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告诉你!
涂抹润肤霜能降低冻伤的发生率吗?能用冰或雪揉搓冻伤部位吗?
(纳洛酮 整理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烧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冻伤治疗专家,编写了《冻伤早期的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形成规范、统一的救治流程,用以指导一线救护人员开展冻伤早期的急救与治疗。下面对《共识》进行整理、解读。
冻伤如何分类?
4 度分类法:
Ⅰ度冻伤(红斑性冻伤),伤及表皮层,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有烧灼、疼痛和刺痒感,表现为充血和水肿发红或呈紫色;
Ⅱ度冻伤(水疱性冻伤),伤及真皮,除充血和水肿外,主要特点是 12 ~ 24 h 内水疱形成,水疱液为浆液性,疱壁结痂脱落后,露出完整皮肤;
Ⅲ度冻伤(腐蚀性冻伤),主要特点是皮肤全层( 即各层组织) 发生坏死,并可扩展到皮下,水疱液常为血性,比Ⅱ度冻伤水疱小,水疱底部对刺激无感觉,皮温低下,创面颜色由苍白变成黑褐色,肢体疼痛明显,坏死组织结痂剥脱后,露出肉芽组织,创面较小者愈合形成瘢痕;
Ⅳ度冻伤深达肌肉、骨骼,甚至导致肢体坏死,皮肤呈苍白或紫蓝色,水疱呈暗红色,严重者可无水疱,肢体剧烈疼痛,甚至影响入眠; Ⅳ度冻伤肢端常导致干性坏死。
如何做好冻伤的预防?
保证充足的血液灌注和最大限度减少温度下降是有效预防冻伤发生、发展的关键。
预防措施:
( 1) 对身体和头部等进行包裹隔热,保持足够的中心体温和机体含水量; 尽早脱离寒冷环境,避免低温持续作用,及时脱掉被冰雪浸湿的衣物,采取保暖措施,如换干衣物、毛毯等;
( 2) 最大限度避免一些能够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的药物使用或者处置,比如血管扩张药物、酒精等;
( 3) 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 4) 常规性检查寒区作业或运动的人员有无发生手、脚、颜面等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感觉麻木是冻伤发生的预警症状;
( 5) 在高原等严重缺氧地区,应给予足够的氧气;
( 6) 进行适当活动。运动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 7) 避免使用润肤霜,因润肤霜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可能增加冻伤发生的概率。
如何做好冻伤的现场急救及转运?
( 一) 冻伤的现场急救
迅速安全的转移后送是救治患者的最基本环节。但受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搜救到冻伤患者后除了积极转运后送,还要根据冻伤患者人数、病情及现场条件,进行必要的现场急救。首先应迅速鉴别冻伤部位及程度,确定病情,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或极度呼吸心跳缓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现场抢救。对于批量冻伤患者,应在搜救现场搭建临时帐篷,先将患者迅速转入帐篷,进行统一伤情分类,以区分治疗的轻、重、缓、急和后送的先、后、快、慢。
1. 低体温救治:
#中心体温低于 35 ℃称为体温过低。
#中心体温 32 ~ 35 ℃,表示轻度低体温,患者会出现轻度的感觉和反应迟钝。
#中心体温 28 ~ 32 ℃,表示中度低体温,患者出现嗜睡、记忆丧失、心跳和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应迟钝加重。
#中心体温低于 28 ℃,表示重度低体温,患者出现昏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室颤动。
#中心体温低于20 ℃,患者出现心跳停止。
发现冻僵患者后,应迅速把患者转运到温暖避风的环境中,搬动时动作要轻,以免发生骨折或扭伤。脱去患者衣物,用干燥毛毯或被褥包裹患者,可将热水袋或热湿毛巾置于患者心前部,经鼻饲给患者灌入加温饮料。在治疗冻伤的同时可以采用外部复温的方式进行轻度低体温的救治,中到重度低体温应首先改善患者全身低体温情况,做全身性温水浴,但切忌四肢单独加温,以免肢体的冷血回流,使人体中心部位温度下降,加重病情; 无温水浴条件时,可将患者安置在暖室内,盖好被子,随时观察体温情况; 现场有救治条件的,可采用内部复温。
2. 快速复温:
快速复温可改善微循环,降低冻伤性休克发生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但在复温前应判断现场环境是否能够维持复温后温度,如果复温后冻伤部位容易再冻结,则先不复温,将患者转运到具有复温条件的地方再进行复温。温水快速复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复温方法,应避免使用冰或雪揉搓冻伤部位。复温时,脱掉患者被冰雪浸渍湿的衣物,以及影响患者血液灌注的衣物,可以就地取材,化雪烧水,或者使用复温设备,以改善微循环,避免冻伤休克,减少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复温水温应维持在 38 ~ 42 ℃,浸泡冻伤部位,液面应高出冻伤部位 2 ~ 3 cm。复温过程中应进行水温监测,保证水温在适合范围内。当冻伤皮肤组织发红或发紫,触之柔软,提示复温完成,这个过程往往需要30 min完成。复温完成后,要保证冻伤部位足够温暖,防止再次冻伤或者二次伤害。复温过程中,严禁揉搓、按摩冻伤部位,如果鞋靴、袜子与患部冻结在一起,应连同鞋靴、袜子一起浸泡复温,待其融化后再用剪刀将鞋靴、袜子剪掉,不可强行脱下。不易浸泡的冻伤部位,如鼻、面颊、耳郭等部位,可用 42 ℃的湿毛巾局部热敷。
3. 液体复苏:
目前,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液体复苏可以有利于冻伤的治疗效果,但冻伤会导致血液停滞,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以适当补液,维持尿量,在冻伤治疗中十分必要。如果患者清醒,且没有恶心、呕吐或精神状态改变,可首先选择口服温水补液;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静脉补充预热( 最低37 ℃,最好是40 ~ 42 ℃ ) 的0.9% 氯化钠溶液,液体可小剂量推注,以保持预热温度。在冻伤的治疗中,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够通过抑制红细胞聚集和微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体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病情。
4. 镇痛: 布洛芬等非固醇类抗炎剂具有抑制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产生、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抑制小血管腔内血凝块形成的作用。
5.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伊洛前列素是冻伤的一线救治药物。如果有条件,可在现场予以静脉注射。
6. 创面处理: 现场救治中,创面仅宜行简单的保护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为主要目的,不应使用有颜色的药物,以免影响后续对创面深度的判断和清创。对于小的水疱可予以保留,大水疱仅作低位破口引流,尽量保留疱皮的完整性,能对创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冻伤部位经过复温后,可以外涂 1% 呋喃西林乳膏或 5% 磺胺嘧啶锌霜,约 1 mm 厚,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并注意由于冻伤部位可能出现肿胀等,包扎不宜过紧,以防止肢体缺血。包扎中应注意保持创面湿润,避免干燥造成进一步损伤。
二) 冻伤患者转运
应该依据现场环境和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快速转运。转运方式上,尽可能减少转运时间和路途颠簸,转运工具中应配备有治疗和抢救的器材及药品。有条件时首选飞机,如客观条件受限,应根据当时条件,选取最佳的转运工具。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患者的温度和洁净,冻伤肢体宜高于心脏平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肢体肿胀。在患者出现低氧症状( 氧饱和度低于88% ) 或位于海拔4 000 m 以上,可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对于稳定病情有一定帮助,但无需常规吸氧,有证据表明,氧含量过高,可加重冻伤肢体血栓形成。
三、冻伤医院内早期治疗
( 一) 院内基本支持治疗
1. 吸氧: 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在出现低氧表现时,予以吸氧。
2. 补液复苏: 与现场急救处理相同,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尿量。
3. 破伤风注射: 破伤风应予以常规使用。
4. 抗炎止痛:如果在现场急救中未能使用布洛芬,在院内基本支持治疗中推荐使用,直至创面愈合或者进行手术治疗前( 通常需要 4 ~ 6 周) 。
5. 抗生素使用: 冻伤后无须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只有存在严重创伤、潜在其他感染源或者出现明显感染甚至脓毒症的临床表现时,推荐全身抗生素使用。
( 二) 复温
1. 内部复温: 包括利用微量泵从静脉泵入加热至 42 ℃的高温液体,每小时可以提升中心体温 1 ~ 2 ℃。侵袭性内部复温技术包括外部血液加热、动静脉复温、静脉复温、血液滤过等。这些方法可以每 3 ~ 5 min 提高中心体温 1 ~ 2 ℃。
2. 外部复温: 应判断冻伤部位是否复温完成,如果已经完成,需要进一步保温。如果尚未完成,则需要尽快复温,复温方式同现场急救。复温后,如冻伤肢体远端出现针刺样感觉,皮肤色泽正常,触摸时感觉温暖,早期出现澄清的大水疱且水疱甚至扩展到指( 趾) 尖端,表明预后良好,如果冻伤肢体近端出现水肿、水疱、疼痛,而肢体远端无水肿、水疱、疼痛等变化,则提示预后不良。复温过程中,应保持室内温度,有条件时,可以用烧伤大型红外线烤灯,保持局部温度,保证复温效果。
( 三) 溶栓治疗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早期进行血管造影,并在发生血栓时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前,应进行风险与收益评估。建议对深度冻伤、存在截肢风险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及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疗单位进行,并需要全程监护。溶栓的时机非常关键,尽量在冻伤发生后 12 h 内进行,而且是越快越好。
( 四) 扩血管药物使用
1. 伊洛前列素: 目前静脉使用伊洛前列素是治疗伤后72 h内Ⅲ~Ⅳ度冻伤的一线药物。可通过微量泵或者可控制流速的静脉输液器进行输注,应用盐水或者葡萄糖进行稀释。
2. 其他血管扩张药物: 前列腺素 E1、硝酸甘油、己酮可可碱、酚苄明、利血平、盐酸丁咯地尔、盐酸罂粟碱等均被单独或者联合应用于冻伤治疗。
( 五)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在冻伤早期和后期( 伤后 21 d) 有一定效果。
( 六) 创面处理与手术治疗
冻伤肢体复温后,推荐每天进行 1 ~ 2 次水疗( 水温 37 ~ 39 ℃ ) 。但对于水疗的频次、时间、水温等,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对于清亮水疱液,常规做法是针刺水疱,低位引流疱液,保留水疱皮。而对于血性水疱,则予以保留。如果水疱已经破溃,应予以清创,无菌敷料包扎,避免感染。另外,一些新型敷料,比如负压吸引材料、银离子敷料、藻酸盐等,可以用于创面处理,吸收渗液,减少局部感染发生概率。
冻伤肢体经过复温会出现明显肿胀,如伴有筋膜间室综合征表现,应立即予以筋膜减张切开术。截肢手术通常需要等到坏死组织界限清楚,这一过程往往需要 1 ~ 3 个月时间,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Tc99 骨扫描、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判断手术界限,尽早手术,缩短住院时间。但如果坏死组织发生感染,引起全身脓毒症表现或者有潜在危险,应尽快予以清创或者行截肢手术。对于已经明确坏死的肢体,应依据外科原则予以清创,兼顾功能和外形的整形外科原则予以修复。术后应指导患者进行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
后记
《共识》不仅对临床医疗有指导意义,对一线医护人员和专科医师在冻伤早期的急救与治疗护理、健康科普都有参考意义,值得大家分享、学习。
(转载请注明来源:纳洛酮的护理天地头条号)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冻伤早期的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J].2022 ,17 (1 )1-3
,