘备要夺取荆州,刘琮、刘琦,必须拉拢一个。刘琮及其背后势力,全是降曹派,与刘备完全不对付,刘备只能拉拢刘琦。手上有了刘表嫡长子刘琦,只要刘表一死,立即可以祭出“立嫡以长”的大旗,以刘琦为荆州之主,名正言顺干掉刘琮一党。于是乎,孔明出面,解救刘琦。刘琦对孔明感恩戴德,自然而然成为刘备的人,事实上,刘琦确实成为刘备联孙抗曹的重要力量。

哈,隆中对策,有意思。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曹操军队还没到,刘琮就举州投降,还是瞒着皇叔的,一下子打乱了皇叔和孔明的计划,只好逃跑。

另,我倾向于认为,君臣二人的见面,孔明是做足了功课的。孔明这一生,已经打算奉献给皇叔,所以才为皇叔量身定制了隆中对策。但怎么抬高自己身价,怎么激起皇叔兴趣,具体怎么见面,孔明的营销工作做得非常精彩,水镜先生、徐庶等配角,表演也可圈可点。毕竟,一个是经历异常丰富、人生大起大落、阅人用人无数、四十七岁的刘皇叔,一个是没有地方任职履历、没有从军作战经验、没有相关资格认证、二十七岁的三无青年诸葛亮,倘若事先没有传奇色彩的营销活动加以烘托,让皇叔空跑两次、第三次才见到面,老实说,可能性不大。

好了,衣赐履读《通鉴》,《迈进三国》单元全部结束,从下一回开始,我们进入新的单元《三国鼎立》,我们以赤壁之战开局。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