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是巴金于1946年所创作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主要讲述了汪文宣、曾树生从校园恋爱步入家庭婚姻后发现所谓的爱情生活不过是一地鸡毛。特殊的时代背景,热爱自由与革命的两位青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中被消磨尽了所有的热情,一切美好的夙愿,终将化为战火下的泡影。

苦难家庭风雨飘摇(被时代铁链困锁的家庭悲剧)(1)

《寒夜》书籍封面照

汪文宣是一个温和谦卑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他心中有巨大的理想抱负,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可他无法身体力行,长年累月的肺病无时无刻在侵占着他的精力,同时还要周旋在妻子与母亲僵硬的关系当中。直到抗战胜利那日,汪文宣终于迎来了死亡,他所有的希望,都死在了抗日胜利的前夕。

苦难家庭风雨飘摇(被时代铁链困锁的家庭悲剧)(2)

电影《寒夜》汪文宣

曾树生和汪文宣一样,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她们因为相同的革命理想而相聚,却因为残酷的现实而分隔两地,直到抗战结束后曾树生重返重庆,当胜利的浪潮退去,热闹的人群散去,孤身一人的曾嘉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家和爱人。

苦难家庭风雨飘摇(被时代铁链困锁的家庭悲剧)(3)

电影《寒夜》曾树生

《寒夜》没有宏达的历史叙事,只有生活中稀松平常的小事描写。1938年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一对进步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不由得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怎样》,一个敢于反抗现实和封建压迫的女性,在家庭压迫下出走,可出走后呢,娜拉应该何去何从,鲁迅先生似乎敏锐地窥探到了结局:堕落或回归。

这样的结局是无可厚非的,爱情的浪漫总会使青年人被蒙上虚幻的影子,可当爱情掺杂了茶米油盐后,罗曼蒂克就不复存在,只有无休止的家庭的纷扰,而曾树生和汪文宣显然是“出走后的娜拉”,生活使美好的爱情显出了狰狞丑陋的外表。

纵观他们的爱情悲剧除了残酷的现实外还有二人观念的不同,曾树生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了为丈夫治病,她“花了点姿色”跳槽到了一家薪水更高的银行工作,站在曾树生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家庭中有一个需要治病的丈夫,一个年幼的儿子,一个曾经养尊处优的婆母,她需要更多的钱来补贴家用,可她的上进得到的不是家人的了解而是鄙夷,婆母骂她是“娼妓”,她也只会默默流泪朝丈夫发脾气,不敢对老人家不尊敬。而汪文宣似乎是觉得也觉得难熬,不断劝妻子回归家庭。

终于在政治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高压下,曾树生选择出走兰州,离开了这个令她伤心的家庭,但即使如此,她还是每月寄出自己的薪水来补贴生病的政府和做苦工的婆母。

苦难家庭风雨飘摇(被时代铁链困锁的家庭悲剧)(4)

电影《寒夜》汪母

汪母作为汪文宣的母亲和曾树生的婆婆,是这段三角关系里难以跳过的重要部分。她出生名门,曾是家乡数一数二的才女,然而才华与她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一方面他疼爱小孙子,体恤生病的儿子;另一方面,她对养家的儿媳曾树生却是百般为难,奚落曾树生是没有正式结婚的“花瓶”,可以说,汪母是推动二人爱情悲剧的另一大阻力,我们不由得想到《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的母亲。

造成二人最大的悲剧诱因就是曾经的历史环境,1938年的重庆,那时还没有抗战胜利的曙光,更多的是现实的痛击与无奈。历史是由人民组成的,彼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农民、商人、士兵、教师、学生……,无一不是悲剧的衍生。

时代的悲哀造就了人的命运的无常,命运的无常又组成了时代的无奈。无数个中国人,中国家庭都葬在了未迎来曙光的1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